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济与价值经济
试论价值聚合经济与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正当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着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沿着深化改革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进的时候,社会上却时常有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发生,以致造成不少人对特色社会主义产生质疑。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今多数人深陷于概念模糊、理论混乱、实践上糊涂的迷团不能自拔。为此,笔者想凭一孔之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剖析,以期能收引玉之果。
一、 首先要澄清几个相关的概念
笔者认为,当今社会上有几对概念的内涵、外延及相互关系,在
某些人的心目中是比较模糊的。其中与本论题相关的主要有五对:
1、 政治与经济——人们通常把这二者割裂开来看,认为政治就是权力斗争;经济就是物质生产。其实不然,在笔者看来,政治就是社会的治理;经济就是经世济民。二者是互为主宾相依并存的关系;
2、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人们经常把它看成是经济体制,即生产资料所有制之别。而笔者认为,这是社会治理与运行的主旨、法则和方向的复合概念。前者一切以社会整体健康发展为主旨;后者一切以资本增值为主旨;
3、 产值与价值——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提经济就离不开产值和GDP。产值只是原料转化为产品,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进入消费过程中,数量乘以价格的加权值。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很少去考虑社会最终效益,即社会真实价值;在这一系列的产值里几乎都不同程度的存有虚假和内耗;而价值则是真实的作用和功能;
4、 商场与战场——众所周知,商场和战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领域,两种形式,两种功能;而当今却偏偏有人硬说商场如战场,而且公然提出要用孙子兵法指导经济工作。其混乱糊涂到何等地步无需赘述;
5、 文化与文明——笔者认为,文化是人类适应、认识、运用自然规律的过程、结果与传承的总和。也是人类的灵魂及其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文明则是文化过程展现的表象与结果。二者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不可相提并论。
二、 产品经济理论的由来与弊端
笔者研究认为,产品经济理论的由来,是与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扎根于农耕,起源于个体经营,完善与市场运作,扭曲于丛林法则,恶化于商战竞争。结果造成了环环自保、假冒丛生、争夺资源、互骗互坑、环境污染、内耗递增······反过来,物质影响精神,以致逐渐形成道德滑坡、社风不正。仅为防治道德滑坡和社风不正,从个人、家庭到单位和社会,所增加的精神折磨、人财物消耗,有目共睹;屡屡发生的不良事件,给社会各方造成的损失及其国内外影响,世人皆知。这一切难道还不足以令我们觉醒吗?!
三、 价值聚合经济的核心与意义
正如前文所言,“价值”不同“产值”,“价值”是对社会有真实
用途,能产生正能量的客观存在。所谓“价值聚合经济”,其与“产品产值经济”的本质区别,它是正能量的有机无缝连接,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相关环节,通过最简捷的有效衔接,而实现的同频和谐共振效应。在这种价值聚合经济的良性循环系统里,不允许存在虚假与断层;更不允许产生人为的利益冲突和内耗。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聚合模式的设计、管理和运行。
从某种意义上讲,价值聚合经济理论,就是把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转化为现实的理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聚合经济战略系统”。这个战略系统总体包括“理论体系”、“策略网络”和“运作模式”三个层面。可以说它是“三元全息论”和“三本五分说”以及“人财物联网管控”的最佳组合。可以毫不含糊地说,这是一个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高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运作模式。
要想真让上述理论模式变为现实,仍然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的有机结合。“天时”,就是理论的正确与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地利”,就是相关企业的认可和参与;“人和”,就是参与该项巨系统的所有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骨干,必须做到“四观”(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道,“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齐备。否则,这种社会“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就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
本文作者即《我悟三元》作者:马东来
2014年0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