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破局需要大破大立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已提出数年,但多年来却似乎一直停留在纸面上。近期高层的总动员引起热议与期待,保定政治副中心的传闻更是带来楼市的异常波动。为何过去京津冀一体化阻止不了各自为政?如何才能让一体化真正地走向可持续良性发展?核心当是处理好行政之手与市场之手的关系,而其中行政之手的顶层设计目前尚欠缺,三地各自的定位不清,分割严重,才导致每家只关心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现象,需要大破大立才能解决目前的困局。

 

京津冀一体化涉及到的三家单位,一个是首都、一个是直辖市,另外一个是省份,虽然同属省部级,但政治级别却相差悬殊。在目前的行政架构与政绩考核体系中,各地一般都要把本地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所以在发展方案制定时同时去盯着别人考虑别人就很难,要想做到真正地融为一体,没有更高架构的顶层设计,应该是寸步为艰的。如何破除这种困局,目前提出的思路有两条:其一是在目前架构不变的情况下,在国家层面设立一个实体机构,仿效原来的西部开发办、东北办等,超脱地方利益,超脱行政级别制约,来统一协调规划这三地重要的发展规划与、制度设计与资源配置。其优点是近期变动带来的震动小,也易于操作。缺点是长期来看会出现可持续性不强,难以为继。过去上动下不动,上急下不急的老问题还是难以彻底解决。其二是干脆分拆河北省,改为三个直辖市,把环京津离石家庄远的直接划归京津管,成立石家庄直辖市。这种大破大立的方案带来的震动大,短期阵痛比较强,但长远来看,会省去因行政阻力带来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北京、天津地域小、辐射不足的问题。

 

珠三角的发展,有龙头香港的产业转移以及外资的强力带动,长三角则由于经济中心上海的龙头作用,再加上浙江、江苏的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强制积极主动地向上海靠近,辐射就这样形成了。京津地区民营经济比较薄弱,各地主动对接不够,市场分割相对严重,所以只形成了原则性的共识,在关键点上一直难以获得突破。

 

分拆河北打造大北京、大天津、大石家庄的思路是这样的,把与北京相邻的四个地区张家口、承德、保定、廊坊,划归北京,这四地共二千万人口,与北京的发展差距很大,也是贫困带。让北京这匹大马来拉这个大车,比让河北拉更容易脱贫,以此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北京目前的边界太小,已出现无地可用的困局,也需要地域的扩大。其实1949年以来,原来属河北的通县、平谷、顺义、密云、怀柔、昌平、大兴、宛平、良乡、房山、延庆,在划归北京后都得到超速的发展,这就是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目前的北京体量,完全可以拉更大的车。天津原来是河北的首都,成为直辖市后经济快速发展,天津成为直辖市后河北那些那些带走的和没带走的县,发展差距冰河两重大。通过把离天津近的秦皇岛、唐山、沧州归天津市,让天津来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速度会更快。河北的其他地区,主要是衡水、邢台、邯郸与石家庄一起构成石家庄直辖市,通过直辖市来提升石家庄及其周边的发展,比强制小牛拉大车会好很多。

 

到河北调研,有三个故事记忆深刻,其一是环京津贫困带,一条边界,分属京津与河北的居民其收入却相差数倍,当然房价也相差数倍。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环京津贫困带?按河北人民的说法是吸空效应,北京、天津如吸血鬼一样,把河北宝贵的人、才物都吸走了,所以河北就穷了。但同样是环直辖市,上海周边却出现数个全国百强县,出现环上海富裕带,江苏的昆山地铁更是直通上海,宁波为了离上海近一点,甚至建起了海上大桥。而在燕郊在北京工作的大批居民,却每天被挤成相片,为登上去回北京的公交车排上数公里的长队一点也不奇怪。其二是张家口的抱怨,张家口人民讲地处北京的上风上水,为了北京的环保需要,很多工业项目张家口都不能上,结果导致经济落后,而来自北京的生态补偿并没有多少。其三是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农民,一直抱怨不公平。一条马路的分界线,同样是一个国家,北京的农民可以每年享受数百数千的各种补贴、保障,村庄也可以得到大笔的拔款建设,而河北的农民基本上从本省得不到什么补偿,村庄更是鲜有上级投资。

 

河北如何改变目前的等靠要思想,如何积极主动地融入北京而不是只靠卖点房子赚钱,需要政府的规划,更需要外部资金的介入和市场的力量。行政之手应该重点放在一体化的规划以及协调方面,其他的则交给市场来解决。规划要解决的内容,其实习总已提出总体概况,这七个方面如果真能够解决好,则市场利用这些框架释放的能量会远超过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