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走势之逻辑!


 如果明天一觉醒来,有一笔100w甚至更多的意外之财,完全属于你了,你会如何支配呢?会不会,先把昨天看上的某款手机或衣服、车子等本来不在近期购买计划内的商品,加入了最近的购买计划呢。

据不完全统计,83%的人在得到意外之财后,会增加自己的目前消费,而不是去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或投资。同样的行为,也发生的企业和政府,如果某一财政年,企业和政府的收入或可支配额度,明显大于之前的预期,就会有很多之前,不在计划的项目或支出,被列入了本年度的支出计划,从而改变了目前物品与未来物品消费比例,也就扭曲了基源利率。

这些项目,往往因为不是最需要,最应该上马的,是为了消耗投资额度而计划外成立的项目,可行性和风险性论证多会被忽视。同时,这些项目所占有的生产资料,本来应该用在其他更需要的地方。这些项目,我们称之为不良项目(或不良消费)。在总的生产资料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因为意外之财的到来,使得不良项目(或不良消费)占用了本应该属于优质项目的资料,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错配。当这种浪费和错配积累达到一定的量之时,就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增长,严重时甚至会爆发经济危机。

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充当了上面所说的“意外之财”的作用。下面就以结合中国的经济实情来分析和探讨,并作出初步的推论。

改革开放到20088月之前的中国经济,先后经历了吸引外资,盘活民间经济(78-92),初步市场化建设(92-98),东南亚金融风暴(9798)——投入一系列国家级大工程拉动经济,出口经济——通过廉价的劳动力和放弃环保做到世界工厂,房地产经济——以房地产为主要驱动力——等发展阶段。这些历史进程的转化与完成,使得经济高速发展,GDP的平均每年增速9.67%,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这期间,中国由计划经济逐步建立市场化的经济制度、加入了WTO、完成了资产的证券化和货币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等一系列的经济事件,使得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少数利益集团完成了对国家资源的瓜分和对社会公共财产偷偷把持,从而使得我国的官僚资本主义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并快速发展。

这期间中国经济整体特点是高速、可调控性,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效果也比较明显。这一点也应该包括2003年开始的,对房地产行业的限价调控。2003年开始,中央政府以调控房价为理由,纷纷出台各种措施间接限制房产供给和增加各种交易成本来,变相抬高房产价格(个人认为,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限价和增加交易成本会影响供给,中央政府的专家们明明都知道,还采取这样的措施只能视为有目的抬价),以完成对资产(土地)的货币化改造。这一政策的持续发展和演化,从而为以后房价绑架中国经济留下了伏笔和隐患。

到了20088月,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严重冲击到中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出口行业,政府为了拯救经济也象西方一样采取激进的手段——中央政府4W亿的巨量投资计划,成为了各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意外之财(意外当然也就不可持续)”。于是接下来的12年里,各地纷纷出台各宏伟的蓝图规划,同时上马了很多大型投资项目。这些激进项目攀比式的上马,使得地方政府投资计划的总和超过10亿,远远大于中央政府所提的4W亿。这些项目很多都是地方政府以发债或财政贷款的形式募集到前期巨额投入资金,这就是目前中国严重危害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最不安全因素——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直接原因。原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在今年的博鳌论坛,透露中国的地方债务可能超过过20W亿。

时间前进到20137月,中央政府已经于前两年就发现了前期巨额投资投资计划的危害性和不可持续性,从而改变了货币政策。而前几年上马的各种大型投资项目,目前扔有很多还在建设之中,还需要很大的资金“窟窿”,并且通过地方政府募集到前期投资基金也进入到还款期。是继续通过“高利息”举债完成项目,还是通过烂尾减价拍卖来回收资本还给银行或债券持有人,无论对地方政府还是对各大商业银行,都会是一种扯心的痛。

这正是出于对上面这些项目的恐惧,对地方债务的担忧,对中央政府不肯放松的货币政策态度的恼羞成怒,6月份下旬,金融市场出现了罕见的信心崩溃——“钱荒”。其中大型商业银行都加入借钱大军,隔夜头寸拆借利率一下子飙升578个基点,达到13.44%,与此同时,各期限资金利率全线大涨,而证券市场更是直接跌2100200019491900几个重要关口,创出1849的新低点。当然对于6个月份“钱荒”出现的原因,还存在金融行业内部一系列原因(如果有机会可以详细论述),但是归咎其主要内因,还是市场对中国经济未来信心不足。

正是出于对未来的信心不足,银行或贷款机构为了降低坏帐率,会想尽办法吸收存款(从这一点可解释最近发生的部分银行,存款送礼物等形为)和收回贷款。从这点来推断,以目前这么高的债务情况下,地方政府很难募集到新的资金维持之前的不良项目的继续投入和开发,所以对上述很多未完成的项目或已完成但很难收回成本的项目,唯有降价拍卖来还债这一条道可行。这使得地方政府和银行、投资机构都会回收和更加谨慎的对待投资,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当然,资金吃紧的地方政府,会更加珍惜和维持目前最大的财政收入手段——卖地,从而变相的把房产泡沫的价格维持在高位。

由于这些大型的不良项目和错位的地产价格,吸收、占用并浪费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投资资金,使得本来经济正常发展和增长的所投入的项目得不到原来应有的材料和资金支持,从而必定影响之后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健康。

因为前些年粗犷式经济发展,使得目前环保与产品质量成为国民与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环保问题增加了经济成本,而次质量产品也占用了很多原材材料。解决这两个问题,又都采取严格的市场监管和奖惩措施,这也必然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鉴于上述三点,从主观投入心理谨慎、可用于投资的经济财不足、监管要求趋于严格又必定增加成本投入这三个方面考量,推断出第一个小推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持续下降,由高速增长转变缓慢增长甚至是负增长。

经济增速的下降,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调整过程中,某个别行业或局部区域性经济,很可能发生剧烈的经济动荡),注定不是一个短时间可以完成的,这需要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从最近40年,国际经济10年一个投资周期的规律来推断,中国经济增速下调,并未维持缓慢增长的时间长度为7-10年。这710年里,正好美国经济筑底回升,美元长期走强,使得资本回流美国,这也正好符合资本的区域循环周期。

至于经济增速下跌的速度,则要结合政府主要领导人的主观意愿和心理容忍度和历史数据来综合考量和定量分析(由于涉及内容比较多,这里就先省略了过程,只先得出一个很粗略结果,希望以后有机会得到精确的修复数据),从克强总理与部委主要经济领导人的心理容忍程度看,经济以平均每年1%-1.5%的增速递减,是可以接受的。直至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持平。

而这个下跌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其中房价随着经济的减速增长,逐步进入合理的价位,也是趋势之必然。只是这个过程,应该是及其痛苦的过程,其中大量的企业变迁和财富转移必不可少。保守力量的慢慢退出,新兴事物的繁荣与发展仍然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