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危机阶段全球石油供给结构变迁新特征:区域产量增跌反转的背后隐藏密码
1、危机爆发后的反常现象:美国及转型国家石油的反向正增长
危机爆发后世界石油供给形成一种反常现象:2009年为最严重的一年,全球石油产量同比下降3.2%,欧佩克石油产量更是下滑8.4%至14.75亿吨,为近5年来产量最低点。但是,与此相反,西半球及前苏联范围所覆盖的不少转型经济体的产油国区域继续保持正向增长;无独有偶,美国在危机后的原油产量却罕见较大幅度提升。
2、危机后全球石油产量增加的地区:异供给军突起带来的疑惑
第一,危机最严重的一年反差情形。据EIA(美国能源情报署)测算:2009年西半球地区石油产量略增0.9-1.0%至8.33亿吨。其他地区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如下:
西半球。2009年只有东欧及前独联体国家和西半球产量增长,前苏联地区大幅度增加1855.00万吨,增长3.0%,增长最多的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分别增加825、600和525万吨,分别增长1.7%、9.9%和11.7%。2009年西半球增长0.9%。
美国。2009年石油产量接近2.67亿吨,这是1991年以来美国石油产量首次出现增长,且增幅高达7.8%。特别是2011年,美国汽油和煤炭出口同比增长100%,石油天然气产品出口增长68.3%。
第二,2013年继续延续这种反常态势。而据IFM的估计数据:2013年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进一步放缓。沙特由上年的6.8%降至4.4%,阿联酋由3.9%降至3.1%,卡塔尔由6.6%降至5.2%,科威特则由5.1%大幅下降至1.1%;
相反,俄罗斯2013年石油产量创苏联解体以来新高,石油和气体凝析油的产量增长了1%,达到5.233亿吨,创出了历史新高,相当于日均1051万桶的水平。在2014年第4季度,美国预计产量将超过俄罗斯,石油出口超过进口,每月的原油日产将以750万桶超过进口的700万桶左右。比上一年大幅增长100万桶,是美国历史上增幅最大的年度。美国能源信息局预测,由于美国原油产量增加主要得益于页岩油技术的提升,主要来源于致密油、特别是页岩油产量迅速增长,增产势头将持续;预计2014年原油日均产量有望达到840万桶,2015年将达到920万桶。美国历史上原油产出最多的年份是在1970年,其日均产量为960万桶。
3、背后隐藏的密码
这个现象引人深思。背后显露出的核心问题,即:美国于中东地区的强硬性石油霸权战略,历经战争与政治干涉后并未能达到所预想的目的,事实却比预想还要糟糕。弥补这一失利,美国如果不能彻底扭转这个局面,也预示着其石油战略以开发本国更多原油资源加以补偿,那么,其制定新的多边区域策略以弥补失误则会显得更为紧迫。从其危机期间增加石油开采可以看出其危机后本国经济面临的无奈。一方面本国石油开采用于弥补财政、进口、消费、汇率、就业等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亦看出其受到多重制约下载恢复增长重的压力已面临接近底线。
所以,美国必然重新制定战略。一方面接续尝试与布局多边的区域布局,另一方面在将目标锁定在经济增长强劲的亚太地区同时,或许最终会体现出其石油迂回战术目的,即:配合中东连接苏伊士运河的霍尔木兹海峡,一方面在阻断并封锁通往欧洲通道后,进一步尝试将力量的干预进驻到封锁石油进入远东的马六甲通道,配合推进前后包抄战略。这从一个战略布局角度看才可以算作稍显得完整。
二、后危机时代从全球石油供需结构看世界力量博弈新变局:美国,封闭一个口子,开了两扇门
1、美国石油霸权战略的双重路径:以中东的强硬与亚太的怀柔相济来封闭“口袋”
绕过表象看美国通过TPP进入亚太战略的视角,并不是单一的。美国会吸收中东问题干预中霸权战略强硬做法的失败教训,会以经济的怀柔手段联合日本东盟等国家。如果仅从其全球石油战略利益的角度考虑,美国会在亚太延展与补充东石油战略的失利。它会依托TPP前后才去包抄路径,即:一方面利用印度洋红海扼口霍尔姆斯海峡的封锁,在衔接中国南海的马六甲加强联盟的控制,将中国闭锁于第一岛链。另一方面,将TPP推动为一个政治或军事意义的联盟并不难,因为美国可以充分利用其美日安全协议并使其覆盖范围扩大到中国南海,这不仅可以轻易利用TPP的经济规则,同时亦会基于政治经济联盟,扩展美国的亚太利益。这会。。同时也很好的配合了其围绕中东-印度洋上行经苏伊士运河达欧洲,以及中东-印度洋-东南亚路径,形成的穿插封锁,来弥补中东战略失利。这应该是美国预想的封闭口袋。
2、美国构想中东\亚太战略互补战略“好梦难圆”:封闭一个口子,开了两扇门
第一,俄罗斯强硬之举的背后含义:俄控区域下的欧俄合作铺垫与美国的无奈。不过,往往预想总难以跟上变化。这个能够配合其全球石油布局形成牵制战略的口袋面临的缺陷却很多,事实上,确实它难以形成真正的闭锁。真实的说,它却是封闭了一个窗户,却推动了两扇门的打开。就中东问题来说,它不仅涉及中国的战略利益,亦涉及到美国的欧洲盟友的巨大利益。作为欧盟基于石油多元化考虑,进一步拓展了与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等之间的石油合作。因它涉及到俄罗斯在前独联体解体后的各主要转型经济体基于能源利益的国家利益,所以,普京出兵乌克兰的强硬做法彻底改变了美国自苏东巨变以来在中亚东欧等地取得的战果。这样,美国的一系列的制裁却显得无奈而有趣。
第二,美国的两大败笔提供中国的破局契机:封闭一个口子,开了两扇门。虽然,前独联体范围的转型经济体,在转型后一直存在经济波动与增长极其不稳定的隐患。但是,在危机中其依托原油增长所体现出的成长性却令很多人出乎意外,这也可以归功于美国全球石油霸权征战下的“功劳”,欧盟与中国等国亦都不得不留有一定的后手,以获得更多元化的石油来源。事实上,这个契机来源于美国石油强硬征战下的两个败笔,一是苏东问题上,二是,欧盟问题上,但却为中国破局与中俄欧等在探讨建立新的经济与石油新秩序的整合提供了战略机遇。
当然,这种新的问题出现总会为美国所铺出的过大摊子创造了更大的成本。正是这两个败笔,美国在经济、政治与军事上不仅使美国的“口子”难收,反而会使其全球布局被打乱。可以想象其随即在亚太拟展开的战略成本与难度将会大大提升。而此时或许中苏及欧之间会通过乌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乌克兰等地开展新的能源合作通道,寻找更多共同利益。中欧俄的合作进展亦会是正逢其时。
第三,全球石油供应放缓下的远景合作:中国与主要产油与储量国家维持良好的共同利益
从全球石油供给结构的演变看。国际能源机构(IEA)对2009年危机最严重年份对世界主要国家石油产量做出的排行:俄罗斯以4.96亿吨位居第一,随后为沙特阿拉伯和美国,中国以1.894亿吨超越伊朗,超过全球第四大原油生产国,位居第四。石油产量排名前5位的国家依次为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美国、中国和伊朗,与前4年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与伊朗位次交换。
而在2013年中国成为第一大原油需求国,国内产量仍显不足,海外寻油任然艰辛。IEA公布2013年全球主要石油储量国家中储量的最新排名:位居榜首的是南美洲国家委内瑞拉石油储量为2976亿桶,沙特阿拉伯2679.1亿桶,加拿大1731.05亿桶,伊朗2013年1545.8亿桶;而俄罗斯排名第八800亿桶。而中东国家占据前十中的6位,比重超过全球2/3储量。
俄罗斯及中亚中东各国以及阿拉伯产油国家不仅在技术与经济互补上,同时通过中亚国家与中国形成地缘政治上的互补利益都是不同忽视的。而中国与中东之间不管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互补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利益与合作前景。
3、未来全球石油的政治角逐态势:中俄欧等之间的合作态势评价
第一,全球石油市场持续供应能力堪忧:石油的政治砝码会进一步加强
随着世界经济将进一步恢复,与此相应的石油需求也将随之增长。但受经济结构转型及新能源发展等的影响,世界石油需求增速明显减缓。
据IEA《国际能源展望2010》预测:2015年世界石油需求达到8870万桶/日,年均增速仅0.9%。国际能源组织(IEA)分析, 2010年全球日均石油需求量增加l40万桶至8630万桶,较09年增长1.7%,基本恢复至2008年的水平。
其中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石油需求量基本持平,而非OECD经济体的原油需求量已从2000年的37%左右上升到时下的50%左右。 中国、印度在内的“钻石五国”、新兴经济体等国家石油需求量回升明显,特别是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增长30万桶/天。
随着全球需求上升,伴随着石油供给全球范围大幅度放缓,石油的政治砝码会进一步加强。。
第二,全球石油供应紧张的力量角逐:将促使多区域多角的地缘政治化进一步高涨。
在经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削弱欧佩克石油战略已成为美国既定目标。近年来,美通过建立西方石油战略储备、促进欧佩克内部分化以及扶植非欧佩克生产国等手段对其打压。美国、欧洲及俄罗斯与中国在欧佩克产油国家都拥有巨大利益,美国协同欧洲盟友的政治分化瓦解与军事干预使该地区政治化因素愈明显。不稳定性因素亦进一步加强,很难说中东会成为新的火药桶。欧佩克影响衰势渐成,但影响仍不可低估。
而世界各方力量在该地区各自利益与目的不同:虽然欧美国家为获取石油控制霸权而争夺,同时欧盟亦不可能丢掉波罗的海三国并入后所建立起的与东欧及中亚产油国的巨大利益与经济合作;俄罗斯为发展本国经济重塑大国形象的争夺;欧佩克国家为确保其丰厚的石油收入所进行的维护其油价政策和市场份额的争夺等等。同样,中国亦在该地区有着重要的经济利益。基于欧佩克的棘手,俄罗斯、中亚、非洲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地位上升、影响力也开始增强。
那么,未来世界石油市场存在各国利益与矛盾的复杂交织的情形。它将使世界石油市场的政治角逐更为激烈。
4、主要石油资源国加大“国有化”的控制:美国“境遇”会面临“双重困境”
另外,世界主要资源国均加大了对本国资源的控制力度,收紧对外合作政策,以实现资源收益最大化。例如,2009年5月,委内瑞拉政府颁布相关法律,对39家石油服务公司实施了国有化。2008年年底墨西哥通过新《PEMEX法》,禁止外国石油公司把PEMEX的石油资源登记为自有资产。,
很多国家开始注重在国有控制下扩大资源收益。一方面通过收紧海外投资合作开发的政策限制海外力量控制,比如:减少资源控制而推行服务合同完成石油交易,或者将服务合同纳入交易与利益分配环节。另一方面,在石油资源国不断提升的控制政策下,会导致在东道国的投资国利益的衰减,最大限度减少投资国的石油开采的控制权。这暗示未来国际油气合作模式发展的新趋势。
由于产油国政策的变化,美国在推行其石油战略中,不仅再欧佩克及非欧佩克等国家面临这类问题,同时亦在拉美、南非及亚太诸多国家面临这类问题。这种从开采到贸易合作出现了趋势会使美国的全球石油霸权战略面临“双重困境”。
三、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多元化变迁的地缘政治及突破口
1、石油能源需求趋势:中国市场石油需求空间巨大
我国未来石油缺口。按201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为4.1亿吨左右计算,2015年将达到5.2亿吨左右,2020年有可能达到7亿吨。由于国内产量将维持在1.8亿—2亿吨的水平,届时缺口将分别为2.1亿—2.3亿吨、3.2亿—3.4亿吨、5.0亿—5.2亿吨,而从国外进口约80%以上需要进口完成。
中国未来二十年能源结构总体需求趋势:消费增长带动能源进口增长。IEA 预测,中国2007-2035 年原油消费年均增速为2.9%、天然气为5.0%、煤为2.6%。
2、多元化扩展的地缘政治:扩展“中俄”“中亚”“中欧”及“中国与中东”等多边合作框架
诚如我们分析所言,随着我国石油需求,很多困局待解。但是,并非美国全球石油霸权战略布局滴水不漏。因其推行中关上一扇窗,打开了两扇门,那么,我们一方面获得了与产油国俄罗斯之间的共同利益,同时,我们亦获得了与中亚中欧之间就石油问题建立合作的桥梁,并依此展开与欧洲更大的经济及能源合作。另一方面,积极展开在中东关于石油开发的技术经济合作及投资贸易自由化步伐,使中俄欧等利益在该地区进一步相关。
总之,世界石油格局进一步走向复杂的同时,地缘政治以及利益共同体则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使中国获得能源合作及经济发展的契机,则取决于后危机时代世界石油利益及石油合作手段发生变革时期,我国如何加以利用并取得制度化合作框架的突破。
3、绕过马六甲能源生命线的条件: 积极推进印度洋沿岸及波斯湾经济合作
另外,马六甲海峡是中国国际贸易特别是原油运输的大战略通道。它是联系中欧、中美与中东等贸易的生命线
该生命线石油运输量每天约为1500万桶,相当于全球原油及成品油运输总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长期以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在马六甲海峡形成犄角对立之势。1994年印尼海军不惜重金,购买了德国MEKO200型护卫舰,并且将重兵云集在苏门达腊岛,并和美国结盟,迫使中国海军的蓝海计划难以实现。1998年,印尼、马来同时在美国协助下,签署《限制军舰通行协议》,并于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两国协助美国盘查中国海军运输船,并且扣留数批运往伊拉克的技术设备。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不结盟"政策,导致海空军无法远航到这里。中国虽然同文莱关系紧密,但是只能解决通往大西洋海域的航线。唯一办法就是经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国在印度洋开辟入海口及在波斯湾寻找落脚点。
(部分整理来源于:赵渤 著,《中国海运业蓝海战略:后危机时代就格局的洗牌与新规则构建》,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6月版。并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