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利率市场化下的转型谋变


  以金融深化和市场化为导向的金融改革正开足马力、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正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目前除了存款利率的上限和个人存款利率的下限已经完全放开。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其对实体经济、银行业的发展,将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又将如何转型升级?在9月25日召开的第十八届两岸金融学术研讨会上,来自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展开热烈讨论,并提出了真知灼见。

  对中小企业是忧是喜?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有市场观点认为,利率市场化以后容易导致融资贵的趋势,融资贵肯定是对中小企业贵,对优质企业融资相对便宜,所以利率市场化过程当中可能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造成更加困难的情况。对此,安徽省金融学会副会长、研究员刘云志明确表示,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是正面的。

  他解释称,利率市场化以后,由于利率能够充分反映市场风险的作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发展将会更加平衡,直接融资更有吸引力,资金会向直接融资市场来,间接融资更有吸引力,资金会向间接融资市场上来。此外,企业的融资选择增多。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必然要开发多种融资品种,企业融资途径、渠道、品种就会增多。大型的优质企业,对于银行贷款利率的议价能力增强。由于大型企业议价能力增强,它们可能会更多转向直接融资市场融资,优质的中小企业也会直接使用直接融资市场的融资手段。

  此外,刘云志还认为,利率市场化将对我国金融创新以及金融调控产生影响。比如,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波动性会增加,由于利率的波动增加,基于市场利率所产生的金融新产品不断地呈现,与利率挂钩的产品也会出现,金融市场的创新将会加快。利率市场化以后,对利率的调控将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这对于货币政策也是一个新的经验。另外利率市场化以后,会导致资金跨境流动,对于境内外的市场利率也会产生影响,境内外市场的利率关联性将出现增强的趋势。

  商业银行不得不直面的痛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和机遇不言而喻。内部管理水平高、风险控制能力强、市场营销能力强、产品竞争能力强的银行会创造更多的效益,反之则难以生存,甚至会被淘汰。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收窄,对盈利造成冲击。

  此外,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同业竞争更趋白热化。工商银行副行长郑万春表示,目前,利率竞价竞争开始和银行市场营销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对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市场利率变化和同行的定价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甚至可能遭遇客户资源的流失和市场份额的下降。

  郑万春进一步表示,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互动更加频繁,表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利率升降频繁,各行利率呈现差异的情况下,客户更加频繁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调整存贷款的期限,给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带来更大挑战,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随之加大。此外,利率市场化以后投资渠道会增多,间接融资的比例会降低,直接融资比例会上升。资金将在银行间、银行和资本市场间频繁流动。

  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

  与会专家表示,利率市场化将打破商业银行对较高稳定利差的依赖,强化市场竞争,促使商业银行积极推进战略转型,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这些有利于银行业服务水平改善和整体竞争能力的增强。商业银行加快转型的紧迫感更加强烈。

  郑万春建议,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一方面,商业银行手中的定价权限越来越大,银行应该利用好定价权。通过构建更有弹性和更加精细化的利率管理体系,根据客户的差别化来定价,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将进一步培养利率风险管理的专业团队,提高对利率市场的控制能力。及时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利用机构衍生工具调整利率风险的缺口,降低利率波动对利息收入带来的不利影响。

  实现利率巿场化不只是要有一个可浮动的存贷款利率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真正由市场主导的、能反映巿场上需求和供给平衡的资金价格发现机制。有学者建议,在利率自由市场主体,利率敏感性差,统一协调的情况下,完全竞争的定价往往会使银行业出现不计成本恶性竞争的乱象。因此,在政府定价管制推出之后,市场机制真正建立起来之前,需要有制约的机制,来保持银行业的定价整体稳定和经济的平稳。从国际经验来看,培育市场化的定价基准,有助于利率市场化保持良好的市场秩序。(记者 万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