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与古史观及神话原型之关系


 

 盘古与古史观及神话原型之关系

 

 ——太古时代的幻影(老金在线:索隐)

 
  记录盘古的文献:盘古之文献资料,陈登原、袁珂集辑较多,然其所本,有源于马驌《绎史》、罗泌《路史》者。集各家所论,今所知盘古文献资料,大略如下——
  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该书已佚,《艺文类聚》有引用,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
  佚名《五运历年记》,已佚,无辑本。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引用。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鲁迅辑录祖冲之《述异记》、清东轩主人《述异记》,皆非关盘古)。
  宋罗泌《路史.初三皇纪》;《元史.祭祀志》;明周游《开辟演绎通俗志传》第一回;《明史.锡兰传》;《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卷八十三引《补衍开辟》;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二;清宋翔凤《过庭录》;清《畿辅通志.京畿金石考》完县条、青县条;清李日华《六砚斋二笔》;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六、卷一零三;佚名《真源赋》,马驌《绎史》引用;马驌《绎史》卷一《开辟原始》。以上资料,以《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为最早,《述异记》以下,皆据以演绎焉。
  顾頡刚的发现:盘古的文献资料,特别可以支持顾頡刚先生累层地造成的古史观。这是疑古派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顾頡刚发表于1923年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该文后来收入《古史辨》第一册),将一个重要发现揭橥出来,那就是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譬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中国
历史极为重要。
  杨宽正与童书业:顾頡刚先生将累层地造成的古史观这一现象归结为古人造伪史,也可以理解为神话演变说。杨宽正(即杨宽)在他的《中国上古史导论》中,将傅斯年的民族史说理论引进到对象研究中,结合顾頡刚的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就是民族神话史理论。顾頡刚的神话演变说,在杨宽正这里,发展为神话分化说
  童书业在《古史辨》第七册的序言中着力介绍杨宽正,对此给予了一个详细的说明:所谓神话分化说者,就是主张古史上的人物和故事,会得在大众的传述中由一化二化三以至于无数。例如:一个上帝会得分化成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好几个人;一个水神会得分化成鲧、共工、玄冥、冯夷等好几个人;一个火神也会得分化成丹朱、驩兜、朱明、祝融等好几个人;一件上帝遏绝苗民的故事会得分化成黄帝伐蚩尤和尧舜禹窜征三苗的好几件故事;一件社神治水的故事也会得分化成女娲、颛顼、鲧禹等治水的好几件故事……”在近代民间流传的小说故事中,这类分化演变的例子更多,譬如,薛平贵就是薛仁贵的分化等等。为此,童书业按断道:一定要懂得民俗学,才能研究古史传说!
  童书业的精彩之处在于,他成功地将杨宽正的神话分化说引入到古史层累退成说,为后者造就了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力量。他说:《古史辨》著名的贡献是累层地造成的古史观。一般人已承认它的价值了,其实这个观念还有应补充的在。因为所谓累层地造成的古史观乃是一种积渐作伪的古史观,我们知道,古史传说固然一大部分不可信,但是有意造作古史的人究竟不多,那么古史传说怎样会累层起来的呢?我以为这得用分化演变说去补充它。因为古史传说愈分化愈多,愈演变愈繁,这繁的多的,哪里去安插呢?于是就累层起来了。举个例子来说:春秋以前的
历史上最高最古的人物是上帝和禹,到了春秋战国间,禹之上又出来了尧舜,这尧舜便是上帝的分化演变,并不是随意假造的。到了战国时,尧舜之上又出来了黄帝,颛顼,帝喾等人,这些人又都是尧舜等的分化演变,也并不是随意伪造的。到了战国的末年,五帝之上又出来了三皇,这三皇的传说又都是黄帝等上帝传说和哲理中的名词的演变分化,也并不是完全伪造的。大约演化出现愈后的人物,他们的地位也便愈高愈古;这便产生了累层地造成的现象。所以有了分化说,累层地造成的古史观的真实性便越发显著:分化说是累层说的因,累层说则是分化说的果!
  这样来看文献中的古史,便应该知道:许多所谓的,其实不过是分化演变的结果,与所谓信史不是一个概念。率尔操觚,径引文献说史、说古史,往往不是弄史,而是弄神话。
  神话、传说、
历史:一般来说,人类的文明进程可以大致划分为神话、传说、历史三个阶段。中国古代文明,也应该给出一个基本的断限作为研究的前提。我以为,按照顾頡刚、杨宽正、童书业们的意见,出于三国时期分化演变而来的盘古应属于神话范畴;出于战国末年分化演变而来的三皇也应属于神话范畴;出于战国中前期分化演变而来的五帝,则应属于传说范畴;春秋战国间分化演变而来的尧舜,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属于传说范畴;出于春秋前的人物则可以谨慎地归入史前历史人物。从禹到桀,如果确实存在着一个夏代的话,那也是一个与红山文化相关的史前时期。在没有足够的地下发现和其他更可靠的文献佐证时,只能谨慎地说:夏代,是传说与历史之间的边缘存在阶段。
   文献
历史的规律:由于盘古的晚出,成就了顾頡刚的累层地造成的古史观和杨宽正的神话分化演变说。这的确是中国古史的一个富有规律性的现象。疑古派的最大成就就在于它发现了这一个文献历史的规律性现象。凡弄中国古史,必先经由疑古派这一道门槛,绕是绕不过去的。试图不论累层说分化说,开口便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按照现代史学观念看来,若不是说史倒也罢了,若是说史,便是冬烘。
  盘古与盘瓠:昔人论盘古,多将盘古与畲族(瑶族)黎族苗族神话中的始祖盘瓠相提并论,或谓为一人,吕思勉有专文《盘古考》,论二者之非,言之甚详。陈登原《国史旧闻》尚引近人旅行记、访问记等,以证盘古传说影响所及。然此类资料多与盘瓠相关,非盘古事,且多陈陈相因,今不录。但是若从童书业、杨宽正说,则吕思勉论盘古诸说,亦可由神话分化演变来解释。
  另,盘古之发源,在南地(三国吴地)而非北国,在佛法东传后不在佛法东传前,有论者注意于此,作神话发生学研究,认为盘古或源于印度;袁珂则认为盘古源于盘瓠,是《三五历记》的作者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中盘瓠的传说敷衍而成。诸说皆有卓见,然已不在本文话题之内,亦略去不论。
  作为神话原型的盘古:三十岁那年,我决定写几部大书。其中一部定名为《中国童话》。意大利有个叫卡尔维诺的作家,搜集了意大利南北乡间的传说与故事,编成一部颇负盛名的《意大利童话》。我想改编中国的神话。但我生性疏懒,其实又正忙着生计,计划也就撂荒了。但从此与开辟鸿蒙的盘古相遇,且萦之绕之,不肯就忘,总觉得这神话似乎暗示着一点什么。及至稍后,读了荣格、弗雷泽、卡西尔,便有了某种恍悟:盘古会不会是本土
文学乃至文化的一个原型?盘古,在创世纪这个主题意义上,是本土能与希伯来人的耶和华上帝相对应的角色。
  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清马啸《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
  盘古神话,先秦时代,不见经传。最早文字记录者,是三国吴人徐整(见《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记》)。但徐文与我已引内容不同——这并不重要。我要说的是:无论盘古何时被创造出来,无论创造了多少面貌各异的盘古,这一个盘古必以垂死化身为主题。我是说,这一个盘古,才是华夏人的盘古
  耶和华用六天的工夫创造了世界万物。耶和华最终创造的是一个与自己对应的、外在于他的宇宙世界,万有不过是他想象的产物。耶和华创世纪,但高距世纪之上。耶和华是天神,超越了生死,此所以称为上帝。全能的神性上帝得了后人的信仰,且赖耶稣降世,保罗西渡,将基督文明并创世神话传播于世界各地。
  盘古创世纪,一次完成。宇宙世界就是盘古的血肉生命,人格化身。除了两眼发髭化为日月星辰,身体各部,均为大地所有。五岳江河,更是华夏地貌。故盘古所创世界,实为华夏之世界,盘古也便在定这世界之中。盘古是巨人,终不免一死,南海盘古氏墓可以为证(梁任昉《述异记》卷上:今海南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后人景仰巨人,然祝祀之间,无非追慕盘古氏之魂。)盘古没有圣子或使徒,终于成不得宗教主神。
  神话不仅是原始人对宇宙图像自以为真实的摹绘,它还是无意识心理的一种投射,一种不自觉的陈述。这种陈述,通过变形,可能成为某种程式,某种文化的叙述结构原则。某个民族的神话,是某个民族的神灯。
    
盘古神话沉潜的集体无意识:技术主义、工业制度、科学进步、现代化组织与管理或者早已放逐了野蛮,但神灯却永难消逝。神话,凝聚着民族的群体精神。其原因在于:神话的创造与传播,不独归因于当时的种种文化背景,还与这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有着神秘的不解之缘。于是,即使最富现代性的人,我们仍能于其叙述结构中,窥见神灯的光亮。
  我确信盘古是一个原型。这个原型沉潜了华夏人的集体无意识。非常有可能藉此整合为本土文化命运的一个象征。盘古的创世纪,为什么是垂死化身的模式?为什么会出现五岳江河?这无疑是蕴藏了华夏民族精神追求、心理素质某类密码的暗示。无论盘古神话在现代人眼光观照下,可以发现它的多少特殊功能,我仍将此密码破译为——天人协调: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土地崇拜:大地-乡土情结。
  天人协调:所谓天人协调,包括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两个大的方面,它们所要解决的是天人关系,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有论者认为这是中国
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本土文化方向的基本问题,譬如,张岱年先生在他的《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就曾有过此类言说。我赞同这一说法。我要补充的是:在盘古这位华夏创世神身上蕴含的天人协调集体无意识,就是本土天人关系问题的神话学原型。
  儒学与天人关系:儒学大概是对天人关系的最早阐述者。《周易.文言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所谓先天即引导自然,所谓后天即顺应自然。做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即天人协调。这或可能是中国古代
哲学的最高理想,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路。还可以在众多的儒说中看到与《易传》精神相通的陈述。

   《尚书.尧典》谓尧帝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光辉照耀四海,至于天上人间)。兴师讨伐,其活动具足合理,称为天讨、天罚君天下者曰天子(《礼记.曲礼下》)。由于天之道,故只要修炼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同参(《礼记.中庸》)。司马迁馔《史记》,亦欲究天人之际。到了董仲舒,则直接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理论。又在肯定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天人一也的前提下,发明了天人感应的学说:国家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同时,人君的政事,祈祀亦可感动上天,促使天改变它原来的安排。如《吕氏春秋》载,商汤时大旱五年,汤乃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宋史.刑法志三》:京师雨弥月不止,仁宗谓辅臣曰:岂政事未当天心耶?’”……历代王朝祈雨禳旱的故事多不胜数。另外,禅天祭地,建社稷坛,为祥瑞立祀……此类活动,几乎充斥于一部中国史。
    
道家与天人关系:道家也是天人关系说的鼓吹者。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七十三章》)。《庄子.渔夫》: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在在与儒学表现着异质特点,但在人天关系的叙述结构中,我发现了二者的类同。应当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消息。
  佛教的天人关系:中国化了的佛教对天人关系说也有公案。据《高僧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居然
感动上天,于是纷纷坠落无数天花。这个故事很容易令人想到《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神话。菩提达摩及后期的禅宗领袖无不倡导的苦乐随缘、得失随缘说,以致叫人服从了天命。至于小乘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更将人天关系直接化了。一个按断:尚作检寻,不难在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看到天人协调的表述。
   土地崇拜:黑格尔论及世界古代文明时,曾说:印度可以和希腊相比,而中国是特别东方的这个帝国(指中国)自己产生出来,跟外界似乎毫无关系,这是永远令人惊异的(《
历史哲学》)。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受到了人所熟知的地理因素的制约:北依荒原戈壁,南接青藏高原,东濒太平洋,西连大沙漠,四面围和了一个封闭式的天然屏障。通讯条件决定了华夏先民不可能意识到封闭圈外的文化实体。故此先民将这块土地视为天下的中心也便不足为奇。盘古神话便是华夏中心观念的产物。盘古化身,便是化身在华夏土地上。所谓土地崇拜,崇拜的乃是华夏的土地,与密西西比、伏尔加、亚马孙流域是毫无关系的。
  晋公子重耳:二千六百多年前,晋公子重耳出逃,来到卫地一个叫五鹿的地方。一行人饿得头昏眼花,不得已,向野人乞食。野人把土盛入瓦罐给他们。重耳怒。谋臣赵衰说: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有了这种对自然对象的依赖感、神秘感,便有了自然宗教。在华夏的诸自然宗教崇拜中,土地崇拜是最广泛、祭祀最盛的一个。《礼记.郊特性》:社祭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中国的土地崇拜,土地神崇拜,社稷神、山神、河神、植物神……崇拜,一直绵延不断,迄今犹可于乡间见到香火。
  思乡的主题:原始农业的自给自足性,中原农业相对于四邻僻远部族的先进性,令华夏先民固着于土地且不断强化了优越意识。人们内心深处对大地——乡土的眷恋已成心理定势和溢满观念
情感的症结。文学创作,从《诗经》开始,迄于当代,可以找出多少有关思乡的主题!一个叶落归根的譬喻,又凝含了怎样的情结?这些情感的养成和诉求,与土地崇拜必有扯不断的瓜葛。思乡,在本土,是一个说不完的主题。
  天人协调与土地崇拜:天人协调、土地崇拜,二者密不可分。土地崇拜源于天人协调,天人协调生成于土地崇拜。正是这种精神导向、心理结构,诞育了盘古垂死化身、化为五岳、江河的神话。盘古神话,于是沉潜了华夏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国人或潇洒或豪迈地表示与天斗、与地斗天不怕,地不怕地球也要抖三抖会见马克思视死如归时;不做学理深究,动辄陈述天人合一
哲学时,那心理深层,其实已然得着盘古原型集体无意识的暗示。可以在数不清的文学文本中,看到作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蕴含安时处顺,乐天知命的集体无意识。这一片广袤的叙事园地,神灯的荧荧光亮随处可见。
  一个按断:盘古原型——土地崇拜与天人协调——很可能就是本土文化命运的先验之根。
    
附录盘古的传说——古代文献记录汇辑
  1、《太平御览》卷二引《三五历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2、《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3、晋葛洪《元始上真众仙记》:昔二气未分,螟涬鸿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复经四劫,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依,天地之外,辽瞩无端,玄玄太空,无响无声,元气浩浩,如水之形,下无山岳,上无列星,积气坚刚大柔服维天地浮其中,展转无方。若无此气,天地不生。天者,如龙旋回云中,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虫,元虫生滨牵,生刚须,刚须生龙。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常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当游厚地之问,仰吸天气,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当此之时,二气絪缊,覆载气息,阴阳调和,无热无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并不复呼吸,宣气合会相成自然饱满。大道之兴,莫过于此,结积坚固,是以不朽。金玉珠者,天地之精也。服之能与天地相毕。
  4[]任昉《述异记》卷上: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喜为睛,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
  5[]罗泌《路史.前纪一》罗苹注:()所谓盘古氏者,神灵,一日九变,盖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六韬.大明》云:召公对文王曰:天道净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宁。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今赣之会昌有盘古山,本盘固名。其湘乡有盘古保,而雩都有盘古祠,盘固之谓也。按《地理坤鉴》云:龙首人身。而今成都、淮安、京兆皆有庙祀。事具徐整《三五历纪》及《丹壶记》。至唐袁天纲推言之《真源赋》,谓元始应世,万八千年为一甲子。荆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阴暗,云其显化之所宜,有以也。《元丰九域志》:广陵有盘古冢、庙,殆亦神假者。《录异记》成都之庙有盘古三郎之目,庸俗之妄。
  6、《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
  7[]周游《开辟衍绎》: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而混茫开矣。
  8[]周游《开辟衍绎》附录《乩仙天地判说》:天地合闭……就象个大西瓜,合得团团圆圆的,包罗万物在内,计一万零八百年,凡一切诸物,皆溶化其中矣。止有金木水火土五者混于其内,硬者如瓜子,软者如瓜瓤,内有青黄赤白黑五色,亦溶化其中。合闭已久,若不得开,却得一个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执斧,犹如剖瓜相似,辟为两半。上半渐高为天,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祥云;下半渐低为地.亦含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石泥。硬者带去上天,人观之为星,地下为石,星石总是一物,若不信,今有星落地下,若人掘而观之,皆同地下之石。然天下亦有泉水,泉水无积处,流来人间,而注大海。
  9[]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10、《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卷八十三引《补衍开辟》:天人诞降大圣。曰浑敦氏,即盘古氏,初天皇氏也。龙首人身,神灵,一日九变,一万八千岁为一甲子,荆湖南以十月十六日为生辰。有初地皇氏,初人皇氏。

 

    盘古神话之谜

    一、盘古神话的又来
  盘古开天地,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创世神话,一般都认为它是中华远古神话之源。然而认真地说,他不属于华夏的神话系统,这个开天辟地的神话的最早出现是在公元3世纪,汉末三国时期,在此以前,既不见于考古文物,又不见先秦文献。
  最早提到盘古的是应劭《风俗通义》。应劭,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生于世宦之家,祖父和父亲为武陵太守。献帝(公元189-220年)时,任泰山太守。著有《风俗通义》三十卷,今存十卷。)应劭在《风俗通义》里没有提到盘古开天,却有狗父人母的神话,本于应劭《风俗通义》的《后汉书·南蛮传》云: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都,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乃吴将军头也……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盘瓠。……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盘古开天地的故事首见于三国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坐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徐整另一著作《五运历年纪》云: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限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惑,化为黎氓
  二、盘古神话的影响与评价
  茅盾先生在讨论徐整所记述的盘古神话时说:徐整是吴人,大概这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当时就流行在南方,到三国时才传播至东南的吴
  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其所著《中国通史》里说:远古时代,就居住在中国南方的苗、黎、瑶等族,都有传说和神话,可是很少有记载,一般说来,南方各族中最流行的神话是盘瓠,三国时,徐整作《三五历记》吸收盘瓠,入汉族神话,盘瓠成为开天辟地的盘古氏。
  袁珂在《中国神话传说》中说,三国时,徐整作《三五历纪》,吸引了南方少数民族中盘瓠盘古的传说,加以古代经典中的哲理成份和自己想象,创造了一个开天辟地的盘古,填补了鸿蒙时代的最早一段空白,成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同的老祖宗。
  史家夏曾佑在其《中国古代史》上说:今按盘古之名,古籍不见,疑非汉族就有之说,或盘古盘瓠音近。盘瓠为南蛮之祖,此说为南蛮自说其开天辟地之人,吾人误以为已有也,故南海独有盘古墓,桂林又有盘古祠,吾族古皇并在北方,何盘古独居南方哉。
  美国学者波德(Derk Bodde)说: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如果把盘古神话除外),中国可能是主要的古代文明社会中,唯一没有真正的创世神话的国家。中国哲学也有类似情况。中国哲学历来对人类的彼此关系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特别关注,对于宇宙天体的起源却兴趣不大
  三、盘古神话的构成与分析
  从应劭的《风俗通义》到徐整《三五历纪》,可以看出盘古神话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狗父人母的狗崇拜神话,即一条神犬杀敌并与人类通婚的故事,是个典型的族源神话,另一个则是宇宙之卵型的创世神话,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茅盾和范文澜先生等认为盘古神话当时就流行在南方少数民族中,只是三国时才传播到汉文化区,这种说法对不对呢?从华夏民族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来看,这是说不通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进而为夏,退而为夷,华夏文化即是吸收了四夷中精华,可以说别说华夏,即使是大华夏系统,也是你有的我有,你没有的我也有,要不怎么说先进呢。以南蛮为例,从黄帝战蚩尤起,尧舜时与三苗,周与江汉诸蛮,楚的开疆辟地,与南方各族的交往一直不断,南蛮的巫鬼文化逐渐溶于华夏文化之中,从这个角度说,盘古神话尤其是这个宇宙之卵型的创世神话,不仅不是华夏本身的神话,甚至不属于这个大华夏系统的神话,即真正土著的南蛮如苗人,都不应该是这个创世神话的创造者。
  四、盘古神话的西来说
  应劭、徐整把盘古神话传入汉地后,可以说对华夏远古神话系统带来很大的冲击,盘古成为开天辟地的古神,之后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果他不是华夏的古神,他又是从那来的呢?
  有些人认为盘古传自印度或者传自巴比伦。
  在明朝,一个叫马欢的人在《瀛涯胜资,锡兰国》中,将盘古等同于印度的创世大神阿达摩(Adan, 亦译阿聃,安茶),他说:王居之侧,有一大山(Adam’s Pead),侵云高耸,山顶有人脚迹一个,入石深二尺,长八尺余,云人祖阿聃(Adan)圣人,即盘古之足迹也。
  还有一种西来说的理论,认为盘古乃巴比伦巴族(Bak)之音转。这种理论曾得到一些中国学者的拥护,例如清末丁谦《中国人种以来考》中就说西史谓徒中国者为巴克民族,巴克乃盘古转音。中国人谓盘古氏开辟天地,未免失实,而盘古氏之为中国始迁祖,则固确有可考亦
  近年来,何新先生再次提出盘古神话西来的观点。他说盘古故事的原型出自西亚巴比伦的一部史诗,该史诗中有一个最原始的混沌之神名‘Bau’,由它产生了大海与天空诸神,它死后被分尸化作天穹和陆地。Ban的故事向东流传到印度后,演变为梵天的故事。梵天(Brahma)的汉译音为,因此盘古神话是东汉中叶以后取道西南流传到中夏的西亚、印度神话
  五、盘古神话的真正来源  
  那么,盘古神话真正来源何处?盘古的真实血统如何呢?先看一篇报道:本报昆明8月17日电 记者陈娟报道:在日前召开的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云南大学教授李子贤提出,在我国云南与台湾之间,存在一个东南亚U形古文化带。
  从事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数十年的李子贤,在将佤族文化与东南亚古文化区及台湾高山族的文化特质进行系统比照后提出,西端从我国云南的佤族开始,中经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群岛,直至东端的我国台湾高山族,存在着一个U形古文化带。在这一文化带中,诸民族神话系统与佤族神话系统极为相似。李子贤说,在对学术界研究成果梳理补充后,他发现佤族与高山族在木鼓、干栏式建筑、猎头习俗、巨石崇拜、犬祭或狗崇拜、旱作文化及农耕祭仪、人形和动物形木雕、精灵崇拜等方面,存在许多共同文化要素,属同一文化型。
  上面其实最重要的是这么一句:佤族与高山族在.....犬祭或狗崇拜.....等方面,存在许多共同文化要素,属同一文化型。做一个比较:
  第一:盘古神话即有狗父人母的狗崇拜神话。
  第二:根据近代国际神话学的研究,盘古神话所属的宇宙之卵母题,被称作太平洋文化区的一个重要的趋向同性文化因子,人们已在太平洋沿海地区发现了许多相似的原始因子,表明这些地区存在着古老的文化渊源,国际上称之为环太平洋文化圈。而高山族大都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种族,自然属于环太平洋文化圈了。  
  再看盘瓠蛮的起源,应劭记载的盘瓠传说,毫无疑义是取自他十分熟悉武陵五溪地区。自《后汉书》以后,各种典籍都更明确的认定,武陵五溪蛮属盘瓠之后,即属构成今天苗、瑶、畲族先民的盘瓠蛮,如《水经注》云:今武陵郡即盘瓠之种落也。  
  苗、瑶、畲族中苗族可以说认为是土著南蛮,而瑶族以广东广西较多,湖南云南也有,畲族被认为是瑶族别支,这似乎是学者的共识,今天他们仍然居住在浙闽故地。据嘉靖《广东通.外志.夷情》载,明代广东还有很多瑶寨,分布33个州县,其中肇庆府约有540处,占全省900多处瑶寨的60%左右。西江与粤北一样,为瑶族人大本营。瑶、畲族笃信盘瓠是自己祖先,奉为图腾,不但严禁杀狗、亵渎狗和冒犯狗,而且每年举行隆重祭祀仪式,形成本民族特有文化特色。  
  根据史记记载,汉初闽越王郢杀其兄余善以降,汉因无诸孙繇君丑不与谋,乃使中郎将立丑为越繇王,奉闽越祀。(《史记.东越列传》)司马贞所作《史记索隐》注为:繇因摇,邑号也。汉书江都易王传亦有繇王闽越侯之语。可见在先秦时繇人居住在闽浙,前汉时繇人居在闽越浙赣交界处,之后才迁入武陵郡。  
  看地图即可得知,这高山族在台湾,过了海峡就是福建(闽),而崇拜狗图腾,同有宇宙之卵神话的盘瓠蛮繇人最初居住在闽浙一带,于是我们可以推断,纯正的盘瓠蛮实际上是繇人,他们是和高山族一样属于波利尼西亚种族,可能是复活岛那些巨石人头的制造者,渡过太平洋到达大陆,先秦时居住在闽浙一带,汉朝才迁入武陵郡,之后在汉末三国时期,其狗崇拜和创世神话才为汉人所知。(来源:游龙
Loong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