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人说,农村金融改革成就了丽水,让这座本不起眼的浙南小城闻名天下。若在从前,如不是本省的人,说得出丽水这座城市名字,且对其有所了解的人恐怕不多。但是现在,提起丽水的农村金融改革,在全国的金融圈中不知者甚少。毫不夸张地说,农村金融改革成了丽水的“放大器”,更为中国的农村金融改革独辟蹊径。
位于浙江西南部的丽水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素有“浙南林海”之称,林地是这里最大的资源,林木蓄积量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当地人用“九山半水半分田”描绘出丽水低丘缓坡的地理特征。因为这里人口密集,缺少耕地,过去外出做生意、打工的人非常高。但自从2006年以来,这种现象改变了,在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和当地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全面推进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对林权抵押贷款进行了不断探索,通过“多平台建设、多机构参与、多品种覆盖”的方式,一举解决了林农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问题,探索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路子。目前,丽水市已经全面构建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林业投融资机制,实现了农村金融史上以林权为抵押物的突破,形成了林权抵押贷款的“丽水模式”。
林权抵押贷款开办以来,给农户带来了哪些变化?这就是实现了“林农得实惠、林业得发展、金融增投入”多方共赢。在丽水,农户最大的资源就是森林和农房,林权抵押贷款的开展使广大林农可以通过林权流转、抵押贷款进而达到资产变现、集约经营、增收增效的目的。据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统计,通过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丽水市林农小额贷款的授信额度已从2006年前的平均每户4200元,提高到目前的5万多元。同时,金融部门不断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优惠贷款利率,对2万元以下的小额林权抵押贷款执行基准利率,2万元以上贷款实行优惠利率,并给予优惠利率部分50%的财政贴息,真正使林农得到了实惠。
“靠山吃山,青山变金山”。林权抵押贷款,让一本以前不起眼的林权证,变成了农民手中珍贵的“取款证”。“早在上世纪80年代,浙江省就把森林承包到户了,每个林农手里都有一本林权证。”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行长孔祖根对记者说,“但在以前,林农守着整片山林,却无法变现。2006年下半年,我们开始着手考虑如何把这一大片林木资源盘活。”
2006年,也是林农蔡利武个人发展的关键一年。从这一年开始,通过一笔普通的林权抵押贷款,他和他一手开创的公司自此与丽水的“林海”紧密相连。经过数年的发展后,现在已经是龙泉阳光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蔡利武说出了一句肺腑之言:“是人民银行帮我渡过了难关。”
是什么令蔡利武生此感慨?在他的讲述中,记者感受到林权抵押贷款对于蔡利武从农民到企业家身份转变的“催化”。龙泉阳光农业有限公司从2003年创建以来,就陆续以租赁、承包、转让等形式,从周围村集体和150多户农户手中流转了荒山4000多亩,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农业综合开发。2006年,因为筹建茶厂的资金周转出现了缺口,开发山地投入资金大,又没有抵押物,这让蔡利武犯了难。危急关头,是人民银行推出的林权抵押贷款帮了他。通过林权抵押贷款,阳光公司以1950亩毛竹林作抵押,从龙泉市农信联社得到了120万元贷款。有了这笔贷款,蔡利武盖起了厂房,收回了茶青。
龙泉市农信联社主任陈义达说:“茶叶一般从投入到丰产需要5年。按理说经济作物不能抵押,又没有大的资产,要贷100万元找担保也很困难,房屋抵押也不可行。人民银行推动林权抵押,山上的树木抵押,解决了靠山吃山,又想发展生产的问题。林权抵押贷款推出之后,刚好阳光公司要资金规模,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林权抵押贷款的推出,给蔡利武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如今,龙泉阳光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农产品基地建设、名优茶加工、有机肥生产加工和观光休闲农业开发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企业,蔡利武也从一个普通农民成为龙泉市大名鼎鼎的农民企业家。让蔡利武意想不到的是,林权抵押贷款不仅给他的企业带来了发展,也通过企业的发展,惠及了周边的农户。
“每年都有附近的农户到我们这里打工,2012年一对夫妻年收入也能赚个四五万块钱,技术好的还要多一些,一个月多的可以赚到5000元,没必要出去打工了,这里就可以给周边的农户提供就业机会。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村里的路也开到田头,交通和环境好了很多。”蔡利武说。
孔祖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丽水全市有2100多万亩的林地,如果按照一亩1000元算,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可盘活森林资源资产达210多亿元,这将从根本上解决林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
自丽水市发放第一笔林权抵押贷款以来,林权抵押贷款已经形成了林农小额循环贷款、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担保贷款三种模式。不仅如此,在林权抵押贷款的成功示范下,丽水农村地区还陆续派生出其他衍生品。其中,石雕抵押贷款也是带有丽水特色的独特产品。
丽水市青田县的石雕艺术品在国际上都有很大的名气,但是一些石雕从业者却面临着创业艰难的问题,因为石雕艺术品的前期投入非常大,且市场销路方面也不是一下子都能卖出去,这中间会有一个资金紧张的阶段。如何“点石成金”,让这些石雕艺术品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青田县农信联社负责人周章法告诉本报记者:“在青田,有3.4万人从事石雕行业,支持石雕产业就是支持农民创业。我们借鉴了林权抵押贷款模式,从2009年开始与民间担保机构密切合作,设置了错层担保机制,推出了石雕质押贷款业务。石雕质押贷款业务的开展,既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也让石雕从业者如愿将石雕转化为经营资本,同时为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三方共赢。目前,青田县农信联社累计向340多户次发放石雕质押贷款3.47亿元。”
林权抵押贷款的发展,让林农获得了实惠,也保护了丽水的生态环境。
孔祖根告诉记者:“在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之前,当林农扩大生产经营、开展创业创新、改善住房条件等需要资金时,往往选择将林木砍伐后出售变现以获取资金,过度的森林砍伐将危害到生态环境。通过林权抵押贷款,拓宽了林农的融资渠道,促使其将拥有的林权向银行抵押贷款获得生产所需资金。”
在丽水的林权抵押贷款发展之路上,除了金融部门,地方政府也倾注了心血。2006年,丽水完善了延长责任山承包期50年的林权制度改革基础工作。此后,为推动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丽水市政府在全市9个县(市、区)分别组建了林权管理中心、森林资源资产收储中心、林权交易中心、森林资源资产调查评价机构等“三中心一机构”的森林资源流转服务平台。完善的林权流转平台,为林权抵押贷款业务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机制保障。
截至2013年2月末,丽水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为30.03亿元。6年来,丽水市已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8.91万笔,累计贷款金额67.87亿元,平均单笔贷款额为7.62万元。目前,贷款不良率也仅为0.17%,大大降低了银行在农村区域的贷款风险。林权抵押贷款的开展,不仅为农村信用社拓展了信贷投放渠道,也为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开拓农村信贷市场创造了条件,促进更多的资金回流农村,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记者 韩雪萌 )
金融观察:林权抵押贷款的“丽水模式”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