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


 笔者学经济出身,却总是在谈政治,似乎有些“忘本”,今天就谈点经济方面的问题吧。

  笔者一直以来都认为,新中国建国以后的一个大错误,就是提倡多育,没有采纳“适度节制人口”的正确建议。
  
  新中国刚刚建立以后,人口的准确数量应该与“四亿亿五千万同胞”这个大概概念差不了多少,相对于中国的国土面积和自然资源总量来说,这个人口总数应该是比较合适的,记得某个西方学者说过:“一个超级大国的适当人口应该在两亿至三亿之间”。而中国的人口之所以会在建国以后迅速膨胀到今天的地步,我国政府的错误人口政策“功不可没”!
  
  真不知道当初毛泽东的“要打人海战争”的口号是出于什么原因,或许只是笼络广大民众的一种手段,毛泽东自己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是:“我这一生只干过两件事情,一是建立新中国,二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现在看来是错了”,不过笔者认为,其实还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他没有讲,那就是人口问题,或许当时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还未能引起充分的重视,但站在现在的角度看,人口的无节制才是会影响中国几代人的大事。
  
  笔者以下要讲的东西涵盖的范围会比较广,不过肯定都跟人口有着一定程度的关系,可以按照逻辑因果的先后顺序来说。
  
  第一步,就业:人口过多所导致的最直接最明显的问题毫无疑问就是就业,现在中国的就业形势是个什么样,相信除了“粉饰太平者”以外,谁都不会揣着明白装糊涂,有很多为之辩护的人会拿出很多例子来反驳我们“人口威胁论”的支持者,比如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扩大经济规模,解决更多的人就业问题,或者是举出日本等国的例子来说明人口密度大的国家是如何应付这种情况的,更有甚者,竟然以欧洲国家的高失业率来证明中国现今的问题并不严重,这纯粹是在掩盖问题!现实情况是什么,民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接触,了解的很清楚,不是两句空话就能掩盖的了的!笔者要指出的事实是:中国现在的问题是“绝对人口过大”而不是“相对人口过大”!何谓“绝对人口过大”?就是说,中国现在压根就不应该有这么多的人口,不管是发展科技还是扩大经济规模,都不是真正“治本”的方法,真正的问题在于“超出适合人口数量的那部分”!
  
  第二步,扩大经济规模:任何一个政府在面临巨大的“就业人口压力”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想办法扩大就业岗位数量,这也是唯一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办法,然后就涉及到如何扩大就业岗位的问题,这是个“具体操作手段”的概念。经济规模不会凭空扩大,就业岗位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如果国家没有能力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要诉诸于外,即通过国际经济交往来解决,说具体点就是引用外资外来企业,让外来企业吸收大量的本国富余劳动力,以减轻本国就业压力。在这一点上,凭心而论,我国政府做的还是不错的,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吸引外资最成功的国家,显然在利用外来力量解决本国人口就业压力这件事情上,中国做的还是相对成功的。(注意我说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后文我会阐述为什么不是“绝对”)但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这件事也不例外,中国政府的做法,看似很好,其实已经隐藏着很深的问题。
  
  第三步,民众收入:引进外资的一个最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就业,因此从表面上来看肯定是增加民众的收入,但从长远来看,则会对民众收入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笔者对我国教科书上一段“伟大”的话还记忆犹新:“我国最吸引资本主义国家的是两个方面,一是12亿人口的大市场,二是廉价的劳动力”(呵呵,说这话的时候中国还只有12亿人,题外话,不表)请大家注意第二点:“廉价的劳动力”,换句话说,中国之所以能吸引到大量的外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便宜,把企业设在中国,可以节约劳动力成本。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引进的外资企业有很多都是劳动密集性产业,外方看中的也就是劳动力便宜这个因素,对于这点,我国政府也是实事求是的加以承认。不过有个问题要考虑一下:这毕竟不是长远之计,一旦有比中国更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中国就会失去这一价格优势,中国对此也很清楚,所以我国政府也愿意在外资企业工作的公民拿着相对来说比较低的报酬(当然这里的“相对”是指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相对应的劳动力平均报酬而言,而不是与本国比),常常被中国人所认为不如中国的东南亚小国,如果比这一块,似乎也未必比中国差。因此所谓的“经济大国”中国,其民众的经济能力却是不敢恭维。
  
  第四步,国际贸易定位:长期引进这种“外资”,最终会使中国变成“国际贸易链”上的“落后环节”,因为中国只承担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更与技术创新不沾边的“体力活”,长期以往,中国毫无疑问会在国际贸易中落于弱势地位。大家应该都记得有这么一种说法:“中国正在变成一个世界工厂”,“工厂”是个什么东西?只是负责生产而已,技术革新在研究单位完成,利润赚取也不是在车间吧?所谓“工厂”,只不过是把别人的东西经个手罢了,很值得骄傲吗?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此津津乐道。从中获得利益的是别人,而中国,只是获得个“劳工费”罢了,而且还不多。别拿什么“中国某某地方生产供全世界多少人用的某某物品”之类的话来搪塞,你生产的东西是别人的,不是你的,你只有一点可怜的“手工费”而已。可没办法,除了“工厂”,哪里还能容纳这么多人?在这一点上,我倒很佩服日本,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把企业的生产基地铺到了全世界各个角落,自己只负责技术和赚取利润,这才是经济意义上的成功,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五步,国内经济结构:这种以生产加工为主导的国内经济结构,粗看也许没什么问题,但是一细看,就能发现问题之所在。我在上文的第三步中引用了我国教科书中的“著名言论”,而且我也论证了中国的优势在于劳动力的廉价,为了保持住这种优势,因此“劳动力报酬”不能有大的提高,所以可以推断出引进大量外资对中国民众的经济能力的改善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太大,这就和“著名言论”中的第一点相违背,我对此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市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吸引人。一方面,大量引进外资扩大生产,造出了大量的产品,另外一方面,为了维持劳动力价格优势以确保有足够的外资进入(还涉及到国际劳动力价格竞争),又不得不压制民众收入水平,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使经济状况越来越趋向于“供过于求”,中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力所生产出的大量产品,中国本国是消化不掉的,当然在国际贸易时代,一国生产的产品肯定不会是完全供本国消费的,但中国的问题是,中国所消费的产品所占中国生产产品的比例明显过小,这就会影响中国的国内经济结构,最终产生了我们现在很熟悉的“出口导向性经济结构”。
  
  第六步,出口与倾销:关心国际贸易的朋友一定很清楚,在国际上有关中国倾销的问题闹得沸沸扬扬,那么中国究竟是不是倾销呢?笔者在上面的第五步证明了中国因为“供大于求”的经济状况而导致了采用“出口导向性经济结构”,其实这个说法也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对此,中国是很清楚的,中国也是有意识的把出口置于很重要的地位,以出口来引导国内经济走向,所以说,这也可以算是中国主动采取的措施,但中国也只能采取这种措施,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但这样一来,问题就跟着来了,中国吸引了全世界最多的外资,生产了大量的产品,然后再大量的出口,在全世界(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造成了“狼来了”的名声,因为中国的产品极大的冲击了当地的同行业竞争者,而且由于中国劳动力便宜这一优势,所以中国的出口产品相对在价格上也有一定优势,如果按照西方的标准,很多“MADE IN CHINA”的商品就很像倾销了,因为如果在西方生产同样的商品,其价格肯定要高出不少,这也是很多中国商品国际贸易纠纷的重要原因。(说到这里,又想说点题外话了,中国的教科书上经常出现非常厚颜无耻的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是一家,共同反对全世界的资本家们”,可事实呢?支持中国的恰恰是所谓“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家们,而反对中国的恰恰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普通老百姓,西班牙中国鞋城事件我还记忆犹新呢。)当然,就像中国为了保证足够的外资进入而默许压低中国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一样,为了获得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价格成本优势,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企业也愿意压制本国劳动力的不满。对了,中国之所以那么想加入WTO,其中最重要目的恐怕还是为了方便出口吧。支持中国入世最坚定的,也是西方的各大经济巨头。
  
  第七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一个以生产加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体,所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常识不用笔者再多说,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外方消耗的是“软资本”,即技术,消耗国内的则是“硬资本”,即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开采一份少一份的,当然有“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分,但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也是需要耗费人力财力的,比如污水回收。毫无疑问,任何生产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压力,西方发达国家也是经过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按照道理说,中国应该吸取教训,可庞大人口所造成的生存压力迫使中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以人为本”,自然环境只能暂时先靠边了,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最终人类的生存压力还是要转嫁给大自然来解决。像中国这样一个大量消耗资源,技术却跟不上的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确实是一个大难题。
  
  第八步,招商引资与GDP: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中国的地方政府往往会把招商引资当成一项头等大事来做,久而久之,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可能都不会在意为什么招商引资为什么会被提到那么高的高度了,只不过是一种经济活动,为什么似乎都上升到近乎“第一政绩”的地位了呢?如果你看完了笔者前面的文章,应该就很清楚了,这也是庞大人口带来的就业压力给逼的,不引进外来“雇主”,谁来给中国老百姓饭碗呢?这确实是中国的无奈!还有一个很熟悉的词:GDP,翻译成中文叫做“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国国内经济活动所创造的经济总量”,可GDP还有个兄弟,叫GNP,翻译成中文叫做“国民生产总值”,指的是“一国常住居民所创造的经济总量”,大家注意过没有,中国在阐述本国经济“伟大成就”的时候往往喜欢引用GDP的数字,却很少引用GNP的数字,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国GDP要比GNP更拿的出手。关于GDP和GNP,西方给出的评价是:GNP偏重财富,而GDP偏重就业。一语中的!中国的经济,实际上是很偏重于就业的,为了满足庞大而恐怖的就业需求,财富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以上八步,如果单拿出一条来讲,都是一个独立的命题,似乎除了就业以外,其他的和人口关系也不是很重要,大家看的可能也觉得比较散,但如果我们以“人口过多”作为一条主线,你就能把以上八点串起来:首先,为了满足过多的人口就业需要,必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此必须扩大经济规模,采用大量吸引外资的方法,但只有劳动密集性产业对缓解就业压力最有效,所以只能一方面压制劳动力报酬,以维持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接受成为“工厂”的现实,同时接受技术落后,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等后果,这种经济模式,最后导致“供大于求”,于是采用“出口”作为国家经济的导向性指标,“出口”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大量的出口又引发了国际市场上的贸易争端加剧……。
  
  笔者在第二步中曾经说“在利用外来力量解决本国人口就业压力这件事情上,中国做的还是相对成功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因为从绝对数上来说,中国现在仍然有着很巨大的人口就业压力,看看庞大的“失业大军”就知道了,可笑中国还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发明了个“下岗”,我国媒体还大量报道了西方国家的失业情况,全然不多考虑考虑自身已经“势若危卵”。
  
  说句俗的不能再俗的题外话,“计划生育”真的要成为我国的一项长期国策,不实行一百年以上是绝对不行的,因为中国现在要的不是人口不增长,而是“人口负增长”(现在似乎放宽生育限制了,这在我看来是绝对的坏事)
  
  想想看,当初的一个错误决定,却要中国人的子孙后代为之付出几代人的代价,如果当初马老的建议能够得到采纳,那该有多好?假设不能替代已经发生的现实,是该我们好好想一想的时候了,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生存压力日益紧迫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