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课讲记:《汉尼拔》高级人类与低级人类的特征对比


 

电影课讲记:《汉尼拔》高级人类与低级人类的特征对比

一、课程回顾

上午:通过电影课的方式展开心理学的课程学习,今天只分析了电影《汉尼拔》的前面一小段。

下午:准备明天的辩论,分成正方反方两个小组分别讨论。

二、要点与心得

今天的心理课是通过对电影《汉尼拔》的讲解来展开的,虽然本期培训前我已经通过借助看一期学员的博客看懂了影片的情节,但今天一听张老师的讲解,发现自己不过是仅仅看到了冰山一角,其中潜藏的大量信息是自已原来根本没有发现的,也正因为电影课讲解的信息量极其庞大,所以今天我不可能以电影课讲记的方式来整理老师课上解析的电影细节,我只是先把我最深的感受记录下来,至于详细的电影课讲记的整理我准备等整个培训课程结束后再回去慢慢整理,相信这也是一次类似改写博文那样的很好的锻炼自己思维水平的方法。

(一)科学原来是可以这样理解的

现代社会处在一个崇尚科学的时代,通常科学的定义是揭示自然真相的研究,由于研究的对象本来就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仅仅是在发现真相,因此随着时间的推进,发现的真相一定只会越来越多,为了便于整理和学习,人们就把它分类,因此我们看到现代科学的分类正在日益精细,每个分类中的内容也日益庞大,所以今天张老师给出的他对科学的理解是分科之学,显然是非常合理的。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类很快陷入了困局,我们会发现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了解所有已知的真相,因为我们的学习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真相发现的速度,我们更不可能寻求到真理,因为真理是不需要记忆的,而是应该成为你存在的一部分。所以,人们需要寻求另外一种更高智慧的认知世界的方式。

其实很早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达到了比现代人类更加高深的认知世界的水平,那就是更加符合宇宙自然之道的整体之学,也就是道学,道学和现代科学认知世界的角度完全不同,比如西医是典型的应用现代科学的方式来研究人体,所以它把人分成很多个部分来研究的,如脑科、眼科、耳鼻喉科、内科、泌尿科等等,而道学是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两种思路截然相反。谁更高明?对比西医和中医的治疗效果结果就显而易见了。也正因为西方科学遇到了明显的瓶颈,似乎是走进了死胡同,因此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了对道家的研究以谋求出路。

虽然古代的中国人也曾有过对学问的分类,如分为天学、地学、人学三类,但以道家的思想来看它们其实也是一体的,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至简就是这个道理。

(二)语言原来可以如此精妙得揭示人的心理

今天看的电影开头部分没有画面,虽然只有三个人的对话,但就是这短短的几句话张老师就做了长达一两个小时的分析,经过这样的分析,三个人物的心理、个性、背景等信息就一目了然了,让我们见识了一次高超的通过语言的读心术。为何透过语言能分析出如此多的人物信息呢?原来普通人和经过精英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在语言上是存在极大差异的。

普通人语言的特点(每一点都与下面高级人才语言的特点相对应):

1. 用词大而含糊,喜欢运用类似“好像是”,“我猜”,“有可能是”这样的模糊语言,这些语言对于高要求的学术机构是不允许出现的词汇;

2.词汇量小,一个简单的意思用很多语句都无法表述清楚;

3.自以为对某项事物或某个道理很明白,其实并不明白;

比如社会上的很多专家学者就是如此,他们总喜欢提出自己的权威论断,刚好迎合了中国人喜欢崇拜权威、不加思考盲目接受的喜好,结果有人会发现听了所谓的专家的话,好像也没有解决问题,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拿教育来说,任何一个教育专家给你开出的药方都只是在某些时间或背景下适用于某些人,如果你把它当成包治百病的药来服用当然不可能全部管用;

4. 自以为了解别人(其实并不了解),所以就喜欢代表别人。比如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在家庭中处处可见,夫妻双方对某事的看法各执一词,总希望说服对方认同自己的看法,因此争吵就产生了;父母总是要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强加给孩子,因此孩子的天性被扼杀了;

5.各说各话,只关心自己的表达,根本不关心别人在说什么;

6.对语言毫无控制力,比如音量的控制,没有觉知。中国人请客吃饭恨不得房顶都要被掀翻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高级人才语言的特点:

1.用词精确、更多的是陈述事实,不会妄加判断;

2.词汇量大,可以向下兼容,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高深的含义,也就是对不同层次的人能运用相应层次的语言与之交流;

3.不会认为自己对某项事物非常了解,而是认为事物存在多种可能性,自己只是了解其中一部分内容。对比普通人的特点,其实就是老子所云: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查查,我独闷闷呵;

4.不喜欢代表别人,因为别人和自己相比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比自己高的人,一种是比自己低的人,对于比自己高的人,聪明的人会知道自己代表不了,对于比自己低的人,聪明的人会知道自己如果去代表那样的人,就代表自己也是那样的低水平的人,因此完全就没有道理去代表别人;

5.善于倾听,能基于别人说的话给出恰当的回应;

6.觉知力很强,知道何时该说何时不该说,何时应该大声说何时应该小声说。

基于上述总结,我突然想到昨天在娜姑和学堂老师交流时自己的提问,觉得很有必要反省一下,下面对当时自己的语言和背后的心理做一次剖析:

我提问的本意:想了解在老师的心目中学堂还有哪些缺点。

当时我是这样问的:各位老师都很善于反省自身的问题,善于运用道家“顺人逆己”的做人智慧,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作为一个优秀的学堂,一定不存在权威的问题,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学校的主人。因此各位老师如果站在学堂的角度去思考,您觉得学堂还有那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前两句话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而且和要问的本意好像也没有直接关系。

2、第三句说得很罗嗦,让老师站在学堂的角度去思考其实是废话,因为如果问老师觉得学堂有哪些缺点的话潜在的前提就是老师肯定是要站在学堂的角度去思考的。

3、前两句没有逻辑关系的语言干扰了最后真正要做的提问,让别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究竟要问什么。

背后的心理分析:

前面的话看似和最终的提问没有直接关系,实际加入了很多自认为合理的逻辑,比如既然老师都是学校的主人,他们都很善于反省自己,也应该善于反省学堂的问题,背后的意思是这是你们本来就应该思考的问题,不是我让你们思考的,用以掩盖自己想对学堂提出质疑的真实目的。

相信学堂老师比我更了解批判性思维和一动分阴阳的道家思维,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好和不好,所以学堂存在不足是很正常的,提出这样的问题,也很正常,但为什么我要试图用这么多话来加以掩饰或推脱自己的目的呢?

这一切都说明自己是个不能坚守原则,害怕得罪别人,缺乏自信但又自以为是,思维逻辑混乱的人。

(三)我终于明白人为什么一个人的静气很重要

当孩子学语言的时候我觉得孩子话多挺好,至少说明了孩子语言能力强、思维活跃,随着年龄的增大,到了四五岁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有些不太对劲,因为我突然发现孩子的话有时过多了,而且他说的话表现出他的思维逻辑混乱而且思维跳跃太快,导致的后果是孩子喜欢动脑胜过动身体,喜欢看书胜过运动,脑袋长得大,身子却长得很慢,所以我开始怀疑自己最初的认识:孩子爱看书是能静心的表现。虽然怀疑,但自己一直不清楚真正的静心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来云南后也只是知道别人告诉我的话多消耗能量的概念,其实自己并不真正清楚我们要孩子具有的静气究竟指的是什么状态。

今天张老师关于何为静气的讲解终于揭开了我的疑惑,所谓静不是指身子的静,也不是嘴巴上的静,而是神要静,因此这时脑子不会乱想,也就是能把自己放空,只有这种状态才会具有超强的觉知力,一旦动起来则动中就能包含无数的可能,就像内家拳的出拳一样,让对手摸不着头脑。所以要想具备这样的静气,就必须要修心,通常修得越好的人遇到大事就越能沉得住气,以后就越能成大事。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静气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孩子天生好动,像成人那样通过禅修、打坐的方式来训练显然不符合自然之道的,因此练武就成了最适合训练孩子静气的方式之一。

三、晚功:

 前几天练功时我只是机械地去把所学的动作复习一遍,好像完成任务一样,失去了目标,也就失去了方向,所以自己就不会去思考自己有哪些弱点,需要通过练什么来弥补自己的弱点,因此也就不可能为自己安排最适合自己的练功内容。

今天晚功时自己突然有了一点觉知,我发现自己在做一些招式,如云脚、风摆杨柳时,当一只脚站立时总是容易站不稳,这说明自己的平衡感很不够,需要先在这方面做加强,才有可能把那些招式做好,于是我今天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走花坛的边缘以重点强化自己的平衡感,走的时候就发现当自己还在思考下午的辩论内容时就老是容易掉下来,于是就强迫自己静心,专注于走花坛边缘这一件事情上,果然好了很多,很明显练习走边或走桩的同时还训练了人的专注力和心性。

同时,我又感觉到尽管自己竭力去让自己不去想其他事情,但自己的心思还是会漂移,不受自己思维的控制,我知道要做到能控制自己的思维具有很大的难度,做到了也就成道了,所以这是需要我们花一辈子时间去修炼的,学堂的小朋友们比我们幸运,起码出发地比我们二三十年,而且有最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修炼方式:练武,所以他们的成功概率一定远远高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