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成为稀有动物吗


  近日又传有纸媒减薪裁员,实乃小事一件,俨然激起业内新一轮迷茫和恐慌。其实,在几年来的传媒变局中,传统媒体人的迷茫和恐慌从未退潮,一点点风吹草动,就足以倾覆许多人原本脆弱的三观。

  我们也无法冷眼旁观。本刊三年多前创办时,正值微博大红大紫,当时就面临生存意义何在的问题,如今,微博都显得有些老态了,我们依然在坚持,虽说势头不错,但要说处变不惊,那是自欺欺人。

  躁动多时,从整个财国来说,现已大体厘清方向和布局,即智库、杂志和新媒体三位一体,一起瞄准政策、趋势和风险。“我是杂志的读者,谁关心你们那些七七八八的事?”好吧,单表杂志。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新媒体时代,半个月才来那么一次事,一来就是正襟危坐、长篇大论(本文不算),我们自已都觉得有些颟顸笨拙。但好在有读者诸君不弃,或许正是这种可掬憨态吸引了你们。不过,我们还是愿意把调调拔得高一些,比如说深度啦、品味啦、负责任啦,以让彼此更有价值感。

  犯不着去抨击新媒体的碎片化、八卦状、浅薄症等等,酸葡萄心理只会加速我们的被抛弃进程。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尼尔·波兹曼对电视文化的猛攻,都以“失败”告终,已是前车之鉴。再说,财国也在搞新媒体,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只是相信,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不管渠道和介质如何更新,高质量的传播内容永不过时,甚至会越来越稀缺。任何时代,总要有些人用脚步丈量大地,穿越迷雾把脉社会的隐微之处,总会有些比较麻烦的事,需要花多点时间去讲述、去倾听、去沟通,不是谁比谁高明,只是分工而已。

  阵地再萎缩,也得有人守着。正是小众化的形势,逼得我们走向所谓的“精英化”、“高端化”。其实,我们只是传媒界的手工艺人和小农,在工业流水线和DIY潮流的夹击中,我们需要比以往更加精雕细刻、精耕细作,提供更精致的产品,更绿色的食物,才能站稳脚根。

  传媒界近年变局与近几十年来的后现代主义趋势本质上并无二致,去中心化去主流化去整体化……总之就是去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前现代”的东西反而可能重现生机,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稀有动物,其中一类,或许就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