事业单位改革,真的能砸铁饭碗?


 日前,媒体以醒目标题《事业单位明起实行合同制 3000余万职工告别铁饭碗》引起国人瞩目,其原因起于201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确立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在社会保险、工资收入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呈现出改革亮点。多位专家表示,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由此将与机关体系松绑,有望走入长期平稳增加的通道。

1

事业单位之所以被国人广为关注,是因为长期以来它与行政部门一样,都属于财政供养。根据规定:行政单位使用行政编制、由国家行政经费负担;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由国家事业经费负担,虽然经费名称不同,但都是国家的。而且事业单位待遇甚至等于或高于行政单位。据了解,个别事业单位如药监所、公积金管理中心等奖金收入就超过工资收入,一般普通员工年收入超过行政管理部门正处级领导的正常年收入!又因为事业单位进入门槛低,往往被视为捧上“铁饭碗”的终南捷径,导致其人群迅速膨胀,最终被推到了改革的风尖浪口上。

但事业改革和其他改革一样,绝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解决的,三千万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三千万个家庭以及和他们有着密切利益联系的1亿左右人口。这决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事业单位改革成败直接关系着管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是慎之又慎的国事!

三千万人的饭碗,就是三千万个家庭的饭碗,一家老小二代或三代人的饭碗,何况是“铁饭碗”!

其实,事业单位实行合同制,既不是让3000余万职工告别铁饭碗,更不是打碎铁饭碗。

笔者认为合同制是一种激励机制,干得不好按照合同可以辞退,但干得好坏标准由谁定,谁说了算。如果运用不好,不但成为当权者压迫职工的一种手段,也必将带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情况;更有甚者,监督不到位,会出现全单位都是一个家族来把持的局面,或出现单位决策者之间利益交换的局面发生,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也是老百姓不愿意看到的。

就目前情况来看,各地事业单位反响不是很大,各地基本还没有动起来,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操作性强的、公平公正的配套政策。

有关专家认为,事业单位改革由来已久,历史上就有过事业单位转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或企业的情况,如公积金管理部门、设计院、烟草公司等,但由于职能并未转变,反而因为行业性垄断而使这些部门炎手可热,职工收入几十万不在话下,领导实行年薪制基本都是年百万收入,改革将他们推向了市场,也是他们毫无顾忌地成为先富起来的利益寻租群体。最终国家蒙受损失更大。

事业单位改革重在职能转变,否则仍是治标不治本的缓兵之计。

2

但随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也有很多亮点可陈,特别是养老保险并轨和合同制,确实引进了竞争机制和拉近了与企业的公平距离。但养老医疗保险大头还是由财政出,也就是说,变相由国家为社保资金的水池注入一些水。就像以房养老一样,7月,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地获准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即将自有住房反向抵押给金融机构,按时领取养老金。”这也是社会保障机构在养老金严重不足、为缓解由于压低养老金带来的一些列问题而采取的补救措施,和事业单位职工开始交养老保险一个道理。

就之前在一些地方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来看,效果并不明显,除了给社保资金“补血”之外,并无任何其他起色。其实,改革的最终还是看实际效果,职能不转变,一切都免谈,饭碗仍是铁饭碗,都是换汤不换药的表面现象。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或分配风险。(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QQ:102927545 ,并注明出处

科技新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kejx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