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研究之三
1. 涂山氏 《山海经·海外东经》收入一篇秦汉之前的《古水经》,其中关于淮水是这样描述的:淮水出余山,余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入海,淮浦北。汝水出天息山,在梁勉乡西南,入淮极西北。一曰淮在期思北。另外,《禹贡》也有记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古代余、徐、涂、嵞是通用的,根据这一条可以知道“淮水”源出余山,余山就是“涂山”,“涂山”就是今“桐柏山”,淮水就是徐水、涂水。《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而大别山古称大覆山,因为大禹时期有“涂山之会”,大覆山也称为“会稽山”。《書·益稷》(禹)娶于塗山;《連山易》禹娶塗山氏女,名攸(修);《吕氏春秋·音初》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女仆)候禹于涂山之阳。(涂山之)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涂山氏就是飂叔安“己姓”群蓼其中一个部族,曾经帮助大禹治水和征服三苗,又是夏启的母族,因此被封为“古徐国”,逐步强大。
2. 淮夷 夏商时期,帝高阳后裔飂叔䨄的“己姓”群蓼居于今桐柏山以东、大别山以北的淮河流域,以“䨄”为图腾,䨄即䳺,雄(阳)鸟之意,称为“淮夷”,淮夷己姓,“古徐国”乃是淮夷之中最强大的一支。
三苗之地本在长江下游以南的沿海地区,由于海侵导致海平面升高,不得不向内陆发展,江淮之地首当其冲。尧、舜、禹时期,华夏部落集团与三苗部落集团的战争最为持久。《吕氏春秋》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而禹与三苗的战争最为惨烈。《墨子·非攻下》记载:“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大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微)。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禹征三苗时期,发生了大洪水,天气变化无常。大禹的最大贡献就是“治水”和“征服三苗”。淮夷的南面就是三苗的根据地,那“人面鸟身”之神正是淮夷的图腾“䨄”,说明淮夷参与了“征服三苗”并提供了巨大帮助。
3. 奄徐、盖余 在夏王朝的支持下,淮夷还参与了征服东夷的战争。涂山地区的“古徐国”的盖余就此进入海岱地区的“少皞之虚”曲阜,建立己姓“盖余之国”;《尚书·禹贡》所言“海、岱及淮惟徐州”的“徐州”就是以“盖余之国”为中心的。上古弇、奄、安、酓、盦、盖、蓋等字通用,可以读“安”,也可以读为“淹、盖”;徐、余、余阝、塗、涂也是通用字。
“奄”是己姓淮夷、徐夷,不属于嬴郾姓的少昊部落集团,海岱地区的嬴姓、郾姓部族属于“东夷”。《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盖余之国。”《山海经》的“肝榆之尸”就是“盖余之国、奄徐之国”。奄徐的“盖余之国”范围非常大,《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钜燕、燕国就是夏代“燕图腾”的商国。商国本是少昊集团偃姓之国,商族祖先契精于契刻之术,是甲骨文的发明者,他就是为大禹负责记录的官员“竖亥”。夏代初期,商族崛起于燕山地区,以“子”为氏,属于偃姓子氏。商族善于贸易经商、长途贩运,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后来向东扩张到辽河流域和辽东半岛,商侯相土隔海南下扩张到胶东半岛(倭国,相土之东都),商侯微再吞并河北易水流域的有易氏,扩张到黄河中下游的商丘、濮阳、安阳等地。商国一直与夏王朝保持臣服关系,商侯冥担任夏王朝的“玄冥”职司,负责治理水土并死于职司。
奄徐虽然参与了夏王朝征服东夷的战争,却与商国保持比较好的关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帮助过商国,所以商汤伐夏,奄徐没有受到多少影响。商代的奄徐与商王朝联系更为紧密,古籍常常“商、奄”连称,被看成为商王朝的一部分。约公元前14世纪,商第18王南庚自庇(今河南安阳境内)迁奄。第19王阳甲居奄,因屡遭水害,国衰。第20王盘庚自奄迁殷(即安阳殷墟)。由于先祖出自祝融,所以“盖余之国”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青铜冶炼和铸造之技术,世代为殷商王朝的工匠家族,所谓的盖、奄、鐘等,也是青铜器的名称。周代《献侯鼎》等就有“天鼋”二字铭文。天鼋也是奄徐工匠家族之一。
4. 彭咸 夏代初期,在夏王朝的支持下,淮夷向南扩张继续压迫三苗。首领彭咸(感、铿、𪈁、)带领淮夷越过大别山进入长江中游,占据彭蠡泽,建立古彭国,彭氏从己姓分离出来。彭咸(感、铿)后就是彭氏之祖,被称为“彭祖”。屈原的《天問》、《离骚》、《思美人》、《悲回风》、《抽思》等作品多次提到这个“彭咸(铿)”。古彭国在夏初为诸侯之长,负责为夏王讨伐叛逆。《竹书纪年》中记载:“帝启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此后,夏被有穷后羿及寒浞篡夺政权,古彭国失去侯伯地位,偏居江淮一隅。
5. 大彭、豕韦 商汤兴起后,己姓昆吾、韦、顾等夏诸侯国为商汤所灭。借助于同族己姓奄徐国的帮助,彭蠡地区的古彭国向东北发展。古彭国的巫彭进入泗水流域,在泗水与淮水交界处今徐州彭城建立己姓彭氏“大彭”;巫咸进入黄河中下游今河南省安阳滑县境内,取代隗姓夏代诸侯“豨韦国”,建立己姓彭氏“豕韦”。
巫彭、巫咸都是商代名臣,医、筮(箴)之祖。见于《商书》“太戊臣有巫咸、巫贤(巫咸之子,佐祖乙帝,商代名相)。”《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
“大彭、豕韦”为商之侯伯,替殷商讨伐不臣之邦,《竹书纪年》载:“(外壬)元年庚戌,王即位,居嚣,邳人、姺人叛。(河亶甲)三年,彭伯克邳。五年,姺人入于班方。彭伯、韦伯伐班方,姺人来宾。”巫彭、巫咸东进之后,在彭蠡地区仍然存在己姓古彭国,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被楚国灭亡。见于《左傳·桓十二年》“伐絞之役,楚師分涉於彭。”《書·牧誓》“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
6.商王东征 大彭和豕韦的势力在河亶甲时期开始膨胀,进而影响到了宗主国商王朝的利益,于是武丁时期,商朝开始讨伐大彭、豕韦,豕韦被灭。商代末期,商王朝中央已对周边的诸侯方面失去控御能力,“大彭”联合淮夷各部和东夷时附时叛,从此东南不宁。尤其是东夷诸嬴偃部族,本是商族同宗,竟也多次进入王畿掳掠。自商王武丁到帝辛连年征战,对东南夷用兵就未停过。商王朝因此而实力大减,而在西边,周人自商王帝乙时已渐强大。
7. 邾、莒、钟离、钟吾、纪、楚 武王伐纣,分封诸国,肢解东夷和淮夷东夷集团。皋陶后裔偃姓群舒封于大别山东部的六安、英山地区,也成为淮夷的一部分。奄徐的分支被分别封到山东南部,有邾、莒、钟离等己姓小国。邾、莒本在漕地,漕就是沟通泗水、汶水、济水的大泽孟渚,又叫朱圉、曹圉。所以,邾、莒以曹为氏,属于己姓曹氏。邾国始封之君叫曹侠,邾国的地理位置在现今的山东省邹城、滕州等鲁南一带,以邹城为主。邾国又叫邾娄、邹。邾国都城邾城又俗名纪王城,峄山上有纪王棚、纪王墓等遗迹,邾国君主属于己姓无疑。邾国大约在公元前476年为楚宣王所灭,迁其君于今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此地也有邾城。邾武公夷父颜有功于周王朝,周王封他的庶子友来,在商代子姓方国倪国的废墟上立国,国号仍叫倪国,也叫小邾国,国都在今滕州市区小邾城街。小邾国约在公元前325年前后也被楚国灭国,国君也迁居新洲邾城。
莒国也是出于曹氏,周初封“兹舆期”于“计亓”,封地在山东胶州,计、亓均与“己”通假,“兹舆期”应该也是奄徐王族己姓曹氏。至春秋初期鲁僖公年间,莒兹丕公迁都莒(今山东莒县),称为莒国、“计莒”。莒地于商代是姑幕国遗址。邾、莒国也是周代的青铜器制作家族。“莒兹丕公”的儿子“莒纪公”复姓为己姓,其本姓为己姓无疑,故而在《左传》中,莒女称戴己、声己。春秋后期莒的疆域较封国之初有所扩张,曾东起黄海,西至今沂水县境,南达今江苏赣榆,北至今昌邑县境,拥有大小城邑30多个,是今山东地区仅次于齐、鲁的大国。《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简王元年,北伐灭莒”,时当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在史籍《汉书·地理志》中称“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 见于《墨子·非攻中》“东方有莒之国者,其为国甚小,间于大国之间,不敬事于大,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是以东者越人来削其壤地。西者齐人兼而有之。计莒之所以亡于齐越之间者,以是攻战也。”
钟离,有记为“终黎”,应为“鐘離”,本是奄徐的分支己姓钟離氏,或许是祝融鐘離的最直接后裔。西周初,鐘離国封地在山东枣庄峄城,大约2600年前的春秋初期,应该是受到同地区的姬姓东吴国的压迫,南迁到淮夷的根据地安徽凤阳,在此建有钟离城。史书载,周代钟离子国,春秋时位于吴楚之间,被两国反复争夺,直至战国末期钟离子国归楚。奄徐王族己姓钟吾氏,也是鐘離的分支,在今江苏新沂、宿迁一带建立子爵“钟吾国”。春秋时期,钟吾国受到姬姓东吴国的压迫,于公元前512年钟吾被并入吴国,国灭。
周公封于鲁,“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分封给鲁侯周公之子伯禽的“殷民六族”中就有徐人。然而,淮夷实力强大,不服管制,“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逸周书·作雒篇》云:“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畔。”
周成王时期,盖国多次起兵反抗周朝。公元前1066年,周公在平定武庚、管叔、蔡叔的“三监叛乱”之后,与周成王挥师东进,继续攻打东方叛乱各国,征服九夷、熊、盈诸族等17国,见于出土铭文有[王伐盖侯]。见于文献有《孟子·滕文公下》“周公“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
盖国被平定之后,盖国王族被迁于蒲姑(山东博山、寿光一带)建立纪子国,属于己姓纪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公元前690,纪国将其城邑迁山顶,建起了他的第二个都城,俗名“纪王崮”。如今纪王崮崮顶上还有纪王殿、纪王城遗址。熊(酓)族就是楚王族前身,周公东征,熊(酓)族首领熊绎率领部族向周成王投诚,获取子爵,封地于丹水流域。这是己姓芈氏。
8. 徐偃王 盖国人南下迁移,居于淮泗地区彭城,以下邳为都,联合淮夷余部成立“䨄国”。西周时期,䨄国被周王朝称为“徐夷”,是淮夷最强大的一支。其实“䨄国”首领称为“偃王”,偃就是“䨄”,意思是“淮夷之王”。见于典籍有《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竹书纪年》记载:“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偃王称号自周穆王至楚文王存续了300余年,应该是多代偃王的共称,这与之前的祝融、鐘離、大彭之先称为“彭”、楚先族称为“酓”以及以后的越王族称为“诸稽”、莒国前期先族称为“兹”是一样的,同出一理。
西周中后期,周王朝大力南征淮夷和徐夷,并在徐州设立姬姓“东吴国”,压迫徐夷逐渐南移。《诗·大雅·常武》记载周宣王平定徐国叛乱有“率彼淮浦,省此徐土”、“截彼淮浦,王师之所”等诗句。周宣王派兵从海口阻截了徐人的退路,方取得了“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的胜利,徐国力量大为削弱。
公元前680年,最后一代徐偃王仁而无功,周王联合楚国进攻徐国,楚文王出兵灭徐偃王,徐国降级为子国“北徐国”,地盘越来越小。“梁王城遗址”又叫良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的西北部。地层堆积从早到晚依次为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西周文化层、春秋战国文化层、六朝时期文化层及宋元文化层。目前发掘出来的邳州梁王城(良王城,含九女墩、鹅鸭城等遗址),可以确定为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徐国后期都城。出土19枚宫廷器乐青铜编钟,并镌刻“徐王子孙永保之用”铭文。
9. 邗、诸稽 徐国王族一部南下,在长江北扬州建立己姓邗国。这个邗国不是西周的姬姓邗国,姬姓邗国位于现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北、山西河津县南面,商代是商纣王经常去打猎的地方。己姓邗国是徐夷后裔,著名的铸剑大师干将就是其后裔。己姓邗国后来被姬姓东吴国首领寿梦灭亡,寿梦取得大片国土之后,自称为“邗王”。邗城、邗沟就是寿梦的孙子吴王夫差定都扬州所建设的。徐国王族诸稽氏在长江南“北顧”(今镇江)建立己姓诸稽氏“南徐国”,南徐国就是越国的前身。春秋战国时,“北徐国”国土大部被姬姓东吴国吞并,活动范围仅仅在邳州、睢宁一带,国力弱小,民心松散。公元前512年,吴王夫差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淹徐国,“北徐国”灭亡。
八、己姓芈氏的荆楚
熊(酓)族芈氏就是楚王族前身,周公东征,熊(酓)族首领熊绎率领部族向周成王投诚,获取子爵,封地于丹水流域。与徐国把国君称为“偃王”一样,熊(酓)族把首领称为“酓”(音雄),这是表示本族出自“鬻酓(熊)”。前面说过,高阳酓、飂叔安、晏安、鬻熊乃是一个人。
楚国巫风盛行,喜欢举行祭祀活动,由巫女主持祭祀。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楚俗尊凤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这些都与徐夷、彭咸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春秋时代,楚语和中原语言之间有较明显的区别;楚国的官名和其他诸侯国不同,楚国宰相叫令尹,司马叫莫敖。无独有偶,从现在的出土文物看来,徐国也有令尹、莫敖这样的官职。所以,楚王族出自“己姓”徐夷“芈氏分支”是没有问题的。
《国语·晋语八》:“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周成王的“岐阳之盟”是在周公东征之后,熊绎此时地位低微,被视为蛮夷,只能承担一些打杂的工作。这与尊师重教的西周君子之邦是相去甚远的,所以结论只有一个,《史记·楚世家》记载的“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世。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乃是楚王熊通出于“叫板周王朝称王”的目的而杜撰的,所谓“鬻熊为文王师”,更是无稽之谈。
《左传》昭公十二年 “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蚧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荆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汉江两岸,丹水是汉江支流。熊绎作为楚国开国之君是无疑的了,他带领部族“筚路蓝缕”,开拓荆蛮之地,终于在100余年之后成为南方强国。所谓的“季连、附沮、穴熊”,还处于半穴居时代,应该是涂山氏帮助大禹治水、征伐三苗时期的小部族头领了。而“熊丽、熊狂、熊绎”已经是以“熊(酓)”为氏族名称的殷商末期徐国王族之一了。
楚国国都最初在丹阳,有300多年在丹江流域建都。古丹阳位于河南淅川境内,楚国的宰相墓子庚墓等大量楚国贵族墓在淅川县被发现,从而得到了印证。西周昭王时期,周王朝就担心楚的强大而多次南征,甚至连昭王自己也死于南征。楚国力量则在逐步加强。在公元前704年,熊通自称为王,即楚武王,楚国国都从丹阳迁至郢。在楚武王之前,敢于叫板周王朝称王的只有公元前1000年左右西周穆王时期的徐偃王。
熊通率兵征讨随国(今湖北随州)、古麋国(湖北郧阳、房州一带)、卢国、罗国(湖北襄樊、荆门一带),并一路向南征伐百苗等大小诸侯国,从而成为华南的霸主。熊通子楚文王定都于郢(今湖北省荆州区西北),此后为扩充领域,楚国与中原和东面的诸侯国经常发生战事。特别是楚文王灭掉徐偃王,楚国开始争霸中原,并在楚庄王时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224年,秦始皇灭亡楚国。
越,也称粤、百越、百粤,春秋战国时期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和东南沿海广大地区,古越人是古代三苗的后裔,所以越人有「断发文身」、「雕题黑齿」、崇尚铜鼓、鸡骨占卜、巢居、善使舟和水战等习俗。各地区越人有不同的名称。今长江口东南一带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称“於越”;今浙江南部、福建北部称为瓯越;今安徽、江西为扬越;今福建南部称闽越;今两广称南越;今广东西南、广西南部、海南岛的称骆越;今云南南部的称滇越。上述各地山区的越人则通称山越。
“於越”在春秋末年崛起,以“越国”之名始见于典籍,越王允常时期,越国经济文化得到发展、精擅冶炼、善植水稻,辖今浙江迤北至长江以南地区。允常之子越王勾践灭吴,曾称霸中原。勾践之後越王无余为楚所击败,国灭。秦汉之际闽越首领无诸曾助汉灭秦,受封为闽越王。瓯越首领摇助汉灭楚,受封为东瓯王。百越後逐渐与汉族融合,部分与近代壮侗语族、苗瑶语族以及东南亚一些民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越国之先君无余即巫徐,是南迁“东海之陂”的南徐国贵族己姓诸稽氏,以“巫”为号。成书于宋代的《宣和博古图》曾著录一件越王钟(卷二二·七),越王名为“者旨于赐”,传世的同人所作器尚有矛一、剑三,传出寿县。一九五九年,在安徽淮南市发掘的战国墓中,出土一批兵器,其中一件戈上有错金铭文,一面为:越王者旨于赐”,另一面为:“[圭+戈]亥徐口口王”。“越王者旨于赐”,即“越王诸稽于赐”,就是越王句践之子“越王鼫与”。“者旨”即“诸稽”,是越王的“氏称”。《国语·吴语》有“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这个“诸稽郢”就是越王宗室。
“诸稽”乃是《国语·郑语》中“祝融八姓”的“彭姓”之族,“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此“诸稽”本是“古大彭国”王族己姓诸稽氏分支,后来“大彭”为商王武丁所灭,后裔分化为众多淮夷小国,称为“诸稽”,“稽”源于淮夷祖居地“会稽山”(即大别山)。武王伐商,淮夷也是同盟国之一。
西周初期,商王朝的同盟己姓奄徐国被周公东征灭亡,余部被分散为众多小国。原大彭国贵族趁机联合己姓部族余部在“彭城”成立“徐国”。“徐国”一度强大称“偃王”,王族就是己姓诸稽氏。徐国后来又趋于衰落,并受到吴国压迫而一部分南迁。徐国王族诸稽氏在长江南“北顧”(今镇江)建立己姓诸稽氏“南徐国”。近年在江西靖安出土了几件春秋时期徐国的铜器,其中有一件炉盘,作器者为“徐令尹者旨口(上刑下田)”,者旨口即诸稽口,也是以诸稽为氏。徐国,本在大彭旧地彭城,在绍兴出土的徐国青铜器群证明,春秋初年之江浙存在一个“南徐国”。令尹一职习见于楚国,担任令尹一职的都是楚王族,因此,诸稽氏本是己姓徐国的王族无疑。之后,东吴国继续南下压迫淮夷部族,“南徐国”的“无余”继续南迁到达“於越”,在今诸暨和会稽山一带建立“越国”,诸暨和会稽山之名均是南徐国所命名。己姓“诸稽氏”就是越国之王族,见于《国语·吴语》“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之中的越国贵族诸稽郢就是诸稽氏。诸暨境内的秦余望南、埤中、大部、句乘,都曾做过越国都城。
淮夷、徐夷势力的南移,应该是由于周人特别是姬姓东吴国的不断压迫所造成的。西周成、康、昭、穆,直至厉、宣时期,周王朝曾不断南征淮泗地区的淮夷徐戎,这些史实在铜器铭文和史书的记载中均有反映。而春秋战国时期,姬姓东吴国就是在淮夷、徐夷势力范围内形成的。越王句践灭吴后,徙都琅琊,虽为争霸北上,然也有重返故土的思想在内。
另外,据《武夷山志》卷四《形势》篇所引《武夷山记》云:“昔有神人降此,自称武夷君。《列仙传》:篯铿(彭祖)隐于此山,二子曰武曰夷。二说不同,皆以为武夷所由名也。”这个武夷君也应该是彭铿后人“巫夷”。
综上所述,祝融是上古古帝之中来源最复杂、后裔最庞杂、人神最混乱的一位,因此在下也花了不菲的时间去尝试寻找“祝融”的来龙去脉。以在下的研究成果来看,在上古就有多位英雄人物出自祝融,祝融的确是华夏族的伟大先祖之一。特别是作为华夏文化主流之一的“老庄”道家,基本上就是祝融“己姓”子孙创建的。
道家之祖老子,出于己姓老氏,叫做“老聃”;老氏源于老鐘的“老”,除老子外,楚国还有个道家人物“老莱子”,也是己姓老氏后裔。道家先贤文子,乃是楚国王族“楚文王”后裔;文子有道家经典《文子》传世,是越王勾践两大重臣之一的文种的祖父,越王勾践另外一个重臣范蠡乃是文种的同学,两人都是文子的徒孙。道家先贤庄子,乃是楚国王族“楚庄王”后裔,与“庄蹻”同族。另外,屈原乃是出自楚武王之子屈暇;西施出自越国王族诸稽氏。等等不一而足。就汉族而言,也许有近一半的汉人乃是三位祝融的后裔,真是功盖华夏、誉满神州呀!
(潘世东转载于武陵君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