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机制是解决房地产业焦虑的良药


 

  在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举办期间,温州这个曾因“炒房团”和“民间信贷”声名远扬的城市传出消息——以前在限购令出台后只能新购一套住房的家庭,现在只要名下没有房屋的可以新购两套。这无疑是一粒石子投掷到了表面风平浪静其实波涛汹涌的房地产市场中,瞬间就激起了社会热议。
  中国房地产犹如行走在薄冰之上,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令市场暗潮涌动。久而久之,中国房地产业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社会激变、竞争加剧、信仰缺失、崇权拜金等,导致国民焦虑;人作用于产业,必将此情绪植入到产业中。就房地产业而言,因其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性,由产业消费者的焦虑发源,焦虑传递到产业政策制定者,最后传递到产业生产者,再传导到产业消费者,从而形成了房地产业的焦虑负循环。
  而要说到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政策多变则是中国房地产最为焦虑之所在。例如,“限购、限价、限贷”已持续一年多,各地方政府的限购令是持续还是微调?房价究竟是跌还是涨?无论决策者还是消费者都在焦虑:不知政策何时变?不知政策怎样变?
  这样的症状如果得不到不及时的解决,必将带来严重危害:产业决策无法长期化和理性化,损害政府权威;社会舆论过度聚焦,产业发展将受到损害;产业焦虑加重社会焦虑,危及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
  在焦虑难耐之际,在政策性调控随时波动房地产市场的时候,不少市场人士寄望于长效的市场调控机制,如房产税、土地制度、资产证券化改革等。然此呼声一直存在,但迟迟没有动静。而可喜的是,该机制终将呼之欲出。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在8月14日透露,目前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草案已在征求意见,并将于三中全会前后出台。这犹如久旱盼甘霖,在中国房地产市场起伏不定中送上了一剂良药!
  或许,整个地产行业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盼望着政策的出现。但不同于房地产行政调控政策的短期应急效应,长效机制的一个原则是就是去行政化,逐步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其强调的是与房地产市场相连的各方面的改革。例如征收房产税、减少财政对土地的依赖、改变土地供给机制、打破政府对于土地供应的垄断、扩充其他投资渠道等等。
  而在长效机制最终发生作用后,房地产企业也必然面临着深度转型,但这种转型可以被理解为价值创造,是根治目前房地产焦虑症的最佳手段。同时,也要看到,长效机制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政策调整的机制短期内不能消除,另一方面市场上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
  因此,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长期工作,房地产市场因地域、需求等而千差万别,不同城市、地区在中央大的框架下因地制宜、分类决策将是大趋势。而任何旧的机制运行久了,如果进行改动,必定会有改革的阵痛,房地产市场也可能会遭受到很大打击,这些是房地产企业需要提前要做好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