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绍俭:用心灵收藏文化


 本世纪上个年代,中国画坛泰斗吴冠中在临终前把自己创作的《蜀山风韵》、《明珠金顶》、《风之魂》等长幅巨作亲自嘱咐人,无偿赠送给了一个远在西北的私人画馆,并亲自提笔为此画馆题词:“古有封神榜千年留仙名,今有封王馆万世留芳名。”

其实多年来,给封王画馆赠作或者题词的名家还有力群、华君武、张仃、黄永玉、刘文西、张道兴、林墉、刘大为、方骏、王仲、程大利、龙瑞、潘公凯、王镛、冯远、田黎明、范扬等大师级人物。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市领导也为其题词或亲自来到封王画馆参观指导工作。

封王画馆今何在?它的主人又是谁呢?是什么原因令这些名家倾心为之。

我有喜乐如泉涌

创办一个私立博物馆,把自己三十多年来收藏的上万幅,价值数亿元的书画作品捐献出来,让子孙世代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让更多的人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滋养,通过对名家书画作品的收藏展示,真实反映中国当代美术史的灿烂星空。

这是贾绍俭多年来的一个梦想,这也是他苦心孤诣,一心致力于书画收藏事业的终极愿望。

那一日,当人们走进他亲手创办的博物馆,享受这些精神的盛宴时,他惬意地躺在藤榻上,看着池中金鱼自由戏水,窗外兰花优雅地绽放,案上香茗丝丝袅袅,余韵沁人心扉……

那一刻将是贾绍俭人生最大的快事,似美饮而独卧,一叶扁舟,秋水浮云,渐行渐远……

贾绍俭,陕西省文化经济交流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封王画馆馆长。西安中宝、国衡、翰秦、丹尼尔等拍卖公司及多家电视栏目顾问。其卓著的收藏业绩入编《世界华人书画篆刻名人大字典》、《世界艺术家名人录》、《祖国万岁》、《中华英才大典》、《中国各科专家辞典》等大型典籍。

在古城西安某文化街区,当贾绍俭带领笔者走进他的收藏室,一观而为之瞠目,十几个平方内,一卷卷画轴,一叠叠画册,一箱箱软片,从下到上,各种书画作品堆放得密密实实,这些作品均出自当代上百位顶级艺术大家之手,除了文初提到的外,还有卫俊秀、崔子范、靳尚谊、程十发、李世南、贾又福、何水法、张立辰、张桂銘、王子武、江文湛、方鄂秦、王西京、刘自椟、曹伯庸、雷珍民等上百位当代书画大家的艺术精品,总计上万张,若按照目前市场价算,总价值在数亿元以上。

闲时信手打开案上的长卷,回顾着墨韵流溢的四壁,清风弄影,曲水流觞,山林远野,宠辱不惊,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思绪随着画面飘忽,心中喜乐如清泉汩汩流淌……

每一个非同寻常的人,总是有着非同寻常的理由矗立在众人面前的。回望走过的路,他的人生轨迹闪耀着异样的光芒。

机遇总是垂青具有眼光和胆识的人,改革开放初,当国人还一片沉寂时,贾绍俭就开始走南闯北,做服装生意,很快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经济全面复苏,他毅然把目标投向邮票收藏市场,曾创造了1.5万元购回“敦煌壁画型张”,96年后升值到近百万元的奇迹。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贾绍俭从小热爱绘画和文学,勤于学习、观察和思考,他敏锐地觉察到,中国未来二三十年内必将步入世界经济强国之林,“盛世收藏乱世黄”,90年代他开始收藏名家书画。做出这个决定首先是由于他对书画艺术的由衷热爱,其次是对艺术品市场规律的精准把握。

30多年的收藏经历融进他多彩的生命之中。有时为了收藏到喜欢的作品,曾几度过着馒头就咸菜的日子;几次看到齐白石、石鲁的真品,于市徘徊,流连忘返,由于资金不足终而错失,扼腕痛惜;有时为无意间得到一件珍品,在灯下激动把玩直到深夜……几十年来无论是江南塞北,豪放婉约,何方画派,相去万里,只要是精品佳作,定必克除万难,广泛网罗,得之而后快。

贾绍俭的收藏事迹得到媒体的关注报道,他的精神感动了不少名家大师,他们说贾绍俭是真正的收藏家,作品在他那里能体现出艺术的价值。200716届国际美术大会期间,中国著名画家云集北京,50名画家合作60米长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起笔,著名画家张仃落笔,题封王画馆惠存。2008年春,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创作8米长卷《塔吉克初雪》,赠封王画馆惠存。另收藏了中国画研究院院长龙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镛、贾又福,著名山水画画家程大利,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张捷5人合作的10米山水长卷《暮秋初雨图》。

展示着这些作品,贾绍俭不无自豪地说:“这样的作品一般不易得之,封王画馆能得之,是因为‘封王’在藏界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

收藏的魅力在于文化

“名可名非常名”。当平俗成为一种流行,人们往往会忽视风雅背后的本意。收藏界亦然,如今“收藏家”已经是一个普遍流行的元素,但何谓“收藏”?怎样的人才能算“收藏家”?

收藏名家马未都说,“收藏的魅力在于文化的价值。对藏品的亲近,最大的收获就是使人变得安静坦荡了,荣辱不惊,富贵不淫,身心得到最大的松弛。”

收藏不仅是在积累财产,更重要的是在收藏文化, 收藏一种民族的精神。

如今身在其行,不明其道,以获利为目的收藏爱好者趋之若鹜,真正的收藏家廖若星辰,他们在滚滚尘世之中鹤立独行,矫正不群,却几乎被淹没。

“收藏是一门艺术,收藏是一种事业,收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贾绍俭如是说。凭着对书画艺术由衷的情愫,“行成于思”诠释了贾绍俭作为真正“收藏家”的含义。

贾绍俭酷好书画,沉浸于书画,享受书画带来的精神力量,自得其乐,这情结超过了书画价值的本身,书画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爱书画是他的生存方式。

30多年来购买、置换收藏品,贾绍俭几乎花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虽然收藏品不断升值,随便一件都能换回名车象牙,珍馐玉宅,但是除以重复的作品换取新的藏品外,他从不出卖书画。他现虽坐拥亿万,但对物质生活要求甚微,仍是清茶一盏,衣衫俭朴,两袖清风。然而生活的简约并不代表一个人心灵的贫瘠。

画家不是画匠,是艺术家;收藏家不是商人,是思想者。以买售为目的人,只能是收藏爱好者。收藏爱好者的目标是积累财产,收藏家的目标是收藏文化,传播精神,营养灵魂。

收藏家需要高深的修养,只有理解和欣赏到艺术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能量,才能成为收藏家。艺术品收藏珍贵的是文化的厚重和鉴赏的乐趣,能引发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问,成为求知和修身并举的雅行,一旦变成单纯金钱的追求就失去了意义。

贾绍俭喜爱自己收藏的每一件作品,就像爱自己的每一个孩子,因为他能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他对收藏也进行实践总结,形成一系列收藏理论著述,如《书画与邮品的投资与收藏》、《书画投资收藏的三分钱》、《书画投资收藏三部曲》、《何海霞书画辨伪》、《大家刘文西》、《贾绍俭谈刘文西画的收藏》专辑等。

贾绍俭潜心中国书画鉴赏,充分研究名家笔墨韵味、气韵风度、绘画语言、情感色彩、款式印章,并能按书画家不同时期风格变幻进行细致分析,洞察精到入微,辩证入木三分。以此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涵养,形成“时间、毅力、眼光、方法”等理论,充分体现了收藏的艺术专业性,使文化和经济生活融为一体。他因此成为藏界骄子,被聘为多个拍卖公司和电视栏目的顾问、鉴定专家。

贾绍俭是真正的收藏家,他在用心收藏中国文化,为国家和人民保留时代精神的印记,这正是那些名家愿意把作品无偿捐赠给贾绍俭的真正原因所在。

收藏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文化自觉

贾绍俭很敬仰中国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奇峰,那就是书画收藏家、鉴赏家、书法家张伯驹,经他手蓄藏并捐给故宫博物院的中国历代顶级书画名迹,如《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李白《上阳台帖》等,当年就价值千万之巨。张伯驹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张伯驹广袤的心胸里流淌着民族精神的血脉。

“张老为我们民族保留了元气。”贾绍俭谦恭地说。

     初秋的阳光通过窗棂洒进案头的金菊上,清幽而古淡,贾绍俭手抚观览多遍的画卷,似乎搅动了空气中更多的墨香,语言恬淡而憧憬,“我正在给这些‘宝贝’寻找一个新家,以把它们捐献出来,奉献给更多的人,让人们一起分享文化的乐趣。封王画馆将申请公益性独立法人的博物馆,长期免费开放,同时接受社会各界的艺术品捐赠。这个炫耀文化的过程将使我获得了极大的欣慰,足矣。”

“水清见月,心清见佛”。在长期的历练中,收藏成为贾绍俭修身立言的重要课程。人生追求实际上人寻理想境界的过程,虚极静笃,因定生慧;澄怀观道,格物致知。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名言延绵后世。

贾绍俭年轻时辛苦工作,以智慧和胆识谋生致富,年近花甲殚精竭虑,收藏文化,淡泊名利,有如隔世的尘外之气,可谓超然物外,境界难求。

物质是感官的,文化是精神的,财富的奢靡不能代替精神的自由和富足,民族的富裕靠经济,国家的强大靠文化。贾绍俭正在收藏文化,保护文化 ,传递和发扬文化;他把收藏当作艺术,当作事业,当作终生追求。

贾绍俭用心灵收藏文化,这体现了一个收藏家的文化自觉和更高的境界。贾绍俭在收藏中修炼身心,他的成功为我们推荐了一个以人为本、精神唯美的人生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