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冷地热”折射房地产资本的狂赌心态


新年伊始,一二线城市的地市一片火热。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1月,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土地成交均价过万,为10136/平方米,环比上涨125.1%,同比上涨253.1%,价格创历史单月新高。从各地政府的供给计划看,地价上涨势头有望延续。

在地市旺火熊熊燃烧之时,楼市却不温不火或略显萧条。根据有关报道,1月份北京商品住宅成交套数、成交面积环比、同比都出现了大幅萎缩,全国其他地方的住宅成交量也并不理想。然而,“面包”滞销,却未能影响“面粉”暴涨,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楼冷地热”堪称中国房地产业的一大“怪像”。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有很多,比如,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影子银行对房地产商人提供的持续资金支持等等。论者见仁见智,笔者对某些观点颇有认同,但对另一些观点也不敢苟同。由于观点众多,限于篇幅,笔者也就不一一评述,只想说一点,土地价格的如此涨势已经脱离了市场自身的逻辑,不是顺势而为,而是逆势而为。

有人说,正是地产商看到了房价上涨的空间,才不惜重金拿地。此论不足推敲。首先,目前的房价已经让国人叫苦不迭,在工资涨幅不大的情况下,对房子的需求很难增加。其次,对于所谓的刚需人群,房价的上涨已经超出了其购买力,欲买无钱,心理需要无法转化或购买行为,此需求已经不是有效需求。再次,很多年轻人,已经无法忍受一二线城市的高昂生活成本,在三四线城市重寻谋生之道,这又减少有效需求。最后,城镇化的推动的确会吸引劳动力进入一二线城市,但仅限于打工挣钱,购房置业,成家扎根者可能寥寥。无论基于对现实的观察,还是从媒体的报道来看,以上四种情况足以让房价的上涨失去需求支撑。

如此现象,房产资本未必不知。商人的敏感性让他们对市场需求的观察更有细致,但这并不影响其“揣着明白装糊涂”。十几年的房价涨势,已经让房产资本对自己操控市场的能力高度自信。他们自已为是地认为资本实力是制胜之道,雄厚的资本能延缓甚至阻挡市场颓势。于是,用资本去狂赌楼市的明天成了他们的一致选择。操作手法就是,力挺地市,倒逼楼市。地市不过是资本狂赌的第一环节,地市的火热背后隐藏的不过是资本激动而充满豪情的赌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