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明天的人,今天怕也难熬过


  安倍晋三前年底梅开二度,重新出任日本首相后,随即推出了一套被西方舆论称作“安倍经济学”的组合措施。一年过去了,虽然如今这一政策仍在实施过程中,最终结果究竟如何仍需观察,但至少可以对作些阶段性盘点了。

  安倍经济学由所谓的“三支箭”组成。第一支箭是实施大幅度的金融宽松,第二支箭则是出台灵活的财政政策,第三支箭是推出经济增长战略。从其内容来看,这套组合拳的根本着眼点,不妨说是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因此其负面作用将会逐渐显现出来。

  安倍这套政策推出之初,由于金融宽松的力度很大,所以短时间内确实曾诱发出了一系列利好因素,安倍当时喜笑颜开,乐不可支,似乎他的这一套政策已大功告成了。甚至在去年9月在参加联大会议期间,他还在为这套政策自卖自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套政策的长期负面效应逐渐暴露,为此叫好之声日渐稀疏。安倍支持率不断走低, 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不错,过去一年里日本的股市确实有大幅度攀升,日经股指上涨了约70%,最新指数冲上了六年来的高点,但因此而受益的只是少数持有股票的投资者,也就是那些衣着鲜丽、在东京银座一掷千金的大款们。与美国很不同的是,日本家庭目前的金融资产约有54%是银行存款和现金,而美国则主要是股票和各种证券,所以,无论股市多么红火,日本消费者的困窘状况并不会因此有多少改善。

  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都估计,由于今年日本将提高消费税,消费物价或将会上涨3%左右,而日本的一年期存款利息仅为0.025%,几乎为零利率,这么一来,日本消费者只能更加捂紧钱包了。如果要抵消物价上涨因素,那唯一的途径是增加工薪阶层的收入,但在现有环境下,日本的中小企业根本不可能如此大幅度增加工资。日本约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员工在中小企业就业,这些企业很少能受惠于日元贬值对出口推动,相反由于这一原因导致的进口原材料涨价,而企业又无法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消除这一不利因素,所以中小企业能维持目前的工资水平已属不易。至于日本的公务员反而被还削减了10%的工资。这就不难理解,何以这一年来日本的众多宏观经济数据在走好,但消费开支却几乎原地踏步。由于住房在消费中占的比重很大,如果剔除因消费税将增加从而导致住房热销这一因素,则消费反而比一年前有所下降。

  虽然日元贬值幅度很大,但过去一年里日本的出口并未同步增加,因为其他西方国家均陷入经济疲软、新兴国家经济的增速也在明显放慢,所以虽然物价便宜却仍乏人问津。而日本却因去核而导致进口液化天然气猛增,以此来填补因关闭核电站造成的电力严重短缺。2011年3月日本东部地区发生大地震以及海啸以来,日本始终未能止住出口的颓势,而进口则从2010年初以后持续保持增长势头。在安倍上台后进口虽有所减缓,但目前仍在高位徘徊。由于前两年日元极为坚挺,许多日本企业纷纷将生产转移至国外,然后从国外进口零部件或最终产品,生产结构从以往的向国外出口转变为从国外进口,这更进一步抵消了日元贬值的政策作用。据估算,从2008年至2012年,日元汇率的影响力下降了15%之多。欲根本改变这一趋势,那就必须使日元进一步贬值,从而迫使在国外生产的企业再转回国内。

  过去一年的实施过程清楚说明,“安倍经济学”主要依赖的是货币政策。如今市场分析师们一致认为,为了防范此后的经济下行风险进一步加大,日本央行必然会出台新的刺激政策。因为此前出台的5.5万亿日元刺激政策,远不足以弥补因消费税提高而导致的8万亿日元资产的缩水。去年二季度日本经济增长率还有3.8%,三季度便骤然下滑至1.1%,已清晰地显现了日本宏观经济的走势。所以,大多数专家都不看好今年的日本经济,下行风险很大。如今安倍第一支箭和第二支箭的政策作用已几乎消耗殆尽,接下来唯一还能指望的就是经济增长战略,但同样无法令人看好。因为制定战略的指导思想从来都是大同小异,无法从根本上调动国民尤其是年轻人的积极性,也无法创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从而无法形成一股实实在在的消费热潮。没有内需的有力推动,日本经济想真正走出通货紧缩局面,真是“难于上青天”。

  专家们估计,也许不用多久,安倍经济学很可能就碰得鼻青脸肿,难以为继。至于日本经济的痼疾即极为严重的财政问题,安倍还根本无暇顾及。这种只顾眼前的短视政策,显然是不利于日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这并非只是安倍内阁的问题。多年来日本历届政府的政策都是如此:只要今天能熬过去,哪管它明天洪水滔天,我只要位子能坐稳就行了。但看不到明天的人,今天恐怕也滑不过去。

  安倍经济学的破产,应该不必等到安倍干完这一任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