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印象指数”是对中国反腐的“误读”


“清廉印象指数”是对中国反腐的“误读”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2月3日主持例行记者会。会上,华春莹针对“透明国际”发布的2014年全球“清廉印象指数”报告评论称,2014年中国“清廉印象指数”评分和排名与中国反腐败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现实情况完全相背、严重不符。中国反腐败工作取得的明显成效自有人民群众的公正评价,不以透明国际“清廉印象指数”为标准。(2014年12月4日人民网)

  “透明国际”总部设在德国首都柏林,1995年首次发布全球清廉指数,评比依据是13个独立调查机构的数据,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排名,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入榜,必须至少被3个独立调查机构调查。在同类指数中,该指数受关注度最高。但是,这样的一个所谓的调查结果,并不是绝对的权威,而且还会带有某种人为操纵的痕迹。“透明国际”发布中国“清廉印象指数”大幅下降,绝对是对中国反腐的一种“误读”,甚至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误导”。

  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反腐成就有目共睹。从“八项规定”的出台、坚决反“四风”,公开行政单位的“三公经费”,都能让更多的民众感受到更大面积的廉政建设成效,相比于“打老虎”,这些措施距离中国老百姓更贴近一些。2014年,在全面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中央进一步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谷俊山、周永康、徐才厚等一批“大老虎”的陆续落马,再次深刻地见证了党中央坚决反腐败的决心,也极大地提振了全党全国人民反腐败的信心,尤其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于依法治国、依法治官、依法治腐等做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使中国的反腐败实现了从治标向治本的完美过渡,标志着党的作风建设新常态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中央高度重视反腐国际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11月的一个月内至少7次谈及“追逃追赃”和国际反腐合作等话题,传递出反腐无国界、反腐无穷期、反腐无盲区的强烈信号意义,为构建世界反腐新格局做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清廉印象指数”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政府官员的廉洁程度和受贿状况,以企业家、风险分析家、一般民众为调查对象,据他们的经验和感觉对各国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腐败程度越低,但是,“清廉印象指数”的统计不够客观,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反映实际情况。“透明国际”的调查数据来源包括从各种民调、国际论坛及各种组织的资料中提取的对各国腐败程度的评判,如世界银行、世界经济论坛和经济学人智库等。而这样的调查和评判,毕竟不是全部数据的分析,而是一定范围、一定对象的数据分析,加之世界上以及民间一些敌对势力、反对分子的别有用心、妄图抹杀近年来中国反腐败的巨大成就,也会导致数据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可信。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绝不能因为某一两个机构的所谓结论而否定中国反腐成果。

  故此,我们绝不可过分相信“透明国际”发布的所谓中国“清廉印象指数”大幅下降的结论,相反应该更多地立足于自身对反腐败的总体把握和稳步推进,不能因为所谓的“透明国际”所炮制的指数榜,而对中国反腐失去信心。并且要一如既往地加强国际反腐合作,织密反腐败的天罗地网。“透明国际”作为一个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组织,应认真审视“清廉印象指数”的客观性、公正性。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的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的不断努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我们固然需要了解周边和国际情况,但是立足自身实际情况,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才是王道。中国的反腐败工作,固然需要国际的支持以及舆论氛围的营造,但是,我们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科学、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研判,并紧紧依靠全党全国人民将反腐败进行到底。人云亦云,或者偏听偏信有关不实论断,只会让我们乱了发展的阵脚、偏离前进的方向,有百害而无一益。

  (倪洋军)

相关新闻:

  外交部:2014年中国"清廉印象指数"评分排名与现实严重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