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酒店要五星级,坐飞机要头等舱……记者日前在北京、河北、江苏、安徽等地调研发现,部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出现挥金如土现象,职务消费演变成“不落腰包的腐败”,不当职务消费像一个“黑洞”吞噬着国家财富,引起群众不满。(8月13日《新京报》)
在很多人眼里,职务消费就是吃喝玩乐,奢侈浪费。也正因为如此,职务消费也被称作“不落腰包的腐败”。
事实上,职务消费远非吃喝玩乐那么简单。因为,表面上是吃喝玩乐,实质上相当一部分还是直接或间接地流进了领导干部的个人腰包。
就象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县委书记所言,过个春节,就能收个一、两百万。其中,有多少是假职务消费之名呢?而这些职务消费,还能称作“不落腰包的腐败”吗?更重要的,这样的职务消费,已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特别是掌管着行政审批、资金和资源分配等的领导和部门,更是职务消费的“集中腐败区”。
至于住超标准酒店、坐超标准飞机等非正常消费行为,与前面所列举的各种腐败行为相比,甚至可以认为是比较廉洁的行为了。
尤其值得重视和关注的是,职务消费并不仅仅表现为公权部门账面上所反映的那么简单,这其中,被官员转嫁到企业的职务消费开支,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相当惊人的。其所延伸出来的腐败效应,也要大得多、严重得多。因为,企业不会白白为官员掏钱,官员也不会白白让企业掏钱。在花了企业的钱后,绝大多数官员都会投桃报李,在项目审批、资金分配、资源安排、政策扶持等方面,给这些企业以照顾与倾斜。而这些受了益的企业,除继续给官员安排职务消费之外,还会将获得的资源、资金、政策等,通过一定手段和方式,转移到官员的亲属手中。
于是,国家的政策、资金、资源等,就成了官员无限放大个人利益效应、扩大个人利益通道的手段与平台。
也正因为如此,职务消费除对社会财富产生巨大的损失和浪费、对社会风气产生严重影响之外,还对社会秩序、市场等产生严重的破坏和伤害。
据悉,一些地方为了控制职务消费,正在探索“大包干”等方式和手段。从表面看,可能会产生一定效果,使单位的职务消费出现一定数量的下降。但是,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官员的职务消费,决不是单位财务所反映的那么简单。大量的职务消费,实质已经转嫁给企业。如果采取“大包干”方式,只会让企业的负担更重。因为,包干只能治标,甚至连标也治不了。只要官员职务消费的“内在动力”还存在,约束机制未建立,就不可能让职务消费降下来,也不可能让官员不将职务消费转嫁给企业。
那么,如何才能让职务消费不再成为腐败的温床,不再对社会财富产生巨大损失和浪费呢?笔者认为,可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财务公开力度,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要定期公开财务情况,特别是公用经费开支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实行职务消费发票多重实名制度,不仅要有经手人的姓名,还要有主请人的姓名,同时还要有参加人数、主要宾客姓名等;三是将职务消费纳入官员的政绩考核范围,并定期在民主生活会上公布职务消费的情况;四是对政府给予企业的资金扶持、优惠政策等,增加一条关联性审查,特别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如果该企业向关联单位、关联人提供的职务消费数额过大,就要取消其享受相关的政策与资金。
当然,如果通过立法等方式规范职务消费行为,如进一步完善预算法、制定出台职务消费法等,也能对职务消费问题的的解决产生积极而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