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想穿了,又不能全想穿了。五十知天命,懂得了顺其自然,六十以后,想得更穿了,看得更透了。但是只要还在做人,还在世上,就不能彻底想穿。彻底想穿会产生一个很可怕的问题:生活不再有动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达观应该有个界限:对于世事既可看穿,又不可彻底看穿;在看穿中,留一点不看穿。
留有一点不看穿,就能够让自身还留在世上,还要为世事应对,还有在世间运作的动力。人还在世上,就得继续生活,既要继续生活,就需要继续工作,继续学习,继续应对。全看穿了,应对就会无力,无以应对,生活就会湮灭,当然也不再有什么工作和学习。这样的话,人生不就湮灭了吗。
看穿人生,为的是更好地驾驭人生,而不是为了导致迷失人生,甚或丧失人生。迷失人生的迹象始于对人生渐渐失去了兴趣,人生的动力减退,不再呈现积极人生的迹象。在看穿人生中,留一点不看穿,就能够有效地保持一定的人生兴趣,保持一定的人生动力。
研究一下达观的界域:达观是人格中的一个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良性的。达观作为个体行为的一种操持状态,它所表现的行为特征是:遇事乐观,放眼远方,不拘目下,憧憬美好;并且心胸畅荡,豪迈无羁,开怀思乐,无怨无悔。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随遇皆舒、眼观发展、心存向往、满目光明。个体心胸开阔、无拘无束、从不怨悔、心路舒坦。
因为想穿了,所以遇事乐观,因为任何事情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有始有终,有一定的轨迹,如此就能很自然地驱使自身放眼远方,不拘目下,同时让自身想象着变化的美好方向,憧憬着美好。也就是这种对变化全势的了解,给自身带来了心胸畅荡,豪迈无羁,当然接踵而来的是开怀思乐,对于自身已经做过的和正在进行的无怨无悔。因为想穿了,在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凡是遇上的都能感受到舒服。眼睛观看着四面八方,心中泛起的全是对未来的向往,一切都是光明的。
在现实世界中,一位达观的人带给他周围时空的尽是光明和灿烂,全是欢欣和积极,人们都会十分欢迎他的存在。他不同于看不穿的人,那些看不穿的人,乱蹦乱跳,盲目瞎撞,仔细一瞧带给人的当是一派悲切和颓伤,还有凄凉和无望,人们对他们只能感到沮丧,并且产生排斥。
既想穿了,又不全想穿。这样就能够让人落在达观的界域内,对生活具有积极的追求,而决不强求;对工作觉得愉快,而绝不会成为负担;对学习充满一定的热情,而不会感到痛苦。活着一天就快快乐乐地活着,该完成的工作就尽力做得好好的,应该学习的内容就愉快地去探知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