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倶精号圣手 德艺双馨字长春
——记著名书画艺术家李强先生
(
时令虽然已是深秋,但南海之滨依旧繁花似锦!一个晴朗的秋日,我慕名来到深圳中心区一幢高档写字楼5层,专访书画两精、德艺双馨的著名书画艺术家李强先生。
李强,字长春,号伊滨笔客;现为中国王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深港分院院长,中国大唐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世界艺术家联合总会副总会长、深港分会会长,国际美术家联合会理事,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十大德艺双馨艺术家” 称号获得者;此外,他还是广东省爱国拥军促进会特邀顾问、武汉工艺美术学校荣誉校长、深圳市企业家投资者联合会荣誉会长和《中国美术报》副编委。
李先生的画室和工作室很大,但门紧挨着。未曾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朱红大门和挂在上面正中的“长春斋”牌匾;旁边,两个大红灯笼高悬,一对灰白石兽蹲地;门柱上,-幅金联:“高朋满座有鸿儒,群贤毕至无白丁”,透露出主人的非凡!
见记者来访,李先生迎了上来。大门开处,长条供桌横放,青石屏风高耸;从屏风正中圆形红色万字格中望去,只见内室宽敞,竹摇轻风,牡丹盛开,春意盎然!
转过屏风,眼前豁然开朗,除了茶座、画案、书桌、会客圆厅外,就是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或挂或摆、或高或低,有书有画、有张有弛,让人目不暇接,欣喜万分。记者环顾偌大的仿古工作室,只见到处都是李先生创作的佳品:人物花鸟,水墨丹青!国色天香的牡丹,闭月羞花的仕女,气势恢宏的行草,古朴厚重的隶篆,无不显示出李先生的书画功力!
李先生请记者落坐,并亲手沏了一壶顶级好茶。品着香茗,话题自然从李先生的艺术生涯开始。
幼年习书从祖辈
艺成办学启后生
1960年,李强出生于河南洛阳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聪慧好学,深受在当地很有书法名气的祖父李灵山的喜爱,当他4岁多时,祖父便教他习字。爷爷每天要求他写碗大的唐体字五十个,爷爷说“五十个是不是太多了?!俺老师年轻的时候一天写的比这三倍还多!”祖父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很快让幼年的李强对书法着了迷,并有了成为书法家的梦想!
虽然那个年代小孩子上学已不推荐用毛笔,但他对毛笔却情有独钟,整天毛笔不离手,不论是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一有空就练字,只要-见爷爷得闲就去讨教。在爷爷的悉心指导下,他潜心翰墨,广临碑帖,意秉二王钟繇乃至颜柳欧赵。由于勤奋,他的书艺同他的年龄和身材一样增大长高,渐渐地,李强写得一手好字的名声在当地传出,无人不晓。
光阴荏苒,当李强有机会外出求学而面临人生第一次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来到了我国华中地区唯一一所多学科门类与多学历层次的高等美术学府专心学习书画。经过几个寒暑的磨穿铁砚,勤笔不辍,他的技艺大增,书风大气雄沉,真草隶行,无体不工。画艺更是出众,花鸟、人物样样精通。
学有专长的李强不甘一枝独秀,愿待满园春色!于是,1984年,他筹资创办了武汉工艺美术学校,自任校长。他以该校为阵地,广收高徒,培养书画人才,同时,在教中学,学中教,因此,他在武汉生活了13年半。
在此期间,他的作品在“神龙”杯、“墨海弄潮”杯、“兰亭”杯 、“东湖”杯等赛事中均获奖项,入选《二十世纪华人书法作品鉴赏》、《中国书法家博览》、《中国国情焦点画报》等数十部书刊杂志。
痴醉魏碑炼风骨
钟情牡丹成圣手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他觉得应推掉一些杂务而潜心书画。于是,他北上来到首都,陶醉于经书史集。他倾心临摹千余幅先贤传世翰墨珍品,孜孜于传统书法的钻研和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书法领域可谓临池尽黑,真、行、草、隶、篆无不擅长,并逐渐形成雄强劲逸、古朴深厚、气势恢宏的魏碑风骨。这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代都难能可贵。
魏碑字体是由蔡邕、钟繇分隶为代表的中原古法直接发展演化而成,是中原文化形态的产物,它体现了北方人的尚武精神,粗犷彪悍的气质和豪放纯朴的性格特征以及中原文化的审美情趣。这也正是李强喜爱魏碑并几十年如一日练习不辍的原因。李强严格继承了魏碑用笔提按幅度大,大起大落的特点,又结合石刻技巧和特点,形成出锋露角,内圆外方,点线悍劲峻拔的特色。
同时,李强的狂草,狂放奔逸,下笔万变,而不失法度;行书如行云流水,韵味隽永,古雅藏拙,刚柔棚济,深受同仁赞誉。特别是李强的书法长卷,试图在隶书的书写规范中尽可能融入行草任意挥洒的灵动之气,以获得较为强烈的个性特色。
他苦心钻研,经过多年的实践,找到了一种用普洱茶作底色的书写方法,至今这一现象在中国书坛独一无二。他把汉代石刻的隶书与简书及行草三种书体融为一体并互为渗透,以行书圆劲飞动的气韵,写汉隶浑朴醇厚之体势自成一格。
李强对艺术惊人的执着和热爱,到了痴迷的境地,坚持四十多年笔耕不辍,每天写字与作画已是他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他在书法中所追求的创新求异,就是用更具冲击力的笔墨线条来抒情写意。在他很多的书法作品中,都于简洁的线条中强化了书体画面的视觉效果,在书体中巧妙铺排的节奏与韵律奔放有力,某种程度上弱化了线与点划的明显痕迹,却呈现出任意率真的情趣和深沉坚定的书韵张力,堪称精绝奇妙。
李强的书法在一点一划和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天然的风采,既似行云流水,又有磅礴大势,遗风中更显出他独特的个性。书体结构合理简约静,章法匀净绵密淡然清爽,且富于变化,又高端大气。
自古道:书画不分家。李强左手画画,右手写字。他在绘画上用心至深,如醉如痴。到京城后,他经常往返于洛阳与北京之间,专攻中国画牡丹。
牡丹乃中国国花,唐玄宗时由洛阳人宋单父培植成功。唐之前无牡丹,故诗词绘画中亦无牡丹。第一个画牡丹的当是唐代长安人边鸾,此后有五代黄筌、徐熙。《宣和画谱》载:《黄筌幽牡丹十六幅,徐熙书牡丹三十九幅》。黄筌的画勾勒精细,设色浓丽,不露墨痕,以轻色染成。宋人画牡丹差不多都是黄筌一派,但染色愈来愈重。时有韩琦者,写牡丹诗30首曾为最。及明朝徐渭画牡丹,浓墨大点,狂涂猛刷。清朝画牡丹则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恽寿平为代表的正统派,一派是以八大山人为代表的大写意。现当代有王雪涛、王小古牡丹图为世人看重,王小古画牡丹已画到了十几个品种,并写出牡丹诗百首。
纵观千年牡丹画史,虽多有精品,然艺无止境。李强对众多牡丹千花一面、万株近形甚为遗憾。他在兼收并蓄古今名家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且勤笔不辍,几乎阅遍了历代牡丹图,并师承明朝徐渭、清朝恽寿平,及当代王小古等前辈,从历代先师那里开启灵智汲取技法。
李强更注重“师法自然,以牡丹为师。”牡丹是百花之王,是中华民族的国花。为探牡丹之韵,他曾求索黄河上下,遍访大江南北。多年以来,千辛万苦为一悟。每种牡丹不但具有自己的芽与叶,其花形也仪态万千,各具灵趣。他经过对牡丹的枝、干、叶、蕾、花进行反复比较,对形、瓣、蕊细心描摹,对上百种名贵牡丹的名称、花形、色彩及生活习性了然于胸。因此,他画的牡丹,不拘绳墨,变化万端;叶面钩筋如飞,枝干有节而遒劲有力,点芽无规却无限生机,花蕾则充满强烈的生活神韵。
李强画牡丹的最大特点是重设色、巧用墨、尤讲立意,画面浑然天成。他的丹青布局疏密有致,构思奇巧。如设色丰富的牡丹图,有时补几株兰草,幽香暗浮,沁人心脾,给人以富贵而不失君子之风的高雅之感。水墨牡丹则淡雅凝重、含蓄而暗藏春色,令人回味无穷。有时在同一幅画上,有金刚怒目与菩萨低眉的强烈反差,却又不失对立统一的和谐,令人叹为观止。细读之有刚强而不媚俗的神态;再品味又有超凡脱俗的空灵大美。在多年实践中,他创新出画牡丹的新技法就有百余种之多,寓情感于笔端,或淡墨或重彩,其生命的活力跃然纸上。他的牡丹不仅是富贵的象征,更有欣欣向荣奋发向上的人格力量,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丰富底蕴。
李强每创作一幅画,都要联系现实生活中对牡丹的观察,去捕捉牡丹在风、晴、雨、雪中的不同神采。无论是含露凝重、丰满厚实,还是玲珑挺秀,甚或是峥峥傲骨或是鳞芽萌动,都会激发他的创作灵感,故其立意不仅别出心裁,而且又不失至真至美之风。
更加难能可贵地是,他的笔法画技,或秉承国画传统,或取西洋技法,以其独特的构思去细心而灵活地经营画面的多样重叠与变化,使其秩序组合穿插自然,使花冠的聚散抛动相呼相应。
李强除了精湛的牡丹画艺,亦精花草与人物,表现出艺术家的绘画功力和审美意趣。他倾四十多年的画功,创作出“牡丹百艳图”,而被誉为“书画两通的牡丹圣手”。著名学者余秋雨惊叹:“李强先生能画出百株牡丹不同的形状、姿态和神韵,真是惊世奇才!”他的牡丹国画相继被河南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及香港、澳门、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与地区收藏,其事迹入选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中华人物访谈录》,《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画报》《当代中国》等报刊多有刊载。
更为可喜的是在2010年3月,李强受俄罗斯联邦驻广州总领事的热情邀请并当场作画;在2010年6月作为“中国世纪大采风十周年庆典”的特邀嘉宾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画展。李强的牡丹成了中华民族富贵吉祥的象征,也成了图际友人祈愿世界和平的吉祥画卷。他用自己的笔墨在中华大地的沃土上,孜孜不倦地创造着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审美空间。
英伦画展引轰动
德艺双馨留美名
深圳是座外向型的开放城市,为便于与国际艺术界交流,李强从北京迁来深圳定居,并从这里将自己艺术的脚步迈出国门。2011年12月19日至24日,李强在英国伦敦梅菲尔多佛街著名的艾尔美术馆(Air Gallery)举行了个人画展,获得伦敦各界人士的热烈反响。
目前中国到国外办展的画家不少,但是以当代艺术为主,像李强这样的“传统画派”并不多见。李强四十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中国传统的路子研习书画,其中尤以传统仕女和牡丹最为精通,无论是从技法还是从题材而言都是十足的“中国派”。布展英国前,他也很忐忑,害怕西方人不理解东方艺术。短短几天的展览, 喜爱艺术的英伦人民的热情打消了李强的顾虑。来观看展览的人络绎不绝,英国上层社会的公爵、侯爵、金融家、银行家、新闻界、体育届的人士都参观了他的画展。
李强的画展获得了英国的上流社会等各界喜爱当代艺术的人士以及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大使等的一致好评。令李强欣喜的是,有多幅作品在开幕现场便被订下。威弗利公爵(Lord Watverley)当场购买了两幅作品,分别是一幅唐代仕女图以及另一幅花鸟画。威弗利公爵说:“我坚信此次展览给伦敦艺术市场带来了新的空气,给我们上了一节具有时代意义的当代艺术课,他用自己的一双手向英国大众诠释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和微妙。我希望今天是个开始,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中国艺术家到英国来进行展出。”
为了让观众亲身领略水墨艺术的魅力,在开幕式现场,李强当场挥毫,激起观众的连连赞叹。著名杂志Third Text主编理查德·戴尔对李强激动地说:“我相信这些书法作品会在伦敦公众中引起共鸣,并且提高我们对这种手写艺术的欣赏能力。”几天的展览中,李强展出的80多幅画被订出了三分之二,他最初的忐忑一扫而光。
艾尔美术馆(Air Gallery)举办了李强英国书画展酒会。参观酒会的有英国社会名流、皇室成员、艺术家、驻英国大使馆大使夫妇、华人领袖等200多人。李强当场挥毫泼墨,展示东方艺术的魅力,并接受英国国家电视台BBC电视台的现场采访,记者问到:“当代东方艺术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李强说:“当代东方艺术是从现代东方艺术的母体中脱胎或自然继承而来的。现代艺术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精神批判,二为形式主义。其中精神批判的武器是从启蒙主义那里得来,在中国的八五新潮美术时期尤其如此。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仍然不能脱离启蒙,特别是在中国,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个问题,儒家和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根源的影响。所以中国文化的进程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进程。它有许多的特点,像天人合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体现在国画上就是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境界。”他的话引起了在场参观者的共鸣。会后剑桥大学教授樊台平(台湾籍)在留言簿上感慨的写到“为中国争光”。
李强在英国还进行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23日,李强一行来到了剑桥大学参观交流。在剑桥著名的“三一学院”,剑桥大学奖学金基金会主席Pobin Sharp女士接见了李强一行,并欣然接受了李强赠送的画册和篆刻作品。随后,李强等人去了剑桥大学校长办公室,此刻,剑桥大学副校长兼三一学院院长Martin Rees博士早已在门口等候,寒暄后校长首先带李强参观了共有九层的校长办公室,庄重、大气的校长办公室犹如一个小的博物馆,里面珍藏了许多世界各地的文化瑰宝。李强在中国青花瓷藏柜前驻足观赏,马丁·李斯博士也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古代艺术品赞不绝口。在参观的过程中,马丁博士还向李强详细的介绍了中国留学生在剑桥大学的学习情况。参观完后李强向马丁博士赠送了他的一幅精心之作国画《牡丹图》以表谢意。马丁·李斯博士邀请李强一行共进午宴,并与八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了艺术交流。剑桥访问即将结束时,李强又把自己精心创作的十六米长的书法长卷《心经》慷慨捐赠给了剑桥大学博物馆。
25日,应英国Southend市市长大卫·罗曼(David Norman)邀请,李强一行前往该市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和访问。该市是英国著名的港口旅游城市,也是英国最南边的一个城市,有着长长的海岸线,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就在于此。在该市领导及当地市政府负责文化的官员的陪同下,李强首先参观了该市的美术馆。馆长向李强详细介绍了该馆的文化收藏以及为该市的文化建设作出的努力和举办的一些重大文化活动。在随后的文化座谈交流中,被该市人民亲切称为荣誉市长的前任老市长来看望了大家,大家一同在美术馆合影留念。
行程是紧张而令人鼓舞的,午宴之后李强一行又驱车前往了该市的市政大楼参观访问,来到市政大楼时,现任市长大卫·罗曼(David Norman)等官员早已等在门口迎接大家。李强向市长先生介绍了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和改革开放前沿深圳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并邀请罗曼市长到深圳来参观访问。李强给市长先生赠送了一幅国画《花开富贵》图,市长授予了李强一份荣誉市民的宝贵勋章。
在西方的新年——圣诞节当天,李强还被邀请访问了英国顶尖院校之一的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在椭圆形的会议室里,大屏幕上放映着展现中国伟大奇迹——长城的专题片以示对李强一行造访的欢迎……
在英伦展览和访问交流,让李强对自己的艺术人生更增添了一份执着和使命感,艺术是无止境的,他坚信自己的辛苦付出和努力是值得的,他要为国人争光,为中国的传统艺术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更重要的是他心系大众,意在祖国!“牡丹圣手”之朵朵牡丹成了李强投身公益事业的最好载体,载着浓浓的情谊与祝福,从汶川地震到玉树灾难,他多次将画义卖捐赠灾区。同时,他还情寄军营警队,时常下部队,进营区,给军警送文化,送温暖,因此而被聘请为“广东省爱国拥军促进会特邀顾问”,还被授予“全国十大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李强深情地说:“只要能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我就义不容辞!中国本来是一家啊!”
釆坊结束时,李强告诉记者:书画艺术入门难、走出去更难,需要学养的支持。他要不断地追求超越,追循着大师的足迹,手摹心随,并融入自己的个性,以从容淡定的风范和淡泊的心态,执着的追求,成就自己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