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非公医院医疗价究竟利好了谁?


 发改委、卫计委及人社部联合发出《关於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办医。该通知要求,在放开价格的同时,要加强对医院价格行为的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凤凰网 49)

目前,我国公立医疗机构都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非公立医疗机构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已实行市场调节价,这次是进一步放开了非营利性的民营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值得注意的是,未来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医保方面将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支付政策,各地都会将其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的定点服务范围,但须符合医保定点相关规定。

当前制约非公立医院发展的因素大致有5条:1、非公立医院的价格名目繁多,市场监管有待提高,价格因素让人们望而却步。2、医疗报销制度不完善。公立医院都存在着跨区域报销难的棘手问题,私立医院就更不要说了。3、人们对私立医院存在的片面的认识,普遍没有信任感,这需要非公立医院加强自身的软、硬件建设。4、公立医院由财政拨付、政策支持,而非公立医院自要自负盈亏,生存艰难。5、非公立医院如果做出了医疗事故,其鉴定、赔偿程序既麻烦也没有保障。

实际上,早在2013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就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要求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促进多元化办医。但是在缺乏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非公立医院的发展始终步履为艰。那么这次三部联合发布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意欲何为呢?

首先,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初,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床位占比仅为11%左右。这与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2015年,非公立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均达总数20%”仍有较大差距。

笔者还记得,在2006年以前,国内民营医院并不少,在县级区域发挥重要作用。当年医改启动后,国家强调医疗机构的公益性,部分民营医院的竞争力相对降低,很多民营资本不得不黯然退出了市场,相信未来非公立医疗机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再者,这次三部委联合发文鼓励社会办医,确切的说是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一方面可以扩大医疗服务的供给,满足多元医疗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高端医疗,而公立医疗部门就可以把更多的医疗资源和精力用于基础医疗之上,这可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历史弊端。

最后,如果真的能够吸引社会资本来做非营利性的高端医疗,确实有不少好处。这可能会扩大基本医疗的供给,因为非营利性医院不能给出资人分红,那么非营利性高端医疗的收益可以用来补贴基本医疗。当然也可以为公立医院以高端补贴基本医疗提供一个参考。这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非盈利性民营医院在基本医疗中的过度用药、过度检查等问题。

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对这样的政策表示深切担忧。一方面,人们担心放开了非公医院的价格管制是否会导致医疗价格普遍上涨,甚至影响到公立医院价格也要上涨,冲击了医疗的公益性。另一方面,还有人担心如果非公医院可以市场化运作,那公立医院的优秀医生的流失该咋办?这不是加剧民众的看病难问题么。笔者认为不必如此担心。

其一,目前我国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那只能把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用在关键点,何谓关键点?那只能是基础医疗。而放开非公医疗机构价格,可以使中高端医疗由民间资本去做,而基础医疗则由国家财政来拨付、托底。放开非公医疗价格非但不会推高医疗价格,这样反倒会让基础医疗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看病贵的问题将得到极大的舒缓。

其二,至于公立医院医生是否会流失的问题。笔者是这样认为的,优秀的医生就应该市场化的方式生存,然后通过一定的制度规定要求他们反哺公共医疗,比如允许医生多点执业,这样可以使医疗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更为合理,这不仅改变了当前医生以药养医的生存方式,也对缓解医患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目前国内逐步放开医疗市场,真正向民间资本开放,那只是打响了第一炮,未来在医疗市场改革的制度设计上,要把出发点立足在打破垄断、促进有效竞争之上。只有让医保托底,配套措施跟上,对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在医保方面一视同仁,才能实现医疗市场的充分竞争。而只有医疗市场的充分竞争了,长期困绕民众的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等问题才能根本得到舒解,各方的利益得到保障了,最后真正达到了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