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千里行系列报道之八:
越南桄榔树:为何变成中越边民千万元大产业?
□本报记者 黄学安 实习生黄骏
一棵越南桃榔树,为何变成中越两国边民千万元大产业?
龙州县委书记秦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16个字概括地回答了这一问题:“经济搭桥,跨国合作,敢闯市场,互利双赢!”
龙州县水口镇边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胆识,敢于创新,走出国门,敢闯市场,在中越边境打造出了桄榔粉这一千万元人民币产值的大产业,让人刮目相看。
水口边民,用越南盛产的桄榔树,进行桄榔粉深加工,再销往国内和越南市场,形成采购、加工、销售大产业链。
水口边境中越边民,通过资源与技术合作,双方优势互补,把生意做到两国大市场。跨国经济合作,造福了中越两国边民。
越南桄榔树 “涌进”水口镇
水口边境中越两国边民,如何做大做强桄榔粉这一跨国特色产业?仲秋时节,记者来到水口镇探访。
水口镇地处中越边境,这里有国家二类口岸,水路、公路交通便利。
水口与越南隔河相望。一条跨度不足百米的水口大桥,成为水口与越南贸易进出口的惟一通道,也是水口边民出入越南采购桄榔树等土特产品的交通要道。
11月初某日,记者在水口大桥看到,一辆辆满载货物的货车在等候通关,近百个越南边民各自推着满载越南土特产的手推车排成长龙,也在等候验货通关。场面好不热闹。
随行的龙州县政协有关领导告诉记者说,这些货车司机和越南边民,运的都是越南土特产品,手推车上运的是越南产的核桃。大卡车上,有的是核桃,有的是桄榔树。这些桄榔树主要是运到水口镇旧街,再加工成半成品和成品。
水口镇旧街地处越南黎河与我国水口河交汇处河岸。旧街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街头南面紧挨着中越946号界碑。
记者在旧街路边看到,一推桄榔树已被锯成
这位领导还介绍说,水口镇边民加工桄榔粉历史悠久,已发展成为一大特色产业。目前,
水口镇旧街就有近50户居民专门从事桄榔粉半成品粗加工。有十多户搞深加工,有两三户专门搞桄榔树采购。还有两户边民早年在水口搞桄榔粉加工销售发财后,在水口开设跨国公司,长年搞桄榔粉深加工、包装、销售,形成了桄榔粉产业链。
家庭小作坊 边民“淘金”忙
旧街是水口镇加工、销售越南桄榔粉主产地。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桄榔粉加工、销售。有的是将木头粉碎成木悄,赚的是每年万把至几万元的加工费。有的是整套流程加工,即从桄榔树到加工成桄榔粉,全套加工完成。但大多数仍属家庭小作坊,生产规模年产三五万斤桄榔粉左右。这些小作坊生产方式独具特色,一套几万元的加工设备和一间小房子,就是一个加工厂。
记者随便走进几户人家,看见屋内一袋袋推放整齐的桄榔粉占据了客厅、住房和厨房内有限的空间。在黄成德的家里,十几平方米的小客厅,推满了一袋袋桄榔粉。约
邓永红是旧街桄榔粉半成品年加工量较多的一户。他告诉记者,他去年加工6万多斤,产值48万元。今年到目前已加工了4万多斤,还有几个月的生产期,加工量和产值与估计与去年比略有增长。
邱建宁是采购、加工、精包装、销售一体化生产销售的大户。他介绍说,越南产的桄榔树树质好,出粉率高,一棵树正常重60多斤,老树重约300斤,老树收购价格也贵些,担出粉率也高。他家一年加工销售几万斤桄榔粉。他说,自己要扩大生产规模,觉得这间房子偏小了,现正在街头另起一栋新房,以便扩大生产规模。
据统计,近几年来,仅水口镇每年从越南购进的桄榔树就达500-600吨,年产桄榔粉200吨左右,年产值达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人均桄榔粉加工、销售收入高达万余元人民币,巨大的经济效益让水口边民日子过得很滋润。
一棵桄榔树 全身都是宝
据资料考证,桄榔粉是以深山中生长的桄榔树为原料,经过特别加工后提取出富有营养价值的植物淀粉。其营养含量高,具有无脂、低热能、高纤维等营养价值,并含有铜、铁、锌和氨基酸、碳水化合物,以及B族维生素、蛋白质、膳食纤维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药物用途广,产品价值高。《本草纲目》和《海药本草》等中医古籍也有记载。
据介绍,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口镇居民就开始用本地少有的桄榔树手工加工成为桄榔粉,主要用于自己食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经济头脑的居民开始将吃不完的桄榔粉拿到市场上去卖,一些人也专门从事桄榔粉深加工。
桄榔粉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食品后,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由于龙州本地桄榔树资源越来越短缺,导致桄榔粉市场供不应求。
有了市场需求,原料短缺怎么办?水口镇边民就把眼光拓宽到越南。而越南具有丰富的桄榔树这一资源尚未开发,水口一些边民就把生意做到越南,与越南边民合作,将砍下的桄榔树运到水口进行深加工,让珍藏在越南深山峡谷中的桄榔树走向国际市场,变树为宝。
桄榔粉产业 一块“大蛋糕”
据水口镇有关领导介绍,桄榔粉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乐观,水口边境中越两国边民看到这个市场潜力后,纷纷投入到这个投资少、见效快的跨国经济合作产业,由此桄榔粉产业这块市场“大蛋糕”越做越大,两国边民从中获取利益。
水口镇一些边民看到桄榔粉巨大的市场潜力后,纷纷从小作坊转向机械化和专业化生产,把生意做大做活。
龙州政协委员、民营企业家吕燕强是水口镇从事桄榔粉加工销售最早的一个,也是龙州县靠桄榔粉发家的大户之一。他说,当年中越边境贸易刚起步时,他就开始从事桄榔树采购和桄榔粉深加工,两年下来,得了“第一桶金”,赚了20多万元。有了这些钱,就开始把桄榔粉产业开发出来。
吕燕强算是水口边民中头脑比较精灵的人,他尝到生产经营桄榔粉的甜头后,决定将赚得的20多万元扩大再生产。他购买设备,扩建厂房,将桄榔粉产业做大。
吕燕强将桄榔粉小作坊发展成为企业化产生模式,1989年9月,投资几十万元的桄榔粉食品厂在水口镇鸣锣开张,并初战告捷。由于桄榔粉倍受人们的青睐,也得到政府的重视,当时他生产的桄榔粉被龙州县政府列为政府接待用品。由此,他的桄榔粉产业一路走红。
2005年,吕燕强与越南高平省签约投资桄榔粉产业,并在越南高平省的驮龙口岸投资200万元,建设桄榔粉厂。他第一次走出国门,到越南发展桄榔粉产业,并获得成功。
专门从事桄榔粉深加工和销售10多年且发了财的水口边民黄老板介绍说:“我赚钱的奥秘和生意经概括为三句话:一是超前预测,深层次分析中越两国市场行情;二是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并能把握市场;三是勤跑腿,耐得苦。”
黄老板告诉记者说,他从市场调研中得知,桄榔粉要走进市场,必须在深加工和包装上下功夫。2004年,他花光15万元积蓄,又卖了一栋楼房得19万元,全部投入筹办桄榔粉加工厂。此后,他的桄榔粉产业越做越大。2007年和2009年,他先后投资70万元和20万元,分别在水口旧街和龙州县城开办桄榔粉加工厂,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目前,他的桄榔粉产业总资产已达200万元,产品从原来单一性发展到现在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从事桄榔树采购20多年的水口边民林老板介绍说,他每年从越南购进桄榔树到水口的达六七百吨,约占水口从越南收购的桄榔树总量70%。采购时先去越南寻找合适的代理商,与之商谈价格后预付订金,代理商接着组织10来个越南边民上山砍伐,凑够一车后运到水口海关进行检验通关。他说每年能赚3万元左右。
林老板还介绍说,目前越南桄榔树货源充足,水口镇每年从越南采购的桄榔树不少于1100吨,按越南收购价每千克1—1.3元人民币计,越南边民每年砍伐桄榔树约8个多月,每人每月可挣2800—3500元人民币的劳务费,每人年收入2.2—2.8万元人民币。按每十多个人砍两天得4吨桄榔树计,越南边民每年砍伐桄榔树的劳务费收入达90—120万元。
从桄榔树到桄榔粉,中越两国边民共同打造出了一个跨国大产业!
一棵桄榔树,带富了中越两国一方边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