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吗


 图片
 

    5月9日,星期五,晴
    本周六个工作日,步行上班六次,比预定的每周三次目标多出了一倍,我是不是应该给自己发几朵小红花呢? 
    我有个小理想,就是每天用六个小时的时间来全面改造自己,运动两个小时,阅读两个小时,写作两个小时,是不是很上进啊?
    如果从十年前就开始执行这一计划,我现在应该已经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了!因为再笨的脑筋,在无聊的事情,你坚持做十年都会有所得的。难在哪里呢?就是坚持,看着很简单,当你真的来做,发现坚持不了。
    写材料无疑是件很无聊的事情,不能署名,没有版权,往往被贴上假大空的标签 ,还没资格上台去念。至今都记得十二年前写的第一篇公文,是篇小信息,大致是某某机构挂牌成立。我的专业全称是机械制造与模具设计,虽然没好好学习,但至少耳濡目染了三年,公文可是一天没整过。我写了一天,又改了一晚上,在稿纸上誊写了四遍,那时候电脑还没怎么普及,纯手工,我还能写一手漂亮的仿宋体。定稿的时候,我数了数,连题目带标点,一共97个字。十年过去了,现在觉得没这么费劲啊,什么原因呢?伟大的群众哲学家卖油翁说过:无他,唯手熟尔!
    公文写作,我想大致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去除学生气,或者说作文气,转变为公文语言,做到文从字顺,让人家能够看明白。
    第二个层次是开始考虑谋篇布局,用词严谨,具备匠气,大部分人止步于这个阶段。很多人觉得匠气是从文的贬义词,我觉得恰恰相反,能够有匠气,你就可以端这碗饭了。
    第三个层次是能够化身为演讲者本人,根据他的性格特征,语言风格为文,你能够把演讲者想说的话都艺术的写出来,这需要建立在深厚的功底和充分的沟通之上。
    第四个层次是公文的高级阶段,匠气尽除,雅俗共赏,一般人做不到。雅的方面比如《古文观止》,里面的文章很多都是公文,也是艺术品俗的方面比如毛老爷子的著作,都是大白话讲大道理。
    林州市民政局开展访贫问苦解民忧活动已经四年了,每次分享信息都会引来吐槽。有人质疑,我觉得是好事,说明大家关注这件事,希望这件事做的更好。任何一种工作方式的转变,一项改革的实施,都是从不完美到逐渐相对完美的。
    我总结了一下,主要的疑虑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这不就是民政部门的本职工作吗?不错,民政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正是访贫问苦、解决民忧(此外还有基层政权建设、社会管理等职能),主要是通过低保、五保、临时救助、大病救助等平台来实现,县级一般只需要抽查样本即可,咱们是户户到家,这就是区别所在。另一方面,像今年开展的先心病儿童救助,传统思维是民政部门按政策救助过就行了,该办低保办低保,该大病救助大病救助,完全不需要劳心费神求爷爷告奶奶的去外面联系医院,找基金会解决医疗费,组织手术等,这些应该是卫生部门干的。为什么民政部门要干呢?是因为我们发现了,而且正好有这个资源,不能视若无睹。
    二是访贫问苦解民忧,还不就是官样文章?是作秀!假设算是吧,装瘸子也得装三年不是,偶尔下去走走谁都能做到,你秀上四年试试!我们四年里一路走来,只要你报出困难户和优抚对象村名人名,司机师傅们能准确停到他家门口,经常参与走访的干部能够说出每个困难户家里几口人,都是干啥的,秀成这样,也算不易吧?人不生病,不知道心痛,你不真正的走进困难户家中,走进大病群众家中,就不能感受他们真正的苦,很多人在村里地位低下,人们看不起,有的负债累累,亲戚也不来往,几年都没人迈进过家门,更别说国家干部了。我倒是觉得访贫问苦解民忧太低调了,如果能够高调一点,影响更多的人来“秀”,对于群众来说,善莫大焉!
    三是说到完美的问题,大部分都是从低保说起。拿小崔的观点来做个靶子吧,基本上代表了群众意见。纯粹完美的政策和政策执行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努力在改变能够改变的部分,比如“人情保”,主要形成于低保刚起步的三四年里,这几年每年都有动态调整,虽然不可能把所有的沙子都筛掉,但至少比以前干净多了。有的看起来条件好也吃了低保,什么原因呢?他幸运,没被查出来,但我想这种幸运是不可维持的;或者是家庭成员中有某种符合绿色通道的疾病,外人不知道,但是档案里有;还有一个是地域相对的问题,比如陵阳、姚村的贫困户可能要比东岗、原康、茶店山区的富户条件都好。关于为了维稳给信访户办低保的,我觉得大家错误理解了一个概念,民政部门审批低保是按照是否符合低保的标准来的,并不考虑他是否低保户,而往往大部分常年上访的低保户都是贫困户,个别不是办了低保的也有,稍具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稳定压倒一切,我们毕竟只是个县级民政部门,只能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生态圈,但是我想随着社会舆论监督的日益完善,特例将会越来越少。看大潮流吧,不要只盯着白纸上的小黑点儿!
    访贫问苦解民忧的综合材料四年里改了应该不下于二三百次吧 ,衍生出来的单项材料也有一二十种,逐渐成了一个体系最需要的是坚持!如果你也坚持了,再来说懂了!

 

来源: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