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卫星看先夏和汉字之源“海泐水”


 用卫星看先夏和汉字之源“海泐水”

 

作者:丁丁哥 2014/10/03

 

在研究先夏历史时,很早就发现,有一些字形已经很复杂的汉字出现的非常早,比如斟灌古城和斟鄩古城的“斟”字,这是与夏朝早期与王室住地相关的地名,还有东北肇东市的“肇”字也是极早的字,其在相距遥远的广东肇庆还联系着黄帝升天的传说,因为黄帝是距今4600年的人物,这些事例表明,在距今约3600年的甲骨文之前,甚至是在距今约4600年的仓颉之前,先夏就已经开始造字和用字,虽然现在还没有十足的证据,但逻辑上这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现在其实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证据,因为有很多人说发现了夏文字,而且还有一些可信的实物,非常可喜,4600年前先夏造字不仅是真实的历史事实,而且还不止造了一种文字字,起码在汉、唐古籍就有记载:“昔造字主三,长曰梵,次曰佉卢,少曰仓颉”,这就是说当时有三个人造了三种字,但因为往往只有很稀疏无序的发现,所以根本没办法形成系统的认识,这里面存在着巨大的未知空间等待人类去发现。

真正想要认识先夏和汉字之源,首先要理解先夏的早期遗迹是在黑龙江流域,比如:其一,黑龙江最东部出海口的库页岛附近存在“波罗河”,“波罗”远播到广州和印度一路都有“波罗庙、山、岭、村、江”等等;其二,溯流往西,黑龙江中游的萝北县是陀罗山以北的意思,而“陀罗”就是“桃”,萝北县以南就有“桃山”,“陀罗”是释迦族等部族常用的敬称;其三,再溯流往西,在塔河县有“盘古镇、盘古河”,而且非常明确,盘古一词是鄂伦春语弯曲的意思;其四,再往西,黑龙江最北的漠河县可能就是“靺鞨”;其五,黑龙江在漠河转向南到内蒙古之后,这里有一个“根河市”。 

 一看到“根河市”这个地名我就感觉眼睛一亮,因为盘古经常是跟“艮位”有关的,而这里又离塔河县和“盘古镇、盘古河”这么近,“根河”会不会就是“艮河”呢?我第一时间就在网上问根河市的朋友,结果得到了肯定的证实,黑龙江塔河县(盘古镇、盘古河)、漠河县与内蒙古的根河市这三者的距离非常近,是可以称为中国的北极的同一个有机地域单元,这非同寻常。 

“根河市”属于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用卫星在这里的地图上搜寻,发现这里有很多与八卦卦爻有关的地名:其一,这里有带“革”的原始地名,比如“新安革沟”等,“革”是八卦的卦爻之一,而且“革”是与靺鞨等族源有关;其二,这里有带“归”的原始地名,比如“满归镇”,“归”也是八卦的卦爻之一;其三,这里有带“乾”的原始地名,比如“乾沟、奇乾乡”等,“乾”也是八卦的卦爻之一;其四,这里有带“坎”的原始地名,比如多个“坎河、坎村”等,“坎”也是八卦的卦爻之一...... 

不要以为《易经》八卦是虚幻的东西,其根本就是盘古的部族联盟的总联络图,在最开始时是盘古的《连山易》,其中每一个卦爻就是一个部族,八个卦爻就是八个部族,而在这里小小的偏僻地域,竟能轻易的找到“艮、革、归、乾、坎”等五个卦爻有关的地名痕迹,这里当然非常重要。

除了以上卦爻的地名,根河市所在的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还有有海拉尔河,“海拉尔”在蒙古语叫“hailar”,其意为“榆、榆林、榆木川”,这里的“榆”,应该是各地“榆林市、榆树市、榆次”等地名的源头,另外,这里还有很多地名用到“里”字,比如叫“凯里(!)、合泐里”等,这可能是各地“里弄”之名的源头。

呼伦贝尔市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域,这里是世居中国北极的几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其中最重要的有“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锡伯”等少数民族,甚至还有“鄂伦春自治旗”,这些部族有可能就是先夏部族联盟的重要成员,甚至就是血脉之源。 

    总之,对于先夏的历史来说,黑龙江整个流域都非常重要,而且是越往西到源头地域越是更加重要,与先夏的历史关联也越是紧密,特别是是黑龙江发源地的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黑龙江最源头的这个河段是海拉尔河,其史称为“海泐le4水”!!

 

    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用过“泐”字,甚至没有见过,但因为水族的水书就叫“泐睢sui3”,这个关联性太重要了,“泐”这个字的字形和用处都很特别,其大致上只有四个用处,其一,海拉尔河的古称“海泐水”;其二,水书的名字“泐睢”;其三,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名、及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的曼泐路等;其四,越南有“泐族”(会不会与中国的水族相关?);所以,其几乎没有可能巧合或搞错的机会,再加上“泐睢”这两个字的读音,本来就是“泐水”,找到了这个“泐”字,就是找到了认识汉字史、造字史的金钥匙,找到了认识先夏历史的金钥匙,这也是找到了认识水族的金钥匙。

 

    按网上的资料介绍,“泐”的字义是“石头被水冲激而成的纹理”,而这可能就是海拉尔的一个叫“山水岩画”的景点,因为这个景点就是河边一块很大的“石头被水冲激而成的纹理”景致,请注意其中“水岩”两个字,网上有介绍说,在贵州省独山县水岩乡水东村,当地的水族和布依族人都会一首古老的民谣:“有个老人叫陆铎,四季居住山洞中。青石板上造文字,造得文字测吉凶。所有良辰全送人,等到自己造房时。书上已无好日子,无奈只好住洞中。若问深洞在哪里,就在水岩和水东。”这段民谣不仅也说到“水岩”,而且将相距遥远的“水岩”和“水东”联在了一起。

 

    因为“泐睢”水书记载了《连山易》,而《连山易》公认是盘古所创,这在很多方面都能成为有用的证明,其主要包括:其一,因为盘古是4600年前的人物,水书开始存在的时间可以追溯到4600年之前,其初始的地点在“海泐水”;其二,因为先夏的盘古是水书的使用人,水书应该就是汉字的前身,是4600年前的汉字,水族可能是当时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水行,而以水论,其族源也许是与赫哲族的族源相关;其三,因为《连山易》很可能原本就是用水书书写,而且留在了水书之中,所以,《连山易》应该是没有失传,《连山易》的八卦图,就是由水书的八个“山”字组合而成,那时的人类住在山上,《连山易》是住在八座山上的八个部族的联合之意。

 

    水书与汉字的关联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据说有考古研究表明,水族文字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陶上的符号有相通之处,水书先生甚至可以大致解读其含义,这些也在指向水书与汉字相通并是汉字之先,有研究进一步直接推测说,水族先民是来自北方,水书与夏陶符号可能是同一种文字,曾经困扰考古界40余年的夏代陶片上的24个符号,是河南省有关单位看到水书的报道之后,给贵州省档案局提供请求辨认的,结果找到了对应的文字符号就有十多个,水族古文字与夏代文化遗存符号是一脉相承的,作为一种旁证,还有一些人观察到,水族人像草原健儿一样好赛马,这也是水族来自北方草原的证据。

 

    关于造字,有一个概念可能应该更新,先夏早期造字可能分两个阶段,仓颉之前造的是象形的“纹字”(应该叫“纹”,而不叫“字”),这就是水书,在4600年前已经存在,但“纹字”至今并没有单独的广泛流传,因为人类在使用语言文字之时,任何人对任何人说的任何一句话,以及书写的任何一句话,其中所含的象形字是少之又少的,所以,只有象形字的“纹字”,很难成为真正可用的文字,其最终只能融入到仓颉字里才能使用。

 

    而仓颉造的是参加先夏部族大联盟的部族的“名字”(“字”是子的标志),这是4600年之后造的字,仓颉造字的方式是有部首和偏旁,只有是为部族联盟造字才会有部首偏旁,因为部首就是部族联盟中的核心部族,是部族首领的意思,而随从部族是偏旁,这样造字,随着婚配或聚合,就会自动造出新字,仓颉字的字义来自于“典”,比如“启”是夏朝第一个君主,“启”字慢慢就有了“开始、开启、启动”的字义,而在汉语言文字实用的句式中,多数就是“典、典、典.......”的连接,其中只有少量象形字和其它字。

 

    据水书研究介绍,水书造字的数量有几种说法,1986年出版的《水族简史》称有400多个,《中国水族文化研究》称有500多个字,而专家在查阅的2000余卷水书中,发现异体字主要集中在十二地支、春夏秋冬、天干、九星等单字上,例如,目前发现“寅、卯”等字的异体字已各有30多个,对于水族古文字的异体字,保守地推测,如果按每个水文字单字至少有1个异体字计算,水文字总量应该约有1600个。

 

    百度的“海拉尔”词条还有这样的大段内容:“海拉尔河流域的文化,被考古学证实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第一道曙光,海拉尔流域是中国新石器居民生活区域,下游的扎赉诺尔地区,是旧石器中期和新石器早期的扎札赉诺尔文化中心区,被发现的扎赉诺尔人,是中国文明史上最早的人群,是公元前11400年的现代人,他们是中国境内最早开始制陶的族群,社会发展处于采集-游猎阶段,中游的哈克地区的“哈克文化”是扎赉诺尔文化的传承,考古证实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游牧和农耕”,这些信息也是非常重要。

 

    “海拉尔”地域与先夏的关联,还在于有关玉文化的一些发现,比如发现了五千年以上的哈克“玉面”,而依据相关发现有人说:——“玉文化在海拉尔地区的历史,比中原地区要古老的多,考古学家确认这里是中华玉文化的源头之一”。

 

海拉尔河流域还是辽、金、蒙元、清各时代北方各个民族的摇篮,许多民族都是从这里生息、繁衍、发展、壮大之后,才出发走上中国历史舞台,这也是中华历史的一部分。


    从水书所记大多是原始宗教信仰方面的内容,比如日期、方位、吉凶兆象及驱鬼避邪、巫师施行法事等等来看,水族笃信鬼神,很可能是先夏商民系的一部分。
 
    真的无比奇特,大约距今4600年前,水书“泐睢”是从“海泐水”而出,水族(泐族?)是从“海泐水”而出,先夏是从“海泐水”附近而出,到4600年之后,历史仍是每每从“海泐水”这里而出,这个“海泐水”是黑龙江的源头河段海拉尔河,其具体地点在内蒙古最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附近。

   

 (潘世东转载于丁丁哥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