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赶美日量化宽松的趟儿?


世界经济不太平,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日本还在量化宽松中挣扎,欧洲还在犹豫。中国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也于22日开始降息。而且,还是不对称降息---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

 

中国降息突袭---各大机构亦有多角度解读,譬如利好房地产、利空各大银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振股市等等,各具立场皆有道理,但本次降息并非毫无预兆。年内央行采取了谨慎但并不保守的政策组合翻新。从两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定向信贷资源配置,到分支机构常备借贷(SLF)试点,再到运用公开市场操作配合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央行货币放水有序而不急切。第三季度,央行则通过对大型商业银行开展定向SLF和正回购利率下调的组合,让利率下调水到渠成并不突兀。

 

但中国货币政策的阀门是有节制的,即使未来央行可能还会降准甚至再次降息,也不能简单称为中国版量化宽松。

 

考量中国货币政策,离不开新常态定位。7.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被海内外舆论和机构泛滥解读。但这一目标是个动态区间,只要处于7%-7.5%甚至更低皆属正常。因为,2014年中国经济的最大使命是调结构和强改革前提下的促增长。调结构和强改革才是核心要义,这一核心要义的主题任务是:改变GDP崇拜,去政绩至上,扭转地方政府不科学的发展观;简政放权,依法治国,提升地方政府执政和治政能力,加速其治理能力现代化;加速金融体系改革,使其成为市场正动力的推进器,而非搅扰市场的狂躁剂;去各地房地产依赖,取消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功欲冲动,使楼市回归市场为本;抑制地方借债发展思维,消弭影子银行风险;去股市债市沉疴,引入良性机制。

 

看改革主流,不必太在意经济增长率的高低起伏。中外机构,解析中国经济则往往陷入两个误区:一个聚焦对中国多年高速发展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强调必须改革;另一方面又对改革调整举措下的经济增长下行过度解读。其观照中国经济的矛盾,一方面体现全球市场对中国经济深度关注,体现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另一方面又容易造成市场滋扰,导致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失去信心,造成资本逃离和股市债市的连锁反应。

 

因而,2014年对中国决策者是严重考验 ,面临着改革调整与经济增长的两难。2014年行将过去,从改革调整的成效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面看,中央抵住了来自内外两个市场的压力,也彰显出足够的耐心与信心。体现在货币政策上,维持了谨慎、开放和有条不紊的理性之道。此次降息,当然有刺激经济的效应,但更是货币政策因时因势的常态调整。

 

不过,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宏观经济的些微变化,都将深度影响全球市场。中国降息,即引发全球股市的提振效应。

 

在欧洲,斯托克斯欧洲600指数21日大幅上涨2.1%。丹麦Saxo银行首席投资官斯特恩·雅各布森表示:“今天推动欧洲股指走高有两大因素,其一是欧洲央行行长盘中的鸽派言论提振了市场人气。其二是中国央行宣布降息表明中国将着手应对经济下滑问题。这些消息让投资者当天风险偏好明显改善。” 美国股市标普指数也上涨0.52%再创历史新高。黄金、白银和原油价格亦呈现不同幅度的上涨。

 

世界经济依然不明朗,各经济体救经济办法不多。美国提供了次优的量化宽松药方,似乎效果不错。日本效仿,但“安倍经济学”射出“三箭”,但日本经济在二三季度表现并不见好,日版量化宽松已成强弩之末。欧元区在降息刺激经济,但对于是否全面量宽尚未拿定注意。在刚刚结束的布里斯班二十国(G20)峰会上,美国批评欧元区“保持现状”,警告全球经济无法再承受一个“欧洲流失的十年”。

 

由于欧日经济体处于通缩困境,美国式量化宽松猛药似已成为灵丹妙药。从现实观之,欧元区也可能全部量化宽松。中国此时意外降息,则让敏感的市场感到中国亦加入到量化宽松的大合唱中。欧洲股市的突然提振,有分析认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在刺激增长这一问题上已逐渐趋向达成共识。

 

笔者不以为然。中国和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不同,中国面临的最大任务是强改革而非强刺激,中国货币政策会适度放水,但不会大开阀门变成量化宽松。

 

审视中国经济,不可紧盯货币政策微调和小数据,而应关注改革大方向和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