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缺位下的经济形态


 马克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谈到在人类历史上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最初是在西欧以资本主义形式出现的。而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则同新教伦理及其市俗化的过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新教伦理所形成的以个人为本位的资本主义文化精神和伦理价值体系(行为的正当原则和节俭的精神自律),便成了西欧资本主义商品和市场经济得以蓬勃发展的精神核心。本世纪60年代,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又显示出了另一种文化精神和伦理体系,其核心就是“集团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的集团中心主义”。当然,上述两种文化精神在本质上都是个“私”字,它们的价值指向都是个人的财富和幸福。但是它说明一个问题:发展市场经济只有物质利益驱动,没有精神动因是不可想象的,应该说精神文明也是一种生产力。

 
  市场经济道德缺位,将造成市场经济的混乱。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有秩序、有规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道德的作用,更是无可代替的。当然,在市场经济中,实行强制性的法律、行政、经济等非道德约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非道德约束所调节的社会生活的范围是有限的,它们只能在其规定的各自的范围内进行干预。而道德调节则不同,它不仅要干预法律、行政、经济范围内的行为,而且要广泛干预上述各项调节手段所不能触及到的行为。从性质上说,道德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干预,主要是凭借舆论教育和示范等,诉诸人们的觉悟和良心,主要靠人的自觉,它受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支配。因此,它是无所不在支配人们的行动的。如果人们没有道德约束,哪来社会舆论监督?又哪有违反道德者的内心反省和自责?这样一来,对市场经济的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的干预势必软化。市场经济不但是法律经济,而且是道德经济。为保障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运行,法制建设、民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都需要结合进行。
 
  如果在市场经济领域内,充分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实行非道德约束,而在市场经济以外,则应把道德约束置于至上,这样就将形成市场经济行为者的人格二重化、价值观念二重化,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领域实行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奉行个人利益至上主义,而在市场经济以外又以道德约束至上,讲无私奉献。这难道可以实现吗?试想一个在市场经济内奉行个人利益至上主义者,在市场经济领域外又怎样成为一个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无私奉献者呢?道德是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它直接根源于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状况,又受政治的重大影响。一个人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虽然可能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在一定时期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一些民营企业家,在合法经营勤劳致富之后,捐款给扶贫工程、希望工程,无论在市场经济以内或以外,他们的义举都是光彩的,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至于那些假劳模、政治骗子以“捐款”、“赞助”等伪善手段骗取荣誉,那是另当别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