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有机农业结构性变革的战略性突破
一、中国有机农业的火热潮流与惨淡现实
中国农业由于投资周期长、可控性差、利润低、风险大等,向来是企业敬而远之的业务,但近年,中国农业领域却呈现企业集中涌入的发展热潮。其中,有机农业市场更是变得时髦而炙手可热,不仅有凯雷投资、青云创投、达晨创投等风险投资机构的资本助力,柳传志、王健林、刘强东等业界大佬的跨界助阵,更有无数白领、金领等创业者的一腔热忱。
摒弃促进食品安全的个人社会意愿不谈,市场火热仍是企业逐利的直观结果。据预测,有机食品市场将以年均15%甚至更高的速度增长,相对于中国经济下行背景下多数行业的缓步发展,有机行业无疑将是下一个朝阳产业。
但火热潮流与美好前景的另一面,却是有机农业企业现阶段必须直面的惨淡现实。年初,小型农庄纷纷倒闭,无数追梦人跌落尘埃;拥有资本支撑的企业仍在烧钱,持续挣扎在盈利边缘;而破产倒闭的企业更层出不穷,如瀚美农庄、天鲜配等。
和中国农业的整体滞后一样,中国有机农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比整体农业更为严峻的一系列挑战:
首先,中国有机农业最大的困扰是整体产业链的滞后,各环节的专业化、规模化不足等使得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盈利艰难。而高昂的成本进一步导致最终产品价格普遍比常规农产品高2-5倍,严重阻碍了有机产品的快速普及。
其次,中国有机认证和检测体系仍不完善,而“以假乱真”者的成本极低且利润丰厚,最终使得中国有机市场陷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尴尬境地。
再者,市场的无序竞争进一步导致消费者对有机产品信任不足、认知困难,消费需求得到进一步遏制,而压抑的消费需求又反向阻碍了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产业链滞后、市场混乱、消费者需求不成熟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困局,这使得有机农业企业的突破变得极为艰难。
二、中国有机农业结构性变革下的潜在机遇
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2012年有机新国标的颁布,中国有机市场将发生结构性变革,并有望步入正向循环,加速向成长期迈进。
新国标堪称全球最严,虽然短期内将推高企业的认证成本,但同时提高了进入门槛,有助于淘汰一大批没有实力承担有机改造的巨额投入,仅靠虚假概念扰乱市场的中小企业,重建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任。
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结构性变革,企业一方面应当正视当下,寻找事物背后的本质并作出相应改善;同时,企业更应当放眼未来,探究基于未来趋势的战略性机遇。
1、消费需求变革,中国有机农业市场深化与细分的发展机遇
目前,国内有机产业较为明晰的消费主体是驻华外国人、海归派等高端群体,但该群体规模较小,难以支撑有机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其它消费群体则相对滞后,如虽然国内家乐福、沃尔玛等超市的有机食品销售已较为普及,但多为时尚女性的偶然性购买,消费需求模糊且高度分散。
未来,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国内有机产品消费将从少量的高端消费者逐渐延伸至一般公司白领、工薪阶层及一些特殊群体,如孕妇、婴幼儿、保健人士等,且该部分群体的消费需求将逐步明确并集中化,更利于企业进行精准定位与经营策略设计。
2、产业链逐步成熟,新模式创新将成为企业制胜关键
目前,有机农业产业链滞后使得多数企业不得不涉足所有产业链,资源浪费的同时难以形成突出竞争力,而随着产业链各环节的逐步成熟,企业可通过产业链的外包与分拆,聚焦与整合等创新商业模式以打造持久竞争优势。
随着土地流转的深入推进,以规模化种养为基础的有机农业将赢得初步的竞争优势。
国家正致力于农村土地改革,现行的30年耕地承包期也可能进一步修改为长久不变以支撑土地的有序流转。由此,国内有机农业将展开跑马圈地的竞赛,这种模式在葡萄酒、乳业、矿泉水等行业已多次上演,规模化、稳定化的优质土地将是企业能否取得先发优势的关键。
随着专业人才的逐步涌现,打造以专业化、科学化生产为核心的低成本竞争优势。过去,中国有机农业从业者多是不懂农业的门外汉,而今,市场上正涌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
近日,山西新绛的农户通过新技术应用使一亩黄瓜或西红柿大棚的年产量增长至4.6万斤,掀起了一股“中国式有机农业”热潮。因此,随着有机生产技术的进步,某些有机农产品可能将以更低成本收获比常规农业更高的产量,这将是企业打造以专业生产为核心取得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契机。
随着加工技术和冷链物流的逐步成熟,企业可提供更为深化、多样化的价值需求,进而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随着有机农产品结构的逐步优化和加工型企业专业技术的提升,有机产业的深加工及延伸产品将快速爆发,将有更多的果汁、调味品、纺织品甚至化妆品等成为有机产品,以满足婴儿、孕妇、老人、女性等细分市场更为深化的价值需求。
目前,与美国、日本及西欧国家的食品冷链运输率达到80%-90%相比,中国只有约10%。但在国家主导,市场需求强力推动,多方合力的情形下,中国冷链物流将呈现爆发式发展,而中国有机农业也将逐步突破物流瓶颈顺势增长。如澳大利亚最大冷链物流太古、全球最大冷链企业美冷等已纷纷进驻中国,而国内专业的冷链物流企业也正在快速涌现。
对于有机企业而言,是选择自建物流打造一体化、快速化的竞争优势还是分拆外包打造轻资产、低成本、专业化的竞争优势,以及具体打造怎样的物流体系,还需根据企业的价值定位慎重选择。但毫无疑问,冷链物流瓶颈的解除将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
随着消费者和新兴零售模式的成熟,有机产品销售渠道将呈现专业化、多元化趋势。目前,中国有机食品消费主要集中在靠近高端社区和外国人的大卖场,有机专卖店等。随着消费主体的多元化,有机产品销售将转移至专业化的生鲜超市、高端商场、高端会所、旅游度假区、甚至药店等多种渠道。
而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消费者已初步形成网购各种产品的习惯。由此,中国有机食品消费有可能区别国外集中于专卖店、大卖场的销售模式,提前进入网络零售时代。目前,1号店、京东商城等都已有大量有机品牌商入驻,有机大米、有机奶、深加工等保鲜需求不强的产品将率先爆发,并起到教育市场的作用,而有机果蔬等产品仍将面临配送艰难的困扰。
不过,这种瓶颈与数年前大家电、PC产品难以网络配送一样,终会有解决之道,如可与便利店合作,充当提货点;也可在高端社区建立具有保鲜功能的电子配菜箱等。
总之,有机产业的结构性变革将释放出大量的市场机遇,但机遇就像是散布在沙滩上的珍珠,盲目捡取可能会顾此失彼,最后得到的只是“四不像”。因此,企业必须通过系统的战略布局有选择地将其串在一起形成完美的项链以打造持续的竞争优势。
重新定位:现有企业多数集中于中高端市场,提供“有机、健康”的同质化价值,竞争已日趋激烈。因此,企业更应思考在未来的新型消费主体中,哪些是企业的核心目标客户?应满足目标客户怎样的价值需求?或者在现有目标客户中挖掘未被满足的价值。
创新商业模式:面对产业链逐步成熟的机遇,企业应围绕价值定位进行产业链环节的重新选择与设计,明确应涉足哪些关键环节?核心环节如何选择?最终,企业应将价值定位分解至每一个价值链环节以实现价值定位完美交付。
强化组织能力:现阶段,中国有机产业的专业性人才仍较少,但企业更应该未雨绸缪培养与战略相匹配的组织能力以获取先发优势。如企业以低成本生产为核心竞争优势,则必然要以有机农业技术人才为核心人才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培养与管理方案。
设计发展节奏:中国有机农业才刚刚起步,未来仍有较大的波动性风险,因此企业应设计稳健、务实的发展节奏以最大化地规避风险。如应制定明晰的产业链发展或业务拓展计划,制定可行的区域拓展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