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失火殃及地产


乐居周刊  刘长杰

6月惊魂。半年数据发布之前,金融风险突然浮现。

在刚刚过去的6月,大型商业银行也加入了借钱大军,隔夜头寸拆借利率一下子飙升578个基点,达到13.44%,与此同时,各期限资金利率全线大涨,“钱荒”进一步升级。

中国银行间市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场钱荒,已经超出金融专业范畴,成为寻常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钱荒,是指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利率自2010年底以来,第三次攀上如此高位。一夜之间,钱荒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股市应声暴跌,人心惶惶。直到625,央行表示为保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已向部分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钱荒才得以缓解。

这场不大不小的金融风波看似已经过去,但其影响远还会持续。因为随着货币政策不断加大紧缩力度,尤其是金融机构从平稳到惊悸的心理转变,决定了从银行体系内部萌生的钱荒,将在资本市场被放大。

有经济学家分析称,钱荒骤然浮现,原因有四:一,第一,资金外流;第二,国家外汇管理局从5月起加强了外汇资金流入管理;第三,今年以来,随着杠杆率的不断放大,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超额备付金在逐渐下降;第四,6月底之前,银监会将针对“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的8号文落实情况展开检查,迫使银行将表外非标资产转移至表内同业资产,直接挤压同业拆借额度。

我们认为,上述四原因中,第三和第四在逻辑上更靠谱。这几年,银行资金不愿投资实业,而对理财、信托等创新业务乐此不疲。这种高杠杆化的盈利模式,让无限放大的资金杠杆风险集聚,从近期的违约事件来看,一些激进银行的杠杆甚至放大到了78倍。

有调查显示,杠杆后的理财资金中,很大比例投向了房地产、公路等基础设施领域。这个量有多大,风险积聚到什么程度,银行都看不到全貌。

更为危险的是,迫于揽储压力,很多银行摆脱信托公司,以委托理财或同业市场短期借款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这类理财产品,有不少是短融长投,资金被滚动地投向房地产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此类公司往往通过正规渠道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相应的收益率也日益走高。

从银行流动性风险考量,这犯了风险管理的大忌:短融长投,期限不匹配。一旦所投资项目受到调控或政策变化影响,或者流动性抽紧,就会产生较大的风险。此次钱荒,就是这种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发出的一次警告。

银行需防范短融长投带来的潜在风险,房地产业更需警惕。房地产业比不了公路等公共投资,房地产公司也比不了地方政府,一旦银行为自保而撤回贷款,房地产商将身陷资金链断裂的险境。

资金是房地产企业的命脉。房企资金的来源主要基于两个途径:一是项目的销售回款,二是各种方式的融资。

虽然今年房企的销售普遍飘红,但回笼的资金,显然不足以支撑过去两年中反复扩张的盘子。尤其是2011年出台的“资金预售监管”,要求开发商每个项目的预售资金必须用于本项目的建设,不得随意支取、使用,更别想用作其他项目的投资。

在销售回款动用受限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只好想办法进入融资市场。房企融资主要有3条路:贷款、上市、找信托。

2010年“国十条”出台后,银监会严控房企的贷款额度。直到今天,这一限令仍未解除。而股市融资,事实上也被各方堵死。反而是信托,成了房企这两年融资的利器。

这两年,房企实实在在地觉得“信托是个好同志”,无论民间资本还是海外热钱,能用通过信托搞定。

当然还有充满诱惑的影子银行,这个让房企又爱又恨、又喜又惊的“银行之影”,有时雪中送炭,有时翻脸无情。

尽管监管部门近期已经明确,商业银行正常的、常态化的表外业务,以及信托、融资租赁等业务,都在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之下,并非影子银行。然而,钱荒袭来,受惊后的银行或将雨天收伞,从严审批房贷,取消贷款优惠,减少资金流出;而一旦钱荒持续,影子银行不但要关门,正常的贷款、信托、基金也会受到牵连。

钱荒是一把火,整治钱荒的金融政策也是一把火,这两把火无论哪一把引燃银行的城门,都将殃及在市场河流中艰难游动的房企之鱼。有鉴于此,我们提醒那些仍在作壁上观的房地产企业,警惕短融长投,合理配置资产,调整债务结构,在开发过程中坚持做正确的事,力保企业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