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奥瀛台会究竟达成什么共识?


    昨日,各大媒体网站纷纷转载“学习小组”独家揭秘的习近平奥巴马在中南海瀛台散步聊天的内幕,文章分别介绍了习奥瀛台会的诸多细节,大致归纳如下:

原来的安排是这样的:6:30开始在中南海瀛台散步。随后到瀛台涵元殿小范围会见,然后是香扆殿小范围晚宴,最后是迎薰亭茶叙。计划9:15结束全部活动。

 

事实上两人谈得特别好,特别深入。每一个环节都大大延迟,原定30分钟的会见持续了90分钟,习大大说,吃饭去吧,不想让客人饿肚子,奥先生说,还想和你谈几个问题。原定90分钟的宴会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原定30分钟的茶叙,持续了近1个小时。总之,夜里11点多他俩才挥手告别。

 

散步的时候,习大大向奥先生详细介绍了瀛台的历史变迁。习大大说,瀛台建于明朝,在清朝是皇帝批文、避暑和宴客的地方。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经在这里研究制定平定内乱、收复台湾的国家方略。后来光绪皇帝时,国家衰败了,他搞百日维新,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关在这里。

 

奥先生悟性不错,马上接话说:中美历史上这一点是相似的,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这是不变的规律,需要我们拿出勇气。习大大画龙点睛: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对理解中国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进道路很重要。

 

习大大说,清朝的乾隆皇帝曾在这里写下一句话,意思是,得一日之清闲。所以,这里是可以令我们感到放松的地方。我安排在这里会见,主要是想起了去年6月同你在安纳伯格庄园的会晤,也想为这次的会晤营造类似的氛围。

 

奥先生特别开心,他说,美中两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两个经济体,有效开展合作将令全世界受益。我期待像在安纳伯格庄园一样,同你进行坦诚而富有成果的交流。对于这样的会晤,习大大是这样评价的:现在奥巴马总统和我,一个是美国总统,一个是中国国家主席,我们去年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今天又在瀛台夜话。一方面,我们之间比以前有更多共识。另一方面,我们之间虽然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可以在一起讨论,并且可以做到和而不同。这恰恰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要素的体现。这就是,双方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管控好分歧,做到不冲突、不对抗,实现合作共赢。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我们能够继续营造类似的环境,进行更多这样的会晤。

 

能来这个地方散步,奥先生自己估计也没想到。在西方眼中,中南海是神秘的地方。他看着哪都新鲜。散步的时候,他问习大大在哪里办公?习大大指着身后:在那里办公。奥先生实在地接话说:我也在白宫散步,但是没有瀛台这么大圈。

 

文章介绍说在夜游期间,有几个镜头特别美。一个是会见前,两人在涵元殿前合影。皓月当空,涵元殿在皎洁的月光下愈发辉煌、尊贵。奥先生触景生情,他问在场的美国记者,对瀛台感觉如何?记者们大声说:特别美!另一个镜头是,宴会前,习大大打开香扆殿窗户,向奥先生介绍窗外中南海景色。凭栏远眺,奥先生想什么呢?泱泱中华,浩浩历史,是不是很能拨动心弦?

 

宴会后,他俩又步行来到迎薰亭茶叙。途中,路过有2亿年历史的树化玉化石,让奥先生啧啧赞叹了一番。到了晚上11点,夜色深沉时,他俩才走出迎薰亭。奥先生用了非常动情的一句话概括:今晚,我这辈子最全面、深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执政理念以及您的思想。

 

一晃五个小时就过去了,他们谈了些什么?习大大说,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就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坦诚深入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增进相互了解、加深彼此信任,才能做到相互尊重,避免战略误判。

 

从历史到现实、从文化到政治,大背景、大格局、大战略,习大大把话题自然引到了前景光明的轨道上。还有一些变化:过去谈双边多,此次谈治国理政多。不相互了解,又怎能相互理解?“中美国情各异,历史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阶段不同,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和而不同。”中国经济、中国改革、中国依法治国、人权和主权……话题极为广泛,摘几个关键词,一起听听习大大的精彩谈话:

 

新常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就是按科学发展理念,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可持续性。而不是一味追求超高速增长。据我们测算,要实现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每年7%的增速就够了。

 

民主:我们讲究的民主未必仅仅体现在“一人一票”直选上。我们在追求民意方面,不仅不比西方国家少,甚至还要更多。西方某个政党往往是某个阶层或某个方面的代表,而我们必须代表全体人民。为此,我们要有广泛的民主协商过程,而且要几上几下。

 

主权:中国文明从一开始就重视“大一统”。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国家是第一位的。历史多次证明,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一旦国家混乱,就会陷入**。老百姓的灾难最惨重。我们对主权看得更重些,原因就在于中国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敌入侵。中国人民对国家主权和安全面临的外部威胁往往最为敏感。这是中国长期面临历史忧患所造成的。

 

意志、勇气、担当,很多外国元首听了习主席讲话后,用这样的词汇描绘他。奥先生不知是否同感,他不断用积极的表态来表达他的收获:“我更加理解中国人民为何珍惜国家统一和稳定。美国支持中国改革开放,无意遏制或围堵中国,因为这样做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方愿意同中方坦诚沟通对话,增进相互了解,相互借鉴经验,有效管控分歧,避免误解和误判。中国是美国的合作伙伴。在多极化时代,美方欢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愿意同中方加强交流合作,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共同促进亚太和世界和平与安全。”

 

习大大说:“现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目标是清楚的,我们不能让它停留在概念上,也不能满足于早期收获,还要继续向前走。我们要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以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的精神,不断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奥先生很赞同,表示美方愿意同中方共同为此作出努力。

 

针对中美元首会晤的成果,《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各说各话”的报道。文章说,奥巴马与习近平的联合记者会在中国电视和报纸上没有得到报道,并且由于中国官员对习近平应该回答媒体问题的建议感到不悦,这个记者会几乎没开成。

 

经过数周的交涉,双方同意各回答一个问题,《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被告知向奥巴马提问,英文《中国日报》(China Daily)向习近平提一个预先定好的问题。美国国务院官员仅为促成这件事而付出的巨大努力,提供了一个小小的例子,展现困扰中美关系的根本分歧。

 

中美双方实质上展开了一场例外主义(exceptionalism,指认为自己独一无二,具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特殊优越性——译者注)的冲突,两国领导人越过对方向本国民众“喊话”,试图呈现不同版本的双边关系。

 

“两国都对自己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对自己的例外地位有非常强烈的观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中国法律体系顶尖专家斯坦利.卢布曼(Stanley Lubman)表示,“双方最关心的都是自己在本国受众眼中的形象,因此,对奥巴马而言,他必须竭力不让人们觉得美国是个走下坡路的超级大国,习近平则必须小心翼翼地不被视为在任何问题上对美国做出了让步。”

 

在奥巴马飞往亚洲之行的下一站缅甸之际,美方官员宣布,此次中国之行取得了巨大成功,中美双方就延长签证有效期达成了新的互惠协定,就科技产品贸易达成了协议,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了联合声明。

 

但中国媒体很少提到这些协议,其报道的侧重点与美方迥异。根据中国媒体的报道,两国领导人同意推进和发展“新型大国关系”(new type of great-power relationship),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相互尊重、以及双方作为平等“大国”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并不完全属实,因为自习近平去年首次提出它以来,美国官员痛恨这个说法,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美国官员事实上根本不能在公开场合使用这个说法。双方的会议记录显示,习近平或中方某位官员不断使用这个说法,试图让奥巴马或美方某位官员承认其合法性,双方就好像在玩一场“猫捉耗子”的游戏。这看上去或许有点琐碎,但咬文嚼字其实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中。

 

美国反对这种提法,称这个说法带有一战时代的意味,于是中方就将“新型大国关系”的英文翻译稍微改动了一下(改为new type of major power relations),但中文的说法和内涵都保持不变。

 

中美两国用各自的语言各说一套,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双方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台湾地位达成的协议就是“战略模糊”的杰作。双方的措辞几乎完全一样,却有着非常不同的解读。当时,美国同意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与北京方面建立了外交关系。不过,与此同时美国仍将台湾置于其安全保护伞之下,在实质上保持美台关系不变。

 

如今的问题在于,随着中国扩大其全球影响力,而美国试图反制其正在衰落的看法,双方在前所未有的更多问题及更多场合发生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