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沦为民工是一场颠覆“学而优则仕”的革命?
文/孙玉良
四川凉山州某县理科状元刘宁以650分的高分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毕业后由于没有找到理想工作而沦为“流浪汉”成为新闻。刘宁走到这一步,许多人可能瞧不起他,但人啊,千万不要以成败论英雄。刘宁最起码是个有担当的男子汉,因为他勇于承认:走到这一步,主要的责任还是自己。
但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说,刘宁固然有担当,但他沦为流浪汉,不能只怪他自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生活在一个拼爹的社会中。如果刘宁有一个好爹,我相信大抵也不会如此吧。我们知道的,刘宁的爹是个农民,无权无势无钱。所以,既使他靠自己的努力当上县状元,既使他考入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中国人民大学”也不能免于“毕业即失业”的悲摧命运。刘宁没有拼爹的资本,所以他只能靠自己继续努力,以维持曾在头上眩目的,曾令家人骄傲的光环。
但找到一份好工作,并不象考个好成绩一样,依靠“头悬梁,锥刺骨”的努力就能达到。于是,他不断地换工作,不断地寻找,最终,他失望了,学校考出的好成绩与社会能给予的好工作并不成正比,他是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成了“流浪汉”的。
有人说:他可以选择回家。但,你可以想想当年项羽战败时的心情吗?无颜见江东父老啊!
有人说:他可以放下身架,选择做一份普通的工作。不错,他是个年轻人,可以做任何一份年轻人可以做的工作,比如做一个客服,但可以想象,一个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大学生,选择做一份民工就能做的工作,挣一份民工也能挣的工资,其内心的煎熬,是何等的痛苦?刘宁躺在路边椅子上数星星时,根本看不到天上的哪颗星星属于自己啊。
有人说:他可以放宽心态,踏踏实实从最基层做起,如果真有才能,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的。是的,许多出身农家的寒门子弟最后只能如此“阿Q”了。北大的猪肉状元不就是个例子吗?但花费了十数万元家长的血汗钱,怀着那么大出人头地的希望,总会让他们不甘心。因为,恐怕很长时间内,他都要被骂“丢尽祖宗八代的脸,丢了全县人民的脸”了。
看到了刘宁,我仿佛看到了千千万万个寒门学子面对的尴尬处境。
别笑刘宁,因为你家的孩子也正在上大学,不远的将来,也会面临毕业,也会面临找工作,或许他弱小的心灵,也会流浪。
不由人想起古代考状元所带来的辉煌,按照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之相对论,状元沦为民工,简直是一场颠覆“学而优则仕”的革命。从我们这个时代起,考上大学,不会立即跳过龙门了。你该是小鱼还是小鱼,该是小虾还是小虾。如果把上升渠道比喻为过三关,你才仅仅过了第一关;如果把上升渠道比喻成万里长征,你才仅仅走出了第一步。穷人变成富人,普通人变成成功人士很难的,大学毕业了,你还需继续“苦你心志,劳你筋骨,饿你体肤”,远望你未来的辉煌。
状元成为了流浪汉,但我坚信,刘宁现象只是暂时的。当年韩信还在街头流浪,忍受小流氓的胯下之辱呢。刘宁在中国人民大学学得“文武艺”,只是不甘心做一个平庸之人而已。他一但奋发,决不是普通年轻人所能为的。只不过,他这暂时的落魄,状元沦为流浪汉形成的巨大反差,使许多家庭面对大学门槛,不得不再做考虑,望而却步了。民工都能做的工作,那么高深的外语用得着吗?那么高深的数理化知识用得着吗?而且,大学生沦为民工,有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民工,最后成功地当上民工头;一种结果是长期当民工,这个曾经的大学生状元,十年寒窗所学的高深知识,地球人都知道的,就着粥喝掉,变成模糊的记忆。状元与民工融为一体,真的变成民工。人们期盼的,是该大学生将知识变成生产力,但,他的聪明,他的成功,真的与他所学的外语有关吗?与他所学的数理化有关吗?我一直在想,沦为民工的大学生,当年的十年苦读,是不是人生最大的浪费?浪费了青春,浪费了金钱,让读大学,成了世上最赔本的买卖。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状元沦为民工,是否违反了教育的初衷?
记得曾有个代表还是委员之类的人劝农村的寒门学子别再上大学了,那时我义愤填膺地反驳。现在想想,其实这个代表或委员是个很现实的人。他无力改变现状,退而求其次了。他看到了血淋淋的现实,没有爹可拼的寒门大学生,许多人有了刘宁的尴尬;放弃了上大学的青年,反而因为省了几年钱,在属于他们的地盘上,继承了父辈的事业。当十几万元的大学学费、生活费成为致贫的要素,而这巨大的花销又不能保证给这个家庭带来美好的将来时,你要他如何诀择呢?
学而优则仕破产了。新时代的教育是干什么用的?哪位专家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让寒门学子们做出有利于他们的选择啊?我的教育部大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