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开林:岚皋的另一座山


 

黄开林:岚皋的另一座山

杜文娟

 

    认识黄开林先生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个时候应该上高中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岚皋县城常驻人口不足万人,加之文涛兄也写作,认识他就比较容易。那时的黄老师不戴眼镜,皮肤很白净,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在岚皋县文化馆工作,住在最里边,与李发林老师作邻居,显得庭院深深的样子。李发林搞民间文学研究,收集整理和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黄开林搞散文写作,当时在岚皋被称为“岚皋二林”。因为跟李发林老师的女儿苗苗玩耍,常常会跑到黄开林老师的家里。记忆中他的妻子张琴是岚皋最漂亮的女人,穿一件黑底黄花的衣服,坐在巨大的木盆边洗衣服,修长洁白的双手在规则的搓衣板上来回搓洗。
    那个时候的岚皋县城电视还没有普及,电影也不常能看到,文涛兄偶尔会拿回一本油印杂志《岚水》,封皮和内页都是普通白纸,里面有诗歌、散文、民间故事,也有小小说。因为写的都是岚皋的山山水水,感觉就特别亲切,正是从《岚水》里,读到了岚皋众多作者的作品,更多的是读到了
黄开林老师的优美散文。岚皋的冬天寒冷极了,下晚自习后独自走在漆黑的小巷里,恐惧和害怕油然而生,这时,夜空就会飘扬着一个声音:“请听岚河之声节目,下面播诵黄开林的散文……”,饱含激情的女声在幽静寒冷的夜晚,显得异常温馨,异常优美和遥远。就是在这样的夜晚,我知道了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散文,有时候为了把一篇文章听完,会站在幽暗的小巷末梢,一动不动地倾听,会把迎面而来的人吓得大呼小叫。
    县广播站的晚间播音给那时的岚皋小城和广袤的岚皋山川带来过无限生机和美丽。那些美丽正是黄开林和他的文友们奉献给家乡的地方风味“小吃”,有的篇章我至今记得,他写滔河的一条小路,用烧过的石炭渣子铺成,写到了竹林和树木,用了“曲径通幽”这个词。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词,虽然不理解词的意思,但隐隐约约明白这是一个蕴含很深的词。多年以后,在我的作品中也多次用到这个词,每次用到,就会想起岚皋的幽暗街巷,和街巷上空飘逸着的、甜美的声音和华美的乐章,就会想起
黄开林老师和她漂亮的妻子。
    某一年的春天,在回岚皋的路上,因为正在修路,车颠簸得很厉害,但发现一个女孩一直低头看一本书,觉得奇怪,这样的路竟然还有人如痴如醉的读书?便歪着头,伸长脖子去看,一看便看见了《巴山女儿红》,赶快要了过来,知道是黄开林的散文集,便翻阅起来,女孩盯着我,一脸茫然。《巴山女儿红》里面的散文诗比起“广播时代”的散文,更加精致,更加完美,这也是我读到的岚皋本土作家中最系统、最优美的散文诗集。
后来,
黄开林老师的信息便铺天盖地,一会到了县志办,一会到了政府办,一会编《岚皋报》,一会负责岚皋政府网站,让人关注的还是他的作品,《岚皋赋》、《岚皋生态旅游导游词》,一本比一本精美,一本比一本醇香。《岚皋赋》,赋岚皋,集美文、风俗、抒情、感物伤怀于一身,其特点是唯美,美是它的风格和标签。2004年,出版了一本由他配文、邱仕君摄影的岚皋风光摄影散文集《彩翠成岚》,这是一本装帧精美,图文俱佳的作品,是岚皋美文美景的集中表现。也是外界了解岚皋,岚皋赠送贵宾的绝佳礼品。书中收录了岚皋的四季美景,更收录了黄开林的美妙文字和刚柔并举的心灵史。从去年开始,在岚皋政府网站上陆续看到一些老照片,照片旁边配有文字:“回忆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怀旧是岚皋人心中永远解不开的结。喜欢保存老照片的人,是怀旧的人;懂得旧情的人,是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珍贵的照片将会给当代和后世的人们,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感情波澜。永恒的是百姓,不朽的是故乡,难忘的是旧照。”这样细腻的文字,这样直指人们软肋的话语,肯定出自黄开林老师之手,也是他的创意,因为只有他才有这份雅致,才有这份温暖柔和的心境。一打听,果然如此。前不久,听文涛兄说黄开林老师正在出版《老照片》,心里豁然开朗,黄开林老师真是个有心人,每作一件事都不声不响,但都在预料和铺垫之中。
    黄开林老师已经是非常出色的散文家了,他的文字早已穿越秦岭巴山,越过长江黄河,但他从来没有懈怠和停留过,勤奋和努力令人感动。2000年发表在《美文》上的《老树》被红孩主编的“零距离”丛书选中,书名叫《致森林》,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封面上有三行字:中国散文学会推荐;名家笔下的灵性文字;百年经典,今文观止。与石英、史铁生、贾平凹、铁凝、肖复兴等人排在一起,那是一篇写岚皋,写故乡草鞋垭的散文。
蛰居山城一隅,默不做声地书写着岚皋,岚皋之所以不断的有作品和作者走出大山,与黄开林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与他的影响和带动也分不开。从油印刊物《岚水》到广播站的文学宣传,到《岚皋报》和岚皋政府网站,再到他的多部个人作品集,他对岚皋文学和文化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是里程碑式的。至今,他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作品应该超过了三百万字,这是岚皋的奇迹,在安康文坛也属罕见。
    随着岚皋旅游业的兴盛,南宫山逐渐被外界认识和喜爱,成为陕南的名山,人们只要到岚皋,都要登一次南宫山,而到了岚皋的文化人,都想见一见黄开林,黄开林以他独有的魅力巍然成山,成为岚皋的又一座山,一座小有名气的山,一座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之山。他是岚皋的财富,更是岚皋的骄傲,岚皋因为有一个叫黄开林的作家而更加光彩照人,光芒万丈。
(作者单位:陕西安康水电厂;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