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两会”中,习近平看望上海代表团时就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提出期盼,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亦将其作为战略性重要内容之一。希望上海勇于尝试用于创新。
在当前新的世界形势下正确定位上海自贸试验区如何定位国家战略使命决定其实施的成败。
近期看媒体发布总体方案与负面清单,由于缺乏细则与细框,故基于“国家战略”的角度作出浅析,并述个人几点看法。
一、上海自贸试验区如何理解与定位“国家战略”:产权改革视角抑或参与国际金融竞争试水?
2013年下半年发布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粗框,包括服务业六大领域十八项措施,其重点为第一领域,银行服务业,其他领域则主要为围绕定位的配套行业。
第一领域,即,银行服务(国民经济行业分类(J 金融业——6620 货币银行服务) ,包括:
第一,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在条件具备时,适时在试验区内试点设立有限牌照银行。
第二,在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允许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
可以看出, 第一领域,银行服务业,包括两项业务,一是允许外资银行与民资及外资合资建立银行;二是允许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
从第一项业务看,可否可以理解为推进改革,打破银行垄断,确定其作为市场企业主体地位,进行市场化产权改革?但从此前强调的“国家战略”角度看,比如,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等,类似机构或强调的业务与细则则未列入其中。但,在此前发布的负面清单中却可以发现,,J金融业”类,J66、J67、J68、J69款中,因未有详细说明,显得有些费解。
另外,从第一类领域的两个业务项来说,可否理解为深化国家金融类专营行业的产权改革,故,允许民资与外资合资建立银行,故,从战略视角上看,应属于银行专营行业的开放,试图推进银行市场化产权化与民营化的改革试水。不过,产权改革的视角定位,在实施中是否能可以充分体现 “国家战略“这一核心内容?存有疑惑。
事实上,从负面清单所列J类中,即,“J金融业”的J66、J67、J68、J69款,则最为值得斟酌,因为,该类是新形势下迎接国际环境挑战,启动现阶段国家战略的翘板或杠杆所在。一旦彻底剥离去了这部分,虽然,风险落到了最低,但,自贸区尝试新形势下参与国际竞争,推进的人民币货币进军金融体系战略部署则会受到极大限制,束缚了手脚。
二、上海自贸试验区路该怎么走?基于负面清单对比及国家战略推进中的主体、业务及风险定位
事实上,从引发世界金融危机的众多案例考量,金融业为当今引发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及造成风险关联与危机波及的罪魁祸首,根据巴塞尔协议四项基本原则,各国皆须对本国银行实行审慎严格的风险监控体系。即使是世界的一流银行,甚至一个主权国家的金融体系对于这种高频率高风险的波及,亦不能独善其身。
就是说,人民币参与国际试水,即便我国具有一定国际风险经营经验资本雄厚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即使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范的安全准则下,其雄厚的资本与现有的经验也难以说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试水中独善其身。那么,民营银行初步试水专业性(在各国央行、联邦机构指导下经营,并受监管机构规范,以达到风险标准,进而在国际结算及评级机构达到较高信用等级)及资本要求较强的银行业,在经营的初期,如何以较低的自有资本比率,达到世界一流或各国主要银行都未必做到的风险的安全自我监控,以及国际通行的“新巴协议“准则要求?较低的自由资本率能否以较低成本跃升至经营国际水平高端业务,并提前大型商业银行试水国际上已经成熟的混业经营。
值得斟酌的另一点,民资与外资合资银行的基本业务范畴覆盖区域的问题未见有细则解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以零售批发业务吸纳储蓄通过放贷周转资本,利率差接受中央银行政策调控,面吸储则向居民集中的城乡居民区域与企业,赢取利差。自贸区为港区与居住区划界而分治,没有居民覆盖,且离市区甚远,如何吸储?这是个大问题。同时,金融服务业属于高端行业在吸纳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上,不如劳动力及资本密集型产业在要素效果上更易于形成宜居城区或工贸区集聚域,那么,自由资本比率较低的民营资本如何设立吸储网点,如果跨关在城区或全国各地设立网点,是否享有区内的优惠?
通常银行的国际业务以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与资本项目为主;国际高端业务通常处于表外业务,包括:衍生品、短期流动性较强的各类具有转让性承兑银行及商业间票据等、各类理财、金融产品、债券债权抵押的组合项目、创新衍生品及混业经营中的交叉业务与组合金融项目,亦是国际上引发风险与危机生成率最高的部分。这部分业务风险大、盈利高、投机性强,各离境银行或金融机构的离境业务往往不希望受到监管,惯例上亦是在监控之外,且操作隐秘,保护私人业务性质及机密,曾一度成为西方洗钱,与我国贪官洗钱的主要渠道。特别是监管之外形成的各类游资,来无影去无踪,往往一夜之间,可打击一个国家资本或次级市场、汇率市场、债券市场等;一夜间又从看似稳定的外汇或短期资本等市场逃离。其渗透力与隐秘性极其强悍。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或亦是捉襟见肘的内容,较艰应对的部分。民资介入外资初期试水即入高端业务,是否足够可以应对? 这亦是一个需要斟酌的问题。作为自贸区仅有的两类银行法人实体,在央行政策与监控外,按自贸区离岸业务的惯例不受人民银行的政策与业务指导,但其风险控制上亦规避银监会的风险常规性规范性监管、现场监管。而近几年出现的某些地方商业银行在表内业务未娴熟与规范下,发展大量表外业务,形成了诸多票据窝案及违规集资与吸储等问题造成金融市场的局部波动,且都以监控外的表外业务进行。在审慎处理国际市场都为之心悸的复杂票据及衍生品业务效果会如何?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家战略中是否可积累经验向全国金融机构推广。?从190项负面清单所列的(J金融业类的各项)看,由于没有细化,所以,对于一系列现实问题及可能发生的风险,是否有足够细致的规范体系使其风险经营环节中不会发生与国内业务之间的任何关联与影响。
另外,我国实力较为雄厚的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还未跨越到混业经营阶段,这一阶段在民资介入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是不可规避的,不过,混业经营中所涉及的保险、担保、租赁等几项分别列入190项负面清单的J类中,即,“J金融业”的J66、J67、J68、J69款。
允许经营服务业六大领域十八项措施第一类(J 金融业——6620 货币银行服务)的第二项业务,国有银行可经营离岸业务。如前面分析中所言,离岸业务不仅可以在脱离监管以外进行各类资本项目操作,亦可进行各类表外业务及复杂票据的操作,但风险亦会随之而至。
在190项负面清单中(J类金融业各项)中回避了诸如:各类保险业务、担保公司、租赁公司等相关业务,不知何故。一方面,这是试水混业经营所涉及的部分业务,另一方面, 如果从所以自贸区依托区域的现实情况看,港口航运区域曾做出规划,即,发展具有国际航运中心,包括,跨国航企、与其配套的船舶及其辅助设施的修造、高端制造业等主干产业。这种产业具有大资本、专用性强、沉淀成本高,风险大、资金链长为基本特征。历来,航运业运力过剩,属于另一大风险易于产生倍增效应的入口,这种大资本链的断裂风险已成为常态。如从该行业的大资本链的环节与周期角度看,缺乏各类保险业务、担保公司、租赁公司等业务,依托初期开展基本的银行业务或不足以支撑现阶段陷入“寒冬”的航运业及相关产业的运营。如区内银行发展与此有关,那么,这种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的业务被剔除掉,有些“费解”,如果与此无关,那么,失去国内城区吸储功能,又失去与拟发展的产业的主要关联,那么,贸易区内的银行业务如何定位面向的对象与市场?。如果将该负面清单(J类中)的该类项目列入规划方案的话,却亦存在难预测的问题,即,这一业务发展的走势,混业经营必然被提上日程。既然,“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国际常态且伴随风险倍增与监控的困难,,如何未雨绸缪加以规划与尝试,其主体与政策是什么?如何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试水?则被提到细则需要探讨的议事日程,不免对细则的推出有些期待。
三、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翘板在哪?问题评价、战略重点之我见
2003年我国资本项目全部开放,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化的短板却未能解决。故,人民币业务的国际经营一直是我国以可运筹调控的本币形势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竞争,增加国际往来中推进人民币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与国际储备资产增加的一项战略性重要内容。
历史上,由于美元在国际的国际支付与储备职能存在,以及游离于各国监控之外的境外美元游资于各国规则之外,借用各国利差汇差及衍生产工具,在不均衡“翘板”下作用于各国债券债务及其官方储备,冲击各国货币金融制度,一直使各国深受其害,仅我国2010年总其,所持有美国13000亿债权在美量化宽松政策下使人民币升值,一周间即缩水1300亿。
所以,国家战略的核心翘板应该是:如何围绕人民币的在国际化中适应各类国际金融业务,在未来的风险倍增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并驰骋,包括试水人名币各类国际业务,增加自由兑换,经常项目结算比重,资本项目转移及互换中的地位,推动各海外银行及中央银行机构增加自有资产比重的人民币比重等,混业经营中分民币运营及其多币种的风险及规避等。这应该是上海自贸区作为国家战略中规划与实施中的一个核心性翘板性问题。
从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多次表达与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自贸区规划战略报予“国家战略”的厚望角度看,突出金融内容基础上,如何大胆闯大胆创新大胆规划与尝试的角度看,我想国家战略的核心翘板是为未来的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驰骋并获得更多发言权做出具体的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