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穿越鄂西圈》的创新过程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往往是现实的反映,如徐霞客游记。如果描绘未来的景致,艺术幻想,科学构想,并散文记之,那就是穿越时空的游记。

  这是一种技艺,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它是费力之技,你得跋山涉水实地踏勘;它是劳神之艺,你得搜索枯肠翻江倒海;它是多学科融通,你得平中见奇奇崛着地。

  谈不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种有益社会创造的“策划游记”以案例的形式集结出版,无疑是一种创举。但我又不是为了标新而立意,却是反之,为立意而创新。立何意也?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在全国率先划出了半个省份的生态文化旅游圈,出台了一系列扎实的措施。不改变管理体制而改善机制,统筹谋划、协同打造、整合营销,四年多来成效明显,百姓开始受益。作为一个政策执行者的我对此甚感欣慰。

  同时,在鄂西圈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也深感“极致化”、“精致化”发展不理想,诸多景点景区、城镇等等,面对国内外游客的消费需求和投资商的建设要求,其规划平淡乏力,文化品位不高,产业动能不足,整合融合几无,一些建设面临老板难赚钱、群众难乐业、政绩难实现的“三难”窘境。其根源在于这些项目顶层的策划不佳,不能出奇制胜,不能落地生根。

  为了和大家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我不断学习,师从实践和专家。每到一处,我都和当地的有关人士探讨策划之案。跨区域的,我都参与把持精致策划、极致谋划。我也师从书本和网络,挖掘文化,借鉴案例,旁博经管,不到深夜转钟,绝不洗脚抹脸。这种实践学习不仅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种状态。学习是快乐的,学以致用其乐无穷。有人笑我不是一个“合格男人”,你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打麻将,四不泡娱乐,活着有啥意思?我一笑了之,兀自了然填肚丰胸,了却回哺社会的心愿。

  这本书当中的内容,策划散记的绝大部分,我都向相关规划设计单位、所涉及的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提出过,或在大学和省直机关党校交流过,得到很多鼓励。说实话,我倒不是希望收获肯定,毕竟这是虚构的方案,大都还在实施或有待实践之中,尚未得到稳定的成果检验。我希望的是能够给规划人士、决策者、投资者、建设者一些启发,使得咱们这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古国花更少的钱,打造更好的生态文化旅游及其关联产业,将上已指出的“三难”转为“三易”,老板易赚钱、群众易乐业、政绩易实现,利用一方水土造福一方人民。

  业界许多人士建议我整理这些文化创意,结集出版,以便系统地提供给更多的人们借鉴启发。果真有用,那也是一件好事,为社会多做点贡献,乃吾之甚幸。关于书名的确定也颇费周折:这是散文,但又不同于迄今所见铺陈抒情的散文;这是案例,但又迥异于板着面孔的家伙。最终一主一副冗名《指点江山——文化创意案例》。

  我要感谢母校华中科技大学绿色人文理念的教育和培养,适逢校庆60周年,老师杨叔子院士欣然作序,给学生我莫大的鼓励。感谢省委宣传部文成国、谢双林和湖北科技出版社何龙、吴瑞林等领导和编审人士的热忱帮助。

  首见于诸君手捧的《鄂西旅游圈——文化创意案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作者期待抛砖引玉,产生“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中国创意。

  其实,何止周游穿越鄂西圈,近十年来我从事湖北省文化旅游建设规划与项目管理工作,走遍了全省的山山水水,深入了解了荆楚多样丰富的文化,组织编制或主持专家审查了无数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项目设计,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省直机关党校等多个院校兼职研究及教授文化创新与策划专题。《鄂西旅游圈——文化创意案例》就是结合实际工作耗时五载所撰。

  这些文字游离于文学和哲学之间,你可触摸顶层设计的文化塔尖。附录中的一篇专业论文,从理论和方法上,阐述了基于价值链模型的文化创新双极效应与耦合效应,并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例实证分析。附录中的“媒体痕迹”提供了方法学的秘籍,你可配备一把钥匙,打开金字塔的隐秘之门。

  本书这种开创性的策划畅想作品及可直接设计落地的准产品,或作文学,或作教学,或作践学,不仅可品茗韵味,休闲消遣,提振精神,更可供有关生态文化旅游方面的策划、规划、设计、建设和研究参考。由于紧密结合实际,本书创意大都具有可操作性,付诸实施可望产生数以亿计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会不会是我的一个梦呢?

  附录:《穿越鄂西圈》出版发行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hubei.gov.cn2013年07月10日来源:湖北日报

  如何让风景名胜更有文化?徐新桥著、湖北科技出版社刚刚出版的《穿越鄂西圈——文化创意案例》或可以给人以启迪。此书首创“策划游记”体例,以散文的笔触,带领读者感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人文、自然。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在《序言》中说,“徐新桥策记”,不是“徐霞客游记”,但二者的克难奋进却是一脉相承的,“用游记来表达工程设计内容,是一种创新,实现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有机结合”。(刘娜)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