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在赣州的二三事


 

 文天祥在赣州的二三事
                      
         曾祥裕(赣南杨公风水培训网http://www.gnfspx.com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的名言。 
 
    近代中国人对这位民族英雄几乎家喻户晓。他那充满着中华民族气概和高尚节操的诗句,以及他唤起中华大地民族正义的《正气歌》,永远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象屹立在华夏国土上空,浩气长存! 当今,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 中国诸海周边危机频频。我炎黄子孙应学习民族英雄文天祥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众志成城,粉碎敌对势力遏制中国的险恶用心。 
 
    文天祥(公元1236-1282年)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字宋瑞,自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时考试入选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元兵侵宋,宋都临安(杭州)危急,文天祥请率二十万义师背城决战,宰相陈宜中不许。后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冒险逃脱到温州,拥立益王赵,转战岭南等地,兵败被俘。四年拘囚,元军百般劝降,坚贞不屈,被杀。他临危不俱、视死如归,充分表现了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按照鲁迅的话来说,文天祥当属民族的脊梁。“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生活中有时有一种不经意的相遇,让人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我在赣南带学生在野外实习时,发现了文天祥与赣州二三事,从中感受到这位民族英雄的风骨。
 
                         赣县吉塘村是文天祥的第二故乡
 
     2012后炎夏,我带学生去赣县吉塘野外实习时,无意发现了当地陈氏宗祠还与文天祥有一段“求学情缘”,向导陈老师是学生黄丽欣丈夫的哥哥,他热心地引导我们来到陈氏宗祠,指着祠堂旁的一间“颖川堂”厅房说,当年这是文天祥少年读书的地方。
 
   据说,私塾遗址原屋早已倒塌,仅存一堵断墙。近年,吉塘村民在原址“颖川堂”后厅位置建了一间厅房,起名“诗礼堂”。一幅堂联吸引我们的目光:“昔日韦布来章贡,今朝紫袍登颖川”笔锋雄健。想不到,在吉塘还珍藏着文天祥一段荣耀历史。这意外的收获着实让我们兴奋。
 
    在陈老师的讲述下,我们思绪翩翩起舞,静思中恍惚历史从远方走来:宋朝某年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在吉塘村陈氏祠堂门外,昏倒一个奄奄一息的少年,村中乐施好善的陈氏殿升公路过,见那少年头上显绕祥光,认定此人不凡,赶紧救起。待少年醒后,细问来历,方知此少年名叫文天祥,年方十二岁,庐陵富田人,为寻找因屡试不中功名而背井离乡的父亲,辞母独自踏上了艰难困苦的路程,一路打听,一路乞讨到此。殿升公听后,拉着文天祥来见正在私塾讲课的先生文革斋。父子相见,悲感交加。文天祥千里寻父的孝举,一时传为佳话。
 
    殿升公留下了文天祥,一边放牛,一边伴三子读书。文天祥劳动勤快,聪明好学,三年之后,文天祥和陈家三子陈庭训参加县试,分别以第一,第二名考中秀才。他们在吉塘继续攻读。几年后,文天祥要随父返回故乡,临别,殿升公重金馈赠文氏父子。
 
    德佑年间,文天祥中状元,后放任赣州知府。他为了报答吉塘村乡亲父老知遇之恩,亲临吉塘致谢,并亲笔题赠“文星聚奎”的门匾和“昔日韦布来章贡,今朝紫袍登颖川的堂联给吉塘村留念。后人把门匾刻成了石匾镶砌在颖川堂大门门额上,堂联用上好的木刻成精美的阳刻木联,挂在正堂。
 
    赣县吉塘人淳朴好客,助人为乐。文天祥少年的文化启蒙得益于吉塘村的陈氏显贵人物殿升公的慈爱和惜才。
        
    人生路上要有贵人相助。 文天祥与吉塘的缘份,不是如此吗?因为吉塘人乐善好施,为少年文天祥读书提供了一张书桌;因为吉塘人胸怀坦荡,才让文天祥有报考机会,从而脱颖而出,走上仕途。
                        
                         文天祥任赣州知府举兵“勤王”     
               
     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还在1259年,宰相贾似道便以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暗中屈膝求和。元军却意在灭宋,并不停止南侵。1275年,将贾似道十三万大军消灭,朝廷便再无可用之兵。此时宋恭帝在位,年仅四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
 
    今天之赣州市八境公园内,湖水荡漾,绿竹林里摆放着数尊披甲石人,挺立不跪而失却头颅,这是纪念追随文天祥出生入死的抗元义士。想想当年赣州男人还是蛮有血性的!
                          
                           文天祥挥毫为兴国三僚杨公祠题联
           
    知道文天祥去过三僚村的人,恐怕很少了。也许你会问,三僚是风水圣地,是培养国师的摇篮。文天祥无风水爱好,哪会去三僚?
 
    但是历史史册就铁板钉钉地记载着这段历史。据三僚廖氏三房族谱中收录的文天祥南宋咸淳元年冬撰写的“廖氏族谱”中记载,文天祥和廖氏的应和、应刚、应高昆仲是好友,宋咸淳元年,文天祥刚授江西提刑按察使,不料祖母梁夫人殁,回吉安治丧丁忧,故友廖应和(尚未授职的新进士)来访,请他去三僚为廖氏族谱作序。文天祥不高兴地说:“现在国家安危(元兵南侵),你怎么不考虑国家大事,只考虑自己一家之谱呢。”廖应和回答说:我是在国为国,在家为家。现在朝庭没让我管国家大事,我只好先管好我一家的事,将来你替国家来擢用我,我自当毁家纾难以报知遇之恩。”文天祥无奈,只好呜呼感慨一番,应邀而往。
 
  相传文天祥到三僚后,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堪舆祖师杨救贫对他说:“如果你能给我祠中贡献一点心血,我保你位极人臣,拯救国家。”文天祥醒来一问,廖应和说杨公从不食言,文天祥正好丁忧赋闲,不但为廖氏写了谱序,并欣然为杨公祠题写了诗签。这诗签和其他寺庙的签不同,是以易经卦象为题,共八八六十四签,流传至今,是三僚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仅十一年后,(南宋德佑二年),文天祥从知临安府骤升右丞相,果然位极人臣。后文天祥赴元营谈判被拘,出逃后径至兴国,设立抗元都护府,募兵抗元。文天祥重回三僚,颇以杨公托梦灵验为感,挥毫为杨公祠题联一对:
 
    抽爻换象堪移一天星斗 避凶趋吉真乃万国神仙 
 
  三僚廖应和并不食言,果然尽出家财,在三僚募兵追随文天祥。真是树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远近壮士,闻讯接踵而来,很快把一个临时充作兵营的万禄祠挤得满满当当。一天夜里,文天祥到祠里去看望新兵,见山蚊成群,扰得新兵难以成眠,纷纷向他诉苦。文天祥觉得三僚杨公灵验,遂让人取来狼毫巨笔,饱沾浓墨,在雪白的粉墙上大书:
 
    神仙显灵,大慈大悲。 
    施诸法力,驱除蚊类。 
    保吾官兵,复宋太平。 
  说来也怪,墨迹未干,刚刚还嗡声如雷的蚊子,刹时销声匿迹。此后数百年,万禄祠皆无蚊踪,遂被村民唤作“无蚊祠”,直到近年倒塌。
 
  文天祥曾称赞兴国人禀性刚强,只可以礼义动,不可以刑威慑。在他抗元最艰难时候,径来兴国设抗元都护府,重振旗鼓,诚可谓识民性也。
 
   揭开尘封的历史,让我们看到文天祥人生征途上留在赣南的一段轨迹,从中感受民族英雄身上表现出来的执着爱国信念、勇于为国家和民族奋勇献身精神和富于人情味的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