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能源汽车多重障碍待破


 发展新能源汽车多重障碍待破

陈柳钦

 

      在弥漫全国的雾霾重压之下,曾经居庙堂之高名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功臣”的汽车,近年来却逐渐沦为需要限行、限购的空气污染“罪魁祸首”,社会各界对低碳、环保产品的呼声也是日益高涨。于是,新能源车的推广在2014年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013虽然过去,但是2014年对政策的期待将继续延续。2014年2月8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11号),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其2014年和2015年的补助标准将在2013年标准基础上分别降5%和10%,低于之前提出的10%和20%的降幅,同时2015年政策到期后,中央财政将继续实施补贴政策,可以看出,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另外,从2013年底开始,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几次带队调研新能源汽车行业,看得出国家对于这一新兴产业的重视。尽管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六年来首次没有提及“新能源汽车”概念,但业界普遍将此解读为:随着雾霾天气加剧,国家须从环保这一更大范畴下考虑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并非不再受到重视,而是被提到更高的维度。

    4月23日,2014年(第十三届)北京国际车展正式对普通观众开放。本届车展共有全球和亚洲首发车118辆,其中新能源首发车79辆,占比超过六成。然而一直被视为此次车展最大亮点的新能源汽车却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的确,多年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一直遭遇“叫好但不卖座”的尴尬,呈现出“雷声大、雨点小”、“政策热、消费冷”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系列因素仍然存在,这可能给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一些变数。

    首先,地方保护主义严重。2013年有关部委发布的新能源补贴新政中被称道的“外地品牌不低于30%”与“中央资金直补企业”两大重磅政策,被看做是避免地方保护的利器,如今则在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中瓦解。一些城市领导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不到位,还在观望。对国家政策落实工作不积极,几乎所有实施新能源车补贴的地区都有或多或少的地方保护。这不但阻碍了优秀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正常流通,拖慢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更不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的提高。

     其次,核心技术方面还缺乏竞争力,关键技术瓶颈凸显。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绝不是强国。我们沿着传统技术路线追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技术差距依然很大。我国新能源汽车从“组装”开始起步,在核心关键部件与技术等方面相当匮乏。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大规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过程质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缺失,致使国产关键零部件与进口产品的性能差距较大,电力驱动系统效率低,电池充电时间长,使用寿命较低。即使国内相对比较成熟的混合动力车,与欧美日车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如:整车控制技术、电机驱动系统技术、电池系统技术、动力耦合技术、发动机及变速器控制技术等,国内仍未取得产业化的实质性突破,部分国产零部件与进口产品的性能差距较大,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低下,电池充电时间长,使用寿命较短。从长远来看,新能源车是未来发展方向,但目前这些技术受制于电池技术、充电桩或氢的存储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真正的产业化。

第三,技术标准不完善,不统一。新能源汽车是发展中的新兴产业。各生产企业采用的技术路线各不相同,无法用传统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尽管近几年国内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的标准与法规,比如,《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术语》、《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相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但是这些主要是对新能源汽车的测试、性能和安全方面作了基本规定,但仍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如电池尺寸标准、电池更换标准、充电桩标准、车载充电机标准等都未颁布。没有统一标准和具体鼓励政策,企业投入资金研发新能源会缺乏具体的指导而无法适从,降低了标准适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目前,我国各地和各汽车制造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很高,但技术标准不统一,缺乏技术规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

第四,科研投入与人力资源不足。目前,新能源汽车研发经费总量与比例均较低,研究与开发类型也主要集中在试验性发展领域,而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尚处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改进型研究阶段,缺乏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实力有了很大的跃升,特别是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支优秀的队伍,但这支队伍还远远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缺口。

    第五,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新能源汽车未来得以大规模应用的必要前提。目前,基础设施成本高,收益低成为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未来,即使充电建设规模的扩大和设备成本的下降有望减少建设成本,但对基础设施方来说仍是面临不小的挑战。电动汽车在快速充电模式下对电网能力要求较高,如何对现有电网全面改造以充分适应大规模的用电量,也是将来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另外,充电网络的建设还涉及到转换装置装配,居民电表改装等一系列的技术和社会难题。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新能源汽车普及面临的问题远远超过了传统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关键环节。而目前充电难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大瓶颈,建立健全充电桩市场化机制或将推动电动车在家用市场的普及。若充电不方便,消费者希望电池的续航里程能够越长越好,甚至达400-500公里,这对汽车制造企业是一个挑战。如果充电设施健全,驾驶者行驶100-200公里就可以找到地方充电,那汽车就不用配置太多电池,厂家负担也随之减轻。

     第六,价格普遍偏高,市场推广有一定难度。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售价总体仍偏高,虽然能够享受国家发放的补贴,但前期购车成本相对偏高,给购车者带来了一定压力。新能源汽车价格高昂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上的不成熟。二是生产批量较小,生产成本无法摊销。三是新能源汽车作为新进入市场的产品,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做铺垫。比如建设大量的加氢站、充电站,同时需要大量的维修人员和服务网点。因此导致了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较高,被市场接受的程度相对较低。市场上关注新能源车的消费者与日俱增,但实际购买者依然寥寥,可谓“叫好容易叫卖难”啊。这是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我国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最大的顾虑。

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既是实现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汽车产业赶超国际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面临一个巨大的转折点。种种制约因素和推动因素,使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冷”“热”之间破茧前行。

 (作者为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