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临安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价值中国网     作者:潘军强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临安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典范的目标。
临安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起步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阶段、创建国家生态市阶段、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市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临安先行一步走上了生态与经济并行的道路,完成了以经济为先、到经济与环境并行、再到全面建设现代化生态市的发展历程,现在已形成了四大具有国家意义的特色和亮点,生态环境形成国家品牌,环境保护成为国家模范,持续发展赢得国家荣誉。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也有很多难题要破解,需要采取一些高起点大视野的创造性的策略举措。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
实践证明,建设县域生态文明首先是一场深刻的思想理念的变更,要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生态价值观;要站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深刻理解生态文化的本质要求,致力于提高全社会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平,倡导生态伦理、生态良知、生态公正和生态义务,使生态意识成为全民意识,使生态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和基石。
坚持整体推进战略
要立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临安在长期的艰苦实践中探索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模式,高举生态与科技两面大旗推动转型升级,在生态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充分证明依托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好途径。要立足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事实说明,大凡与群众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一致的,必定是体现生态文明本质要求的,反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要立足于地方特色。生态文明有共同的要求,但没有统一的路径,建设县域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立足地方实际、地方特色选择科学的发展道路。
坚持体制机制建设
要健全法规体系,严格执法。一方面要进一步贯彻国家及地方有关加强水、土地、矿产、森林、环境等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确立法制在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市实际依法制定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管理条例,健全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成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既有经济、环境项目,也有文化、社会治理项目。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决策机制和协作机制,在农村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过程中协同推进。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
生态环境保护从根本上要依靠科技进步。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加强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要与浙江农林大学、青山湖科技城主动加强对接,拓展合作意向,瞄准合作焦点,建立长效、高效的合作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使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尽量少走弯路。要建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和监视体系,逐步建立生态环境质量动态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监测资料综合集成,同时建立完善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