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计划全面启动“中医文化进校园”工作。全市统一的中医校本课程(小学版)将正式启用,该课程老师将在遴选后接受中医部门培训。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课程旨在普及中医文化,非硬性规定,课程不进课表,不列为考试项目。
——把“鲍菇济苍生”、“神农尝百草”、“道人仙方疗骨伤”等浅显易懂的中医知识和故事,作为一门课程加以教授,既丰富了学生们的养生保健常识,又将中医文化进行了推广传承,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创新。但仔细想想,之所以出台此举,多少源于当下中医亟待振兴发展的无奈现实。复兴中医的初衷当然很好,只是学校教育本身实在承载不了太多的使命与期待。用药务求对症,拯救中医也不例外。
阴阳气味升降浮沉
气为阳,气厚为阳中之阳,升也;薄者为阳中之阴,降也。
味为阴,味厚为阴中之阴,降也;薄者为阴中之阳,升也。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咸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气象天。温热者,天之阳,阳则升;寒凉者,天之阴,阴则降。
味象地。辛甘淡,地之阳,阳则浮;酸苦咸,地之阴,阴则沉。
味薄者升,甘平、辛平、辛微温、微苦平之药是也。
气薄者降,甘寒、甘凉、甘淡寒凉、酸温、酸平、咸平之药是也。
气厚者浮,甘热、辛热之药是也。
味厚者沉①,苦寒、咸寒之药是也。
气味平者,兼四气四味。甘平、甘温、甘凉、甘辛平、甘微苦平之药是也。
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又一物之中,有根升稍降,生升热②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经云: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如春夏宜加轻宣升浮之药,秋冬宜加重涩降沉之药以顺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之气。如春时宜加温药,夏时宜加寒药,秋药也时宜加凉药,冬时宜加热药,气也。(眉批:以逆四时之主中央土以溉四旁)
五味所归;
五走;
五欲;
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此五味合五脏之气也。
五禁五宜;
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
三焦命门;
同心五脏五味补泻;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酸泻之,实则泻子。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
之,虚则补母。泻子宜甘,补母宜苦。余脏会而通之。
药有须使畏恶;
引经报使张洁古著;
手少阴心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策本黄柏;
足太阳膀胱羌活;
手太阴肺桔梗、葱白、升麻、白芷;
手阳明大肠白芷、石膏、升麻;
足太阴脾升麻、葛根、苍术、白芍;
足阳明胃白芷、石膏、升麻、葛根;
手厥阴心主柴胡、牡丹皮;
足少阳胆柴胡、青皮;
东垣报使歌;
小肠膀胱属太阳,蒿本羌活是本方;
三焦胆与肝包络,少阳厥阴柴胡强;
阳明大肠兼足胃,葛根白芷升麻当;
太阴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乡;
脾经少与肺经异,升麻芍药白者详;
少阴心经独活主,肾经独活加桂良;
通经用此药为使,更有何病到膏育。
以上各法俱宜潜心体会,如得其纲领,则药性之升降浮沉,走各脏腑气血,皆可意会。是以可升可降,属阴属阳,走气走血,入腑入脏,皆后贤之臆见,非先圣之本经。抑且繁杂雷同,难于记诵,故尔不载。学者当于提纲及《本经》内求之,其义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