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国家信访局网上投诉全面放开受理,意味着最高信访机构,正式敞开胸怀接纳网络信访,公民表达诉求增加了一条网络渠道,只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可以就任何问题进行网上投诉。
近年来,“网络问政”风生水起,全面开放网络信访,既是大数据时代顺应网络公民诉求剧增的客观需要,更是拓宽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有效化解矛盾冲突的切实举措。
国家信访局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网上投诉发挥应有的作用,包括在搞好业务需求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设计工作流程、制定工作标准,不断完善网上信访系统;继续丰富拓展并完善系统的功能,增强网上信访平台的支撑能力,逐步实现办信、接访的网下受理、网上办理和网上答复;加强业务培训,认真办理网上信访诉求、意见和建议,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以更好、更快、更多地解决老百姓的合理诉求。
便捷、高效、公开,是网络信访的最大优点。对群众而言,网络信访简约便利,能够节约上访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减轻上访人的车马劳顿之苦,也降低了受打击报复的几率。对政府而言,依托网络平台打造阳光信访,不仅大大降低截访的隐性成本,提升信访部门的公信力;而且能够引导民众通过网络平台反映诉求,减少实地上访酿成官民冲突群体性事件的可能。
网络有巨大的力量。网上发帖、发微博等“间接上访”模式扩散速度快,通过转载,有放大效应。网络的力量一开始使有些部门措手不及,对传统信访制度产生了倒逼作用。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改革信访制度,全国信访局长会议要求纠正一切对正常上访的“拦卡堵截”。保持各级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密切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开通网络投诉最重要的功能。
各地越来越重视网络信访,领导吁请网民向政府“拍砖”,把网络视为“民间智库”。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每天会从网上搜集重要信息,以供领导人参考。
传统信访途径上充满了上访与截访的较量。而近年来网络政治生态的勃发,让一些转而寻求网络的上访者获得正义,出现“上访”不如“上网”的现象。此种环境中,开放网络信访回应了民意期待,但也带来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网络信访真能发挥强大的维权实效,势必吸引更多的上访者涌入网络平台,信访部门是否做好充分的准备,顺畅化解汹涌而来的维权诉求?
与网络信访的工作能否如期待的那样,真正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平台技术的革新只是表象,人的革新才是根本。如果网络信访仍旧延续着以往的旧思维,把公民诉求的表达当做洪水猛兽围追堵截,那么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例如有地方“网上信访回复一等就是2年9个月”,不仅挫伤了公民选择网络信访的积极性,也再度损害了信访部门的公信力。有的地方开通网络信访一年多,网上信访大厅仍冷清,背后还是折射出民众一定程度的不信任。
消除人们的观望怀疑心态,不仅要求我们在技术上开放网络平台,更关键是要坐实网络信访的真切效果。这要求构建公开、透明的信访投诉案件处理机制,实现网上与网下的良性互动,过程和结果的可查询、可跟踪、可监督,评价标准不是访问量、网上投诉量,而是看究竟化解了多少矛盾,维护了多少合法权益,改进了多少工作作风。如此,才能真正打造出一个“没有围墙的信访办”,真正架起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人民网开通“地方领导留言版”后,网友给省委书记、省长留了不少话,已有多位省委书记、省长频繁“现身”网络,“跟帖”回复网友留言。网络给人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平台,“上访不如上网”已成为网民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口头禅。
进京上访不如在家上网,网络信访将成为群众信访的主流方式。
================
附录,国家信访局网上投诉指南:
国家信访局网站 http://www.gjxfj.gov.cn/
国家投诉受理办公室
第一步:注册。如您未注册,请您直接点击 注册 键,进行注册。 第二步:登录。如您已注册成功,请输入用户名、密码,点击 登录 键后即进入投诉界面。 第三步:提交。您登录后,请填写标题、事发地、问题类别、可否公开、投诉内容等,然后点击“提交”键,即可完成投诉。 第四步:查询。如您需要对提交投诉事项办理情况进行查询,在输入所注册的用户名、密码后,点击“查询投诉事项”即可进行查询。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为了充分保障您的权益,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请先阅读下面的内容,同意后再注册。 一、请认真阅读 《投诉指南》 ,了解相关内容。 二、受理有关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的投诉事项。 三、依照国务院《信访条例》的有关规定,国家投诉受理办公室不受理下列投诉: 1. 属人大、法院、检察院职权范围的; 2. 已经进入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程序的; 3. 有关地方或部门已经受理且在办理期限内的(国务院《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事项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可延长至90日内办结); 4. 已按程序复查、复核的。 另外,不受理匿名以及事实不清、责任主体不明的投诉。 四、每人只能注册一个用户名,请如实填写注册信息。 五、请记住您的用户名及登录密码,以便您查询投诉事项的办理情况或再次登录。 六、每件投诉事项可以附带2MB容量的附件。 七、您在本网站查询的投诉事项办理结果,由承办单位负责提供。 八、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在您提交的投诉事项中不得含有侮辱、猥亵、色情、人身攻击及反动言论的内容,违者责任自负。
投诉注册须知
投诉人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