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禁令为何禁不住官员的春节红包?
前一段时间,为了彻底整治一些官员的贪腐淫嫖、请客送礼、吃拿卡要之歪风邪气,中央先后出台十几道禁令规范指导他们的公务消费和日常往来。
在中央严令之下,原先那种肆忌无惮、攀比排场的公务消费与请客送礼,确实不敢再更多顶风违纪了。但这种官员明目张胆、大手大脚公务消费的锐减,能不能说明他们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劝诫下,都已放下公款吃喝的屠刀,而立地成了清正清廉为官的佛了呢?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于那些用公款吃喝送礼已修炼成毒瘾的中土官员来说,中央的那十几道公务消费禁令无异于让他们壮士断腕,刮骨戒毒。
我们知道,戒除一个人吸食大麻、鸦片、K粉等毒瘾,这绝非易事。戒官员公款吃喝送礼的毒瘾,也同样如此。我们的公款吃喝官员往往有着很强的变通能力。他们用自己的地下吃喝、隐蔽吃喝、小圈子吃喝、擦边吃喝,把中央禁令因地制宜到地方的潜规则之中。明里看,中央禁令立竿见影,成效显著。而实际上呢?则欺欺瞒瞒,折扣许多。
中央禁令到底把官员节日的油水、吃喝、送礼,挤兑出去多少?
在对陕西、湖南、海南部分地区的采访中,“中国网事”记者李金红发现,这股节日吃喝送礼歪风并未彻底根除,不少单位、个人还在送,不少公职人员还在收。
虽然普通公务员的过节钱、小红包等油水被中央禁令挤兑没有了,但一些企业、个人、下属对部门或单位中有实权的领导还得用红包意思意思,以联络感情,疏通关系。
为何中央禁令禁不住这些实权领导的油水呢?
那些给领导送红包的人,最有话语权。从他们的话语中,也许能体悟到中央禁令禁不住领导红包的事由与根源。
购物卡被禁了,红包成了替代品。给领导送礼的,当然要有这种与时俱进的变通能力。
长沙一高档楼盘办公室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我们本来准备送购物卡,考虑到领导们现在用卡不太方便,就送了红包。我们搞地产开发,与政府部门的关系非常重要,你平时如果不打点好,随便哪个环节卡你1个月,你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湘潭市某政府部门的科员对记者披露到,现在管得严,普通公务员真的没啥油水了。不过,对那些握有实权的领导干部,你要办事还是得‘意思’一下的。
海南省西部某市的一位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诉苦道:“送还是不送,真的很纠结。”在春节送礼上,这位局长称,“一边害怕惹恼领导,一边又怕来年更不好办事。”
从这些记者的采访中可以看出,春节送红包根本不是联络感情,而是巴结权力、好办事。
在政府对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中,人们之所以竞相巴结权力,目的是什么?或寻租办事,或未雨绸缪权力作梗坏事。根源是什么?权力的运作不透明、无章法、喜怒无常难侍候、自由裁量好处多、办事审批权把关、关关都是鬼门关。
如果权力运作透明,办事程序简捷,自由裁量少了,按章办理多了,使其不再能权力作梗、秋后算账了,还会丛生出这些烂事吗?
当一个社会竞相巴结权力的时候,这个社会的权力运作必定是凌驾律法、乱糟糟的,这个社会就不可能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怎样医治这种病态的社会,规范政府权力运作,减少官员自由裁量,增加社会公民自治,加强社会媒体监督。这是从体制上消除春节红包屡禁不止的自我救赎之道。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变态的社会当下正在朝着这个自我救赎的道路上摸索前进。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向社会、向市场、向企业,简政放权,促其自治自主自决,以架构政府与社会、与市场、与企业、与公民更加平衡、内含制约、彼此监督、相互协作的权力运作体系。在中央向地方、向市场的简政放权中,尤须警惕的是权力的被截留、被变通,以致中央的简政放权变成了地方的变相集权,该还给社会、还给市场、还给企业的自治自主自决权力,又可能被地方政府统揽起来。如若这样,巴结权力的社会病不仅得不到医治,反而会被加剧、恶化起来。
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减少权力自由裁量,让权力阳光运作,按章办事,这是消除权力寻租、春节红包现象的一个根本。
给领导送红包,这绝不是什么联络感情,而实则是巴结权力,以权谋私。如若用红包联络感情,为什么不给老百姓红包?不管给领导送红包的事由多么人情味,都难逃这种寻租权力的宿命。
2014年2月6日初稿于论道书斋 胡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