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谈怪论】“消费拉动经济”是一种坐吃山空的败家子理论
▲廖进中
“消费拉动经济”之说,近年来甚嚣尘上,但我一直怀疑:如果高消费真能拉动经济,那世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贫穷国家?贫穷国家的人民难道不想高消费?如果高消费真能拉动经济,那当年我们为什么“饿肚子”?当时的我们难道不想“填饱肚子”?
“消费拉动经济”,源自凯恩斯的“三驾马车”论。其背景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我常想:一个发达国家的临时救急理论,怎么能真理似的普遍应用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大国?难道我们已经是经常地、普通地处于“过剩”危机中?通过消费、消除“过剩”,难道是我们生产的终极“目的”?
我们一定要懂得:生产供应是“因”,市场需求是“果”,凯恩斯们是把因果本末倒置了。确实,“果”会刺激“因”,但无论如何必先要有“因”,供给的增加一定要走在需求的前头!相互依存的辩证法,也有个主次、前后之分嘛!如果说,“高消费”能拉动经济,那也只是短期的、暂时的,而绝不能拉动经济的长期增长。规范的经济理论中并不存在消费驱动型增长的概念,只有“供应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萨伊定律及其拉弗曲线,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提高生产率才能实现。现实生活也告诉我们:节俭、储蓄和投资,才是保证国家富强、人们生活不断变好的唯一途径。
我们一定要严格区分清楚:“内需”≠“消费”,以及“最终消费”≠“中间消费”,我们绝不能被似是而非的“理论”忽悠了。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拉动消费,是要拉动“谁”的消费?拉动“谁”的消费,其边际价值最高?我们才刚解决了“温饱”,还不是“福利国家”,我们真的“不差钱”了?我们真可以“高消费”了?而且,即使是高福利、高消费的凯恩斯国家里,它们现在不是也在忙于应对新危机?
回望我们的历史,近些年来靠什么使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是靠凯恩斯主义?是靠“高消费”?不是!那是靠什么?是靠“改革”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热情,是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投入。再进一步往远一点思考,全面小康社会岂能由“高消费”去建成?“中国梦”岂能由“高消费”去实现?贪婪的、超前的“高消费”,难道真能产生出人们的“幸福”?
令人忧虑的是,正是在举国上下“扩大消费”的氛围下,我们的“公平消费”被掩盖了,“不公消费”愈演愈烈,奢靡之风、超前之欲,就是在“消费拉动经济”的大环境中膨胀起来的。消费主义灌输人们赶时髦,盲目追随消费热点、消费虚荣,今天抽这个牌子的烟酷,明天穿那个造型的衣服漂亮,缺乏理智的人只能被牵着鼻子走,沦为商品和本的牺牲品,引发资源浪费,加速环境污染,推动超哥通膨。
比如,日益严重的“舌尖上的浪费”,据称光每年浪费的粮食,可供3.5亿人吃一年。又比如,“官二代”、“富二代”等等“啃老族”名词成了社会流行语了。还比如,意味追求大场面、大舞美,大制作,奢华浪费、竞相攀比的,特别是依靠财政支出或摊派资金举办的各种晚会。再比如,下大力压制的“三公消费”,就常以“消费拉动经济”来搪塞,所以有人调侃说:“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原来是“喝得老婆背靠背”,现在则是更为严重的“分床睡”了!
令人欣慰的是,当下有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克强经济学”,我认为,它就是对“消费拉动经济”说的一个深刻反思。“稳增长”、“防通胀”不是摆在第一位的吗?它不是将经济运行“上限”与“下限”量化,下限“稳增长”是GDP增速是7%,上限“防通胀”是CPI涨幅是3.5%吗?中国政府近期不是已提出了支持铁路、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
至于“调结构”,它要说明的仍然是“增长”,我们不是不要增长,只是不要粗放的增长。而“促改革”,也是说我们不能靠刺激政策,而要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提高企业满足民生的能力的增长。
总之,中国的出路还是“发展”,还是“改革”,特别是“公平”改革,要通过改革与发展来进入和谐社会。我们还要“实干兴邦”,要改变不合理的财富结构,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我们现在是到了该要反思“消费拉动经济”这种坐吃山空的败家子理论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