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农村各类资金互助组织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中国究竟有多少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的“草根银行”,谁都不能给出一个准数。
在不明朗政策条规的迷雾之下,在扩张的冲动之中,出现了各类良莠不齐的资金互助社,甚至有一些走上了犯罪道路。但也有一些有长远打算的互助社谨慎经营,在金融之外拓展综合业务,并积极对接政府,在行业自律的同时,请求政府的监督。对终将到来的合作金融的时代,他们准备好了。
再难也要审慎经营
在今年3月,彭承喜还不知道什么是合作社;但到目前,他发起的齐河县胡官屯镇众融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吸收社员300人左右,有了260余万元的互助金。4月27日合作社成立后,他也曾为没有社员和股金发愁,几个做生意的朋友知道了他的困难,有的提出存20万元,有的说要存10万元,彭承喜拒绝了这些好意,坚持每个股东最高5万元的原则。这种谨慎经营的态度,成为各家互助社成功的普遍经验。
河南濮阳县银融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贷款余额达900万元,但从2010年至今只有一笔坏账,是一个赌博的富人所欠下的4万元。合作社理事长刘双磊说:“如果我们见钱眼开,拼命揽储,吸纳这个人100万元股金,那么他给合作社带来的损失将非常惨重,甚至将合作社毁灭。”
走向综合性合作社
虽然以资金互助起家,但不少忠于合作理想的合作社,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综合性合作社。这种趋势,得到了不少专家的好评。
郓城县众兴种植专业合作社于去年10月成立。但开业后,周边农民普遍观望,不太认可,规模迟迟得不到扩大。这时候,理事长王林发现了玉米种子市场的一个秘密:“市场上一亩种子50-55元,但是出厂价只有30-40元/亩。我们能不能通过种子购销,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呢?”合作社出台规定:市场价55元的种子,合作社只卖35元,社员价比出厂价只高2-5元的费用。这一举措,使得社员迅速增加。
资金互助社的核心资产是诚信,有了这个最贵的资产,各种综合业务的拓展水到渠成。吉林公主岭市民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互助的基础上,又拓展了粮食信托、土地流转、公益信托等业务。尤其是公益信托,通过特定股金所产生利息的专款专用,每月给12名贫困户100元的生活费,成为了当地扶贫救济的一种新手段。
做守法的一分子
据北京农信之家咨询中心秘书长谢勇模介绍,目前也有一些地方的资金互助社偏离了初始的发展方向,偏离了合作社原则。例如,江苏的一些资金互助社,投资不动产造成了流动性不足,最后造成挤兑;而河北一些互助社,违规发展到4亿元之巨,并且大量放贷给大企业甚至地方政府。谢勇模说:“一旦走上非法集资这条路,肯定没有回头的机会。”
害怕别人违法经营殃及自身,成为很多互助社的心病。在郓城,多家从事资金互助的合作社,正筹备一个带有自律性质的行业协会,以便及早发现有非法集资苗头的“害群之马”。当地一位合作社理事长表示:“如果有一个出事,我们就都完了。”而在全国范围内,一个名为农信之家的咨询中心,成为全国数十家“农民银行”的民间自律机构。一位银监系统的专家建议:资金互助组织行业自律组织应抓好政府职能转变的时机,积极从政府那里争取监管权,让市场能做好的由市场去做。
在与政府的互动上,合作社也变得更为积极。合作金融专家姜柏林举了一个例子:某地资金互助社成立后,当地镇党委书记不让官员参加合作社任何活动。但这家合作社在守法经营的同时,每个月向镇政府递交财务报表,不定期向主要领导汇报,并产生了很大成绩。到了第七个月,这家合作社获得了镇政府颁发的“先进单位”的荣誉,获得了地方政府的认可。姜柏林说:“与政府的沟通非常重要。政府的支持对合作社的发展空间,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