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国家治理与民生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近期“大老虎”落马新闻不断,山西、云南等地成为重灾区。尤其是,山西省委常委班子大换血,并以空降干部的方式予以充实,成为整饬吏治的一个新路径,重塑政治生态的任务迫切而紧要。
对此,社会多有议论,有的认为反腐即将收网,由运动式反腐转向制度反腐;有的认为,反腐没有终点,常态反腐、制度反腐成为今后重塑官场秩序和生态的有力抓手。前者不甚准确,反腐的大网不会收,只要腐败存在就会亮剑,制度反腐是必然,但需要治标为治本腾出时间和空间,毕竟积弊久而深,想一下铲除很难。当然,只要有勇气、有决心、有担当,唤回官场风清气正的局面依然充满希望。至少就目前情形说,动真格赢得了老百姓拥护。一些退休七八年的高官因恶行败露被追责,表明退休不再是护身符,这的确形成很强的震慑。有关部门还通过国际合作,实施境外追逃,堵死贪官外逃之路,立体大网布下,压缩腐败分子侥幸生存的空间。照此下去,逐步形成常态反腐、制度反腐的格局可以期待。
由此,社会高度关注10月20-23日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希望在反腐、法治上做出顶层设计和科学安排,把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精神贯穿于经济、政治等各领域的日常活动中。我们和读者一样充满期待,并密切关注,会后将给以重点解读。
在预告之后,回到本期关注的重点,主要有二: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二是关注粮食安全。
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这是9月13日在京举行的“国研智库论坛2014”年会之主题,来自中央、地方、高校、民间四类智库及企业家代表共300人参会,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讨论。李伟做主旨演讲,提出智库作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需要准确把握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持续研究有关重大问题。他认为,要建设高质量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智库要在资政辅政、启迪民智、平衡分歧、聚贤荐才四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智库作为思想库,其影响力的实质在于聚集一大批有思想、有理想的优秀研究人员和人才团队。智库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旋转门”作用。这在与会代表中产生共鸣,并纷纷就智库发展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韩俊就此总结出九点共识。
关注粮食安全。10月16日是第34个世界粮食日,主题是“家庭农业:供养世界,关爱地球”。每年都有纪念,每年都有主题,但始终离不开提醒我们关注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据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尤其应该把粮食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关的土地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饭碗只有端在自己手中,碗里装着自己的粮才安全、放心。但是,一些地方官员却没有真正重视这个问题,因抓粮不出政绩,于是消极应付;而为大项目,征地卖地很热衷、很积极,吴景双的文章对此有比较详尽、生动的描述。这是官员政绩考评机制出了问题,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的直接反映。由此,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粮食补贴、财源建设、政绩考核等一系列问题及其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都需要综合统筹,联动起来进行破解,单兵突进无法解决一连串问题。
(文/杨良敏 刊于《中国发展观察》2014年第十期编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