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旅游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分化与差异化
到2008年,国内培养旅游方向博士的院校有60所,约占全部院校的3%;培养涉旅专业硕士的院校110所,约占52%;开设旅游管理(含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有400所,约占21%;开设旅游管理(含酒店管理)专科专业的院校500所,约占26%;中等职业学校(含职高)829所,约占44%[9]。在五个层次的旅游教育中,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本科。旅游本科教育在培养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师资建设、学生观念、专业设置和企业认识等方面存有误区,并面临学科地位不独立、专业地位低下、就业率与行业大需求的矛盾等困境[10]。其中,普遍引起关注的是本科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旅游本科教育基本以培养通才型旅游人才为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大同小异,更有甚者,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专科差别不大。这导致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难以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也无法适应旅游企业的专业化需求,甚至从事与专科毕业生同样的工作。同时,这还造成专业重置与同构竞争的不协调现象,给毕业生就业带来压力,造成人才资源浪费。
与本科旅游教育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还很大,旅游企业特别是新兴业态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专业人才。旅游业发展迅猛,行业知识更新快,内部各细分行业经营管理环境不同,对旅游专业分类要求细化和复杂化[1]。在被国务院列为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让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简称“两业”)之后,旅游业肩负着拉动内需、提升民生质量的重任,产业融合、产品升级、业态创新、科技兴旅、创意促旅、人才强旅成为新热点,上述现象将表现得更为明显并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存在。这为本科院校旅游人才培养形成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本科院校应强化市场意识和竞争观念,在对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现状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实施旅游人才需求市场细分,进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定位,实现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具体来说,应突破通才型、同质化、小而全的发展模式,明确区分研究生、本科、专科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和区域旅游产业优势,考虑未来旅游业发展趋势,设置特色鲜明的旅游专业、方向和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编号TS2380)研究成果;来源:李庆雷,易琳,李伟.高等旅游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5):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