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向“潜规则”叫板


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向“潜规则”叫板

  

  聚焦“四风”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突出主题。而“四风”问题通常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往往是和平时干部身上的“坏习惯”以及官场中的“潜规则”有着不无重要的关系。因此,无论是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化整改,还是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即知即改,都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向“旧习惯”说不,向“潜规则”叫板,严厉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真正把改作风改到群众心坎上。

  “潜规则”害死人。但是,“潜规则”往往又根深蒂固,甚至很有市场。纵观官场,之所以一些干部身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盛行,固然有其个人理想信念不坚定、道德品质不崇高等内在因素,但不可否认也不容忽视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唯权、唯上等“潜规则”所致。一些干部在没当上领导或没当上主要领导的时候,往往对一些问题看得很清晰,但是一旦当其到了某个位置、手握一定权力后,便会变得随波逐流或者说“揣着明白装糊涂”,热衷于迎来送往、觥筹交错、颐指气使、作威作福,渐渐脱离了群众,滋生了“四风”问题。故而,向“潜规则”叫板,净化官场政治土壤,是反“四风”、破“四风”、除“四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潜规则”,破坏的是显规则,践踏的是制度规范、国家法律,必须铲除。但是“潜规则”之所以会有市场,说到底,还是我们的制度规范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制度被当成了稻草人成为了摆设。因而,向“潜规则”叫板,首先必须先从规范、严肃制度执行开始。当然,任何一项制度,总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健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度设计的时候,要尽量考虑全面,绝不能挂一漏万、以偏概全,防止制度存在漏洞,并且要经常性地给制度打补丁,确保制度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而制度规范一旦形成,就必须坚决地执行、彻底地落实,要坚决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行为。

  人人都知道“潜规则”是为公平正义、法律法规所不容的。但是,“潜规则”之所以会盛行,说到底,还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在社会上、官场内,最最缺乏的是敢讲真话、敢于坚持原则的人。社会上一些人、官场内一些党员干部,不是不知道“潜规则”的危害,但是,他们往往明哲保身,瞻前顾后,缺乏向“潜规则”叫板的勇气和志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无论是在征求意见,还是在开展批评的时候,总是有些人碍于情面,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不愿说、不肯说、不会说别人的问题,乐于做好好先生、温水青蛙,使得教育实践活动不够深入,也使得“洗洗澡”、“治治病”大打折扣。故此,向“四风”问题开炮、向“潜规则”叫板,需要各级各地党员干部拿出舍我其谁的勇气,敢于“亮剑”,勇于“揭短”,坚决“战斗”,不当老好人、太平官。

  “潜规则”难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潜规则”往往会把一帮人、一批人拉到一起、捆到一块,形成利益共同体,或者说,变成所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些官员之所以深陷“潜规则”不能自拔,往往与这一点有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之所以会被一些官员津津乐道,也常常是因为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成了一些人的“习惯”,演变成了一种“潜规则”,想不搞都不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反“四风”、破“潜规则”的时候,必须坚决地向既得利益群体叫板,拿大多数人开刀,绝不能搞法不责众、下不为例。

  干部好不好,社会公平不公平,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潜规则”,老百姓最深恶痛绝。教育实践活动,到底应该怎么搞,老百姓心里自有一秆秤。所以,向“潜规则”叫板,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敞开大门,并且要真开门、开大门、长久开门,广泛深入地动员和发动群众参与,尤其要让群众监督和评判。绝不能关起门来搞活动,更不能闭门造车、自说自话,避免以长官意志强加民意,以自我感觉良好代替群众对“四风”整改的评价。

  “四风”问题,往往具有反复性、反弹性。同样,“潜规则”也不是说除就除、说清就清的,也有一个长期战斗、长久叫板的过程。一方面,要全员发动、全民叫板,使“潜规则”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反“四风”、除“潜规则”的长效机制,而不是靠一两次活动、三两回行动。只有如此,才能使“潜规则”遁迹于官场,使为民务实清廉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品质印记、本色体现。

  (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