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来是继续撰写造假上市不能一赔了之的文章,但看到股市满盘皆绿一片凄惨的样子,还是停下笔来,声讨万恶的新股发行制度。
新股恶炒只是少数人所谓,只是少数人暴利,绝大多数人亏损,但证监会不分青红和皂白,以批量发行的方式惩治炒新,非但没有惩治炒新者,反而是绝多数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遭殃,这完全就是葫芦僧判案乱打板子。
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周五表示,未来六个月证监会仍将按照各月大体均衡的原则安排发行,不会出现单个月份发行20家的情况。证监会在5月公开表示,从6月至年底,计划发行上市新股100家左右,并按月大体均衡发行上市。虽然证监会没有明确每个月上市公司的节奏,但既然年度进程中是按照每月均衡安排,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月度进程也按照每个交易日情况合理安排节奏呢?那么批量发行是不是意味着证监会自食其言呢?自然其言如果能给投资者带来良好的回报也情有可原,毕竟中国股市新股一团乱象亟待改革,但问题是自食其言的后果是二级市场大跌,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这样仓促的改革就显得不合时宜。
就目前市场而言,存量资金极度匮缺,只有5000余亿元,承接新股力量较为有限,加上市场长期低迷和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证监会更应该因地制宜吗,科学合理安排上市公司节奏,把对二级市场的冲击降低到最低程度,让二级市场尽量平稳运行,把对投资者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而不是贸然采用批量发行的方式,让市场存量资金在短期内受到沉重冲击,对二级市场和资金市场造成巨大影响,从而出现大幅波动,那就是不顾市场实际和投资者承受力的竭泽而渔融资。
显然证监会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在下周三和周四也就是7月23日和24日集中安排6家和5公司集中发行,需要冻结最低6000亿元资金,悲观者估计要冻结高达8000亿元资金,这个资金已经大幅超过二级市场存量资金,明显超越二级市场承接力,二级市场只能采用被动下跌的方式承接新股扩容,于是应声而落,在美国道指今年第15次创出历史新高下,中国股市在7月16日和17日出现明显下跌,并彻底扭转了上升趋势重回下跌通道,今天在外围大涨下继续调整,个股杀跌非常明显,主要是市场投资者抛售老股参于打新所致。
由于二级市场资金严重匮缺,不足以支持投资者申购新股,机构资金不得不借钱打新,导致资金市场出现急剧波动,周五因新股申购,其中质押式回购1天期GC001年化利率涨101.4%,早盘曾一度飙升742.6%,质押式回购7天期GC007年化利率涨25%;同时,深证回购市场也几乎是“全线飘红”,其中质押式回购1天期R-001年化利率涨43.1%,盘中一度飙升573.4%,质押式回购14天期R-014年化利率涨27.8%。市场资金利率与资本市场风险资产溢价呈反向关系,利率越高风险资产定价越低,资金市场利率波动更给资本市场带来巨大压力,增加调整压力。
金融发展要有普惠性,让每一位市场参与者获得利益,但中国是一个中小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资金实力较弱,大多数只有5-10万元,在市值配售机制下,在预交款申购新股模式下,中小投资者申购新股能力有限,而无论是1月份新股的150%涨幅还是年中首批超过200%的涨幅,无不昭示新股的暴利,因此新股发行更应该实施均衡安排,让更多投资者有机会参与申购新股,但在批量发行机制下,中小投资者资金有限,只能被迫放弃打新的权利,批量发行无情剥夺了中小投资者参与新股申购的权利,导致投资者无法分享新股暴利,这是有违金融普惠性原则的。
虽然证监会没有公布批量发行的原因,但抑制炒新意图十分明显,因为首批新股遭遇市场恶炒,新股发行体制遭到市场诟病,但问题是新股恶炒与批量发行是牛马不相及的两码事。新股炒作就像证监会说的那样原因复杂,就此次而言是人为压低新股发行市盈率所致。前车之戒后事之师,1月份以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和世界资本市场历史上最密集的节奏发行新股,新股照样遭遇市场恶炒,平均涨幅高达150%以上,易事特更是一连11个一字涨停,新股照样炒作的非常疯狂,就在于批量发行没有改变宏观供过于求而微观依然供不应求的矛盾。因此批量发行抑制炒新只能是一种徒劳,是关门做学问者的一种想当然。
证监会既然制定了均衡新股发行计划,每个月大约发行16家,那么是不是可以均衡安排每周的新股发行4家,每周一和每周四各两家,这样可以提高资金使用率,也能最大程度降低新股抽血对二级市场的冲击,从而减缓二级市场的波动,同时也能加大新股发行对中小头投资者的倾斜,使金融发展最大化的普惠众生。
肖钢主席在多个场合提出要科学发展资本市场,合理安排新股节奏减轻对市场的冲击就是科学,这种以大批量发行的方式一者难言科学,二者是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一种惩罚,只会打击投资者信心,迫使投资者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