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郊外的公路上,一辆辆的农用车满载着青绿玉米秸秆,驶向县域内的各奶牛养殖场区。
按照节气,现在还不是正式的玉米收获季节,除了早播玉米外,大多数玉米棒只达到蜡熟,能够被提前收割,主要是用来给奶牛制作青贮饲料。
我工作的县是奶牛养殖大县,大小奶牛养殖场区七十多个,上千头的奶牛养殖场区有二十多个。奶牛是典型的草食家畜,日食青贮饲料量20-30公斤,每年到这个时候,各养殖场区都要收购带棒玉米秸秆,为奶牛准备下一年的青绿饲料。
在西农大畜牧专业的课程中,饲料生产是很重要的一门主课,作为畜牧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习动物的养殖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还要学习动物饲料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在饲料生产科目中,凡是动物能吃的,包括粮食作物、蔬菜、牧草、树叶等的种植和调制,我们都要学习,可以说,畜牧专业把一个大农业的知识基本学完了。工作几十年了,饲料生产技术也是我给群众讲解最多的技术之一。
刚到单位时,每年的秋收季节,我们都有青贮任务,领导安排每位同志到各奶牛、奶山羊养殖专业户传授青贮技术,但我们带着上级下发的青贮切割机、塑料薄膜,免费帮养殖户制作青贮饲料,就是没人愿意做。他们宁愿给奶牛、奶山羊吃干麦秸、干玉米秆,也不愿制作青贮饲料。原因有两个:一是青贮饲料在空气中寿命比较短,做成的青贮饲料,一旦将青贮窖打开,一个月内用不完,青贮饲料就开始变质发霉,一家一户就那么几头奶牛和奶羊,只能是牛羊吃一半撂一半,群众不愿白劳神。二是群众太忙了。秋庄稼收获,即繁重又辛苦,白天把玉米棒从玉米秆上一个一个地掰下来,再用架子车从地里拉回家,晚上还要一个一个地用手去掉玉米外壳,第二天早上还要上架晾晒,如果墒情好,又要赶着将玉米秆砍掉搬到地头,将地腾出来,及时将小麦种在地里,每个人确实太疲乏了,要是碰上阴雨天,那简直是筋疲力尽了,根本没有精力去搞青贮。
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青贮任务,我和我的同事们亲自给养殖户挖青贮窖,亲自在青贮切割机前打草,亲自装窖。青贮饲料制作的技术要领之一就是要踩实。说实话,那几年,我每年都要踩烂一双皮鞋。记得孩子一岁那年,省市要在本县建立几个奶山羊青贮饲料示范点,每个点最少有10户制作青贮饲料,国家给每个点免费提供一台青贮切割机,另外一个青贮窖再补助一袋尿素。我包管的那个养羊村是一个小村,只有一个村民小组。我到村上后,村组长倒是很积极,给我动员了六个养羊户,青贮切割机就放在村组长家门前,由村组长准备电动机、电缆等,但各户只愿意出一个人拉玉米秆,铡草的工作只能由我来做。我每天既要指导怎样挖青贮窖、怎样把铡好的秸秆装进窖里,怎样封窖,又要亲自铡草,整整干了三天,等最后一家快完时,电动机给烧坏了,村长的老婆硬叫我赔电动机,我没有办法,与领导沟通后,只好将那台青贮切割机永久送给他们。回到家躺在床上,浑身疼的动都不想动。
从2000年以后,县境内规模化的牛场越来越多,青贮饲料成为奶牛的主要粗饲料,特别是TMR饲料饲喂机的使用,更使青贮工作成为奶牛养殖的重要工作。现在,每年的青贮工作都是群众自己搞,青贮技术已经普遍被群众掌握,我们几代畜牧技术人员所经受的苦难总算没有白费。各养殖场从玉米秸秆青贮到带棒青贮,采取各式各样的方法与玉米种植户配合,有的是种植户将玉米秸秆送到奶牛养殖场,直接结账,由养殖场指定专人用青贮切割机进行切割;有的是种植户将玉米秸秆送到奶牛养殖场后,再亲自将自己的秸秆切割后进行结账。按照近两年的行情,每公斤带棒玉米秆0.32元,种植户亲自现场切割后,每公斤带棒玉米秆0.36元;空秆现场进行切割,是一农用三轮车80元。
目前,随着玉米机械化收割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大多玉米种植户觉得将秸秆和玉米棒一起卖不太划算,从收割到运输再到现场切割,受苦受累不说,运气不好还要被交警罚款。因此,各养殖场出现带棒玉米秸秆资源紧缺现象。畜牧主管部门正在争取政府的支持,协调农业、公安交警等部门和行业,为玉米青贮工作开绿灯,保证我县各养殖场区能顺利完成青贮饲料的制作工作。
多年的技术推广工作使我觉得,一项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一方面需要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又需要实施的环境和条件,只靠强求是没有用的。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白白耗费国家的大量资金和财力。如鲁梅克斯牧草的推广,宣传的再好,种出来的草牛羊不吃,或者吃了后拉稀,当然就推广不下去了。
近来,在郊外的公路上,一辆辆的农用车满载着青绿玉米秸秆,驶向县域内的各奶牛养殖场区。
按照节气,现在还不是正式的玉米收获季节,除了早播玉米外,大多数玉米棒只达到蜡熟,能够被提前收割,主要是用来给奶牛制作青贮饲料。
我工作的县是奶牛养殖大县,大小奶牛养殖场区七十多个,上千头的奶牛养殖场区有二十多个。奶牛是典型的草食家畜,日食青贮饲料量20-30公斤,每年到这个时候,各养殖场区都要收购带棒玉米秸秆,为奶牛准备下一年的青绿饲料。
在西农大畜牧专业的课程中,饲料生产是很重要的一门主课,作为畜牧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习动物的养殖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还要学习动物饲料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在饲料生产科目中,凡是动物能吃的,包括粮食作物、蔬菜、牧草、树叶等的种植和调制,我们都要学习,可以说,畜牧专业把一个大农业的知识基本学完了。工作几十年了,饲料生产技术也是我给群众讲解最多的技术之一。
刚到单位时,每年的秋收季节,我们都有青贮任务,领导安排每位同志到各奶牛、奶山羊养殖专业户传授青贮技术,但我们带着上级下发的青贮切割机、塑料薄膜,免费帮养殖户制作青贮饲料,就是没人愿意做。他们宁愿给奶牛、奶山羊吃干麦秸、干玉米秆,也不愿制作青贮饲料。原因有两个:一是青贮饲料在空气中寿命比较短,做成的青贮饲料,一旦将青贮窖打开,一个月内用不完,青贮饲料就开始变质发霉,一家一户就那么几头奶牛和奶羊,只能是牛羊吃一半撂一半,群众不愿白劳神。二是群众太忙了。秋庄稼收获,即繁重又辛苦,白天把玉米棒从玉米秆上一个一个地掰下来,再用架子车从地里拉回家,晚上还要一个一个地用手去掉玉米外壳,第二天早上还要上架晾晒,如果墒情好,又要赶着将玉米秆砍掉搬到地头,将地腾出来,及时将小麦种在地里,每个人确实太疲乏了,要是碰上阴雨天,那简直是筋疲力尽了,根本没有精力去搞青贮。
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青贮任务,我和我的同事们亲自给养殖户挖青贮窖,亲自在青贮切割机前打草,亲自装窖。青贮饲料制作的技术要领之一就是要踩实。说实话,那几年,我每年都要踩烂一双皮鞋。记得孩子一岁那年,省市要在本县建立几个奶山羊青贮饲料示范点,每个点最少有10户制作青贮饲料,国家给每个点免费提供一台青贮切割机,另外一个青贮窖再补助一袋尿素。我包管的那个养羊村是一个小村,只有一个村民小组。我到村上后,村组长倒是很积极,给我动员了六个养羊户,青贮切割机就放在村组长家门前,由村组长准备电动机、电缆等,但各户只愿意出一个人拉玉米秆,铡草的工作只能由我来做。我每天既要指导怎样挖青贮窖、怎样把铡好的秸秆装进窖里,怎样封窖,又要亲自铡草,整整干了三天,等最后一家快完时,电动机给烧坏了,村长的老婆硬叫我赔电动机,我没有办法,与领导沟通后,只好将那台青贮切割机永久送给他们。回到家躺在床上,浑身疼的动都不想动。
从2000年以后,县境内规模化的牛场越来越多,青贮饲料成为奶牛的主要粗饲料,特别是TMR饲料饲喂机的使用,更使青贮工作成为奶牛养殖的重要工作。现在,每年的青贮工作都是群众自己搞,青贮技术已经普遍被群众掌握,我们几代畜牧技术人员所经受的苦难总算没有白费。各养殖场从玉米秸秆青贮到带棒青贮,采取各式各样的方法与玉米种植户配合,有的是种植户将玉米秸秆送到奶牛养殖场,直接结账,由养殖场指定专人用青贮切割机进行切割;有的是种植户将玉米秸秆送到奶牛养殖场后,再亲自将自己的秸秆切割后进行结账。按照近两年的行情,每公斤带棒玉米秆0.32元,种植户亲自现场切割后,每公斤带棒玉米秆0.36元;空秆现场进行切割,是一农用三轮车80元。
目前,随着玉米机械化收割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大多玉米种植户觉得将秸秆和玉米棒一起卖不太划算,从收割到运输再到现场切割,受苦受累不说,运气不好还要被交警罚款。因此,各养殖场出现带棒玉米秸秆资源紧缺现象。畜牧主管部门正在争取政府的支持,协调农业、公安交警等部门和行业,为玉米青贮工作开绿灯,保证我县各养殖场区能顺利完成青贮饲料的制作工作。
多年的技术推广工作使我觉得,一项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一方面需要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又需要实施的环境和条件,只靠强求是没有用的。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白白耗费国家的大量资金和财力。如鲁梅克斯牧草的推广,宣传的再好,种出来的草牛羊不吃,或者吃了后拉稀,当然就推广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