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城”背后有多少故事可挖?


  “鬼城”一词,并不是什么新名词。过去的电影电视、书本小说中,经常会出现。而一旦谈到“鬼城”,很多人就会产生毛骨悚然的感觉。

  然而,当今天再次谈论“鬼城”时,一切的一切,似乎变得习以为常,一点也没有毛骨悚然的感觉了。相反,许多人谈起“鬼城”,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因为,它已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含义。

  据媒体报道,仅去年,国内就出现了12座新的“鬼城”。而在“鬼城”的排行榜中,除内蒙古占有多席之外,江苏、河南、湖北、辽宁、云南等地的城市均榜上有名。其中,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成为了“鬼城”的形象代言人。

  所谓“鬼城”,当然不是指真的有“鬼”。对无神论者来说,就算真的有“鬼”,也要当作没鬼一样。这里所说的“鬼城”,主要是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成的新城,却象有“鬼”的城市一样,人烟稀少,毫无生机。不仅如此,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睡城”,只有短暂的繁华,更多时候都处于一种睡眠状态。当然,与“鬼城”相比,“睡城”至少还有短暂的繁华时段。

  现在的问题是,无论是“鬼城”还是“睡城”,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这样的现象继续蔓延,对中国来说,决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事实上,凡是被称作“鬼城”或“睡城”的城市,以及目前尚未步入这个行列,但正在向这个行列迈进的城市,都已经品尝到了“鬼城”和“睡城”的厉害。从轰轰烈烈建设的热闹场面到悄无声息、人烟稀少的寂静夜晚,也就短短的几年时间。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样的故事,应该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讲完的。

  过去有句歌词,叫小城故事多。那么,“鬼城”、“睡城”有哪些故事呢?这些故事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背景呢?值得好好挖掘。

  应当说,按照城市决策者们最初的设想,这些新建的房屋,应该是远远不够的。想一想,哪个城市决策者不是把城市规模扩大当作城市发展的最主要目标。不然,为什么会有几十个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呢?而没有提出国际大都市目标的城市,其城市建设发展目标,也都是比现有规模大几倍的设想。

  既然有这样的目标,自然要有这样的规划,有这样的规划,就必须付诸实施。于是,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始了,以房屋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规划,也就全面铺开了。什么政府负债、什么政策优惠,只要对城市规模扩大有利,就可以一切都不予考虑。最终结果,就是“鬼城”、“睡城”的出现。因为,人的需求、适应条件、购买能力等,根本跟不上城市决策者们的脑袋,跟不上他们在办公室里的指指打打。

  所以,“鬼城”和“睡城”中来自于城市决策者们的故事有多少,应当好好挖挖,好好地让他们把故事讲清楚,把故事背后的东西讲清楚,把外界不知道的情节讲清楚。不然,他们仍然会不停地杜撰故事、制造悬疑。

  而在“鬼城”、“睡城”形成过程中,银行及其政府职能部门演绎了哪些故事,给这些故事增添了多少有趣的情节,也是一个可以挖掘的方面。因为,如果当“鬼城”真的闹“鬼”了,让“睡城”睡不安宁了,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银行等为之提供资金的单位以及为制造这些现象提供支持的政府职能部门。到时候,风险一定会是政府买单、纳税人买单。但是,制造买单的这些单位是否要进行追责呢?是否应当将背后的故事讲清楚呢?值得好好思考。

  当然,制造“鬼城”和“睡城”的直接建设单位、建设者,也不是毫无责任。特别是依靠政府负责建设的单位,也必须为“鬼城”和睡城“现象的出现,承担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因为,他们的行为,完全违背了市场原则,完全成为了恶意消耗和损害社会公共资源、社会财富的直接责任者。即便是政府的决策机构,他们也逃避不了应当承担的责任。至于完全市场化的开发企业,那当然只能让他们自作自受了。

  当然,如果“鬼城”、“睡城”中还有腐败等方面的故事,当然需要更加认真地挖。从新一届中央成立以来到现在,所查处和案件中,多数都与城市建设有关,也进一步说明“鬼城”和“睡城”中的故事是很多很多的。

  城市规模扩大了,马路变宽了,楼房增多了,这是可以看得见的“成绩”。因为这些“成绩”该享受的待遇,大多也享受了。如提拔重用、奖励等。但是,留下的隐患和问题,不可以没有人来买单。那么,曾经的决策者们,要不要为之付出代价呢?如果不追究他们的责任,盲目扩大城市规模、盲目建设、制造“鬼城”和“睡城”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城市泡沫、经济泡沫能够挤掉吗?显然,需要决策层拿出的魄力和勇气来,给经济刮毒治疗。否则,经济风险极大,城市风险也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