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的本质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笼统地说,文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一、“文化”名词的演变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文化”一词尚无统一的定义。给“文化”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科拉克洪在《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二、什么是文化?
社会交往的发展产生了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关于社会交往的规则体系”;社会管理的发展产生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体系”。
经济是社会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交往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文化的结果;政治又是社会管理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管理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文化的结果;文化又是社会意识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意识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逻辑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文化的结果。
社会意识可分为规范化的社会意识与非规范化的社会意识两种基本类型,其中,规范化的社会意识就是文化,非规范化的社会意识一般是指民间意识。
文化的本质:就是规范化的社会意识 (或社会理念)。
从规范化的具体方式来看,这种“规范化”主要包括程序化、夸张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等具体方式,因此文化就是对社会意识进行程序化、夸张化、抽象化、特征化和典型化等加工和概括以后的表现形式。
从规范化的具体内容来看,这种“规范化”主要包括:一是规范化的表述方式(如语言表述方式、文字表述方式、图像表述方式、雕塑表述方式、音乐表述方式、舞蹈表述方式、建筑表述方式等文学艺术),二是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如生活习俗、工艺品与食品制作流程、社交礼仪等),三是规范化的逻辑结构(如宗教与科学),四是规范化的判断标准(如审美判断标准、善恶判断标准与真假判断标准)。
文化是经过“规范化”处理以后的社会意识,这样将使社会意识更加清晰明确,从而更加易于识别,易于理解,易于使用,易于判断,易于传播,易于继承,易于发展。
三、文化的基本要素
文化主要包括如下基本要素:
1、文化必须是一种社会意识。文化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社会意识,任何物质形态和行为形态的文化都是体现某一种具体的社会意识。文化必须是社会成员共有的社会意识,并不是个人意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意识都可以成为文化,只有“规范性”的社会意识才能成为文化。
2、文化必须通过某种规范性的符号表现出来。规范性的符号包括语言、文字、图像、雕塑、图腾、音乐、舞蹈、表情等规范性的信号系统。人类只有借助这些规范性的语言和符号才能创造、接收、传递、理解、沟通和运用各种社会意识,才能进行深层次上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管理,才能使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3、文化必须是一种规范性体系。文化的内部组成必须是具有相对规范的操作程序和相对严格的逻辑结构,例如,约定俗成的生活习俗和礼仪程序等,规范而相对严谨的宗教教义,逻辑严谨的科学体系。
四、几种典型文化形式的本质
文学的本质:就是人们在生活与劳动过程中(包括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于各种具体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语言文字表述方式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使其逐渐规范化(即程序化、夸张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表现形式。
舞蹈的本质:就是人们在生活与劳动过程中(包括社会交往过程中)对各种具体动作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使其逐渐规范化(即程序化、夸张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表现形式。
音乐的本质:就是人们在生活与产劳动过程中(包括社会交往过程中)对各种具体声音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使其逐渐规范化(即程序化、夸张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表现形式。
绘画的本质:就是人们在生活与劳动过程中(包括社会交往过程中)对各种事物的具体图像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使其逐渐规范化(即程序化、夸张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表现形式。
雕塑的本质:就是人们在生活与劳动过程中(包括社会交往过程中)对各种事物的具体形状和色彩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使其逐渐规范化(即程序化、夸张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表现形式。
宗教的本质:就是人们在生活与劳动过程中(包括社会交往过程中)对各种行为规范(即伦理道德)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使其逐渐规范化(即程序化、夸张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宗教就是规范化的伦理道德。
历史的本质:就是人们对于已经发生的社会事物(人物与事件)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使其逐渐规范化(即程序化、夸张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表现形式。
科学的本质:就是人们在生活与劳动过程中(包括社会交往过程中)对各种社会事物或自然事物的认识和反映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使其逐渐规范化(即程序化、夸张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征化、典型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科学就是规范化的人类认识形式,它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中,自然科学就是规范化的对于自然事物的认识形式,社会科学就规范化的对于社会事物的认识形式。
五、文化的基本类型
文化是规范化的社会意识,由于社会意识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真假类社会意识、善恶类社会意识和美丑类社会意识。那么,文化也相应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真假类文化规范化的真假类社会意识就是真假类文化。人们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的反映和认识,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判断,构成了真假类(或思维类)文化,它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
2、善恶类文化。规范化的善恶类社会意识就是善恶类文化。人们对于人类自身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价值判断,构成了善恶类(或行为类)文化,它包括宗教、政治纲领等。
3、美丑类文化。规范化的美丑类社会意识就是美丑类文化。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判断,构成了美丑类(或生理类)文化,它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影视、美食、服饰、建筑、环保等文化理念。
六、文化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文化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根据作用时代的不同,可分为古代文化和当代文化。
根据起源时间的不同,可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根据作用区域的不同,可分为地方文化和国家文化。
根据作用年龄的不同,可分为儿童文化、青年文化和老年文化。
根据传播媒体的不同,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根据作用过程的不同,可分为生活文化与生产文化(或劳动文化)。
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行为文化和和思维文化。其中,行为文化是指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礼俗、民俗、风俗以及社会的制度体制等;思维文化层是指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
根据表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衣文化、食文化、住文化、行文化、娱文化等。
七、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经济是规范化的社会交往,通常情况下它占据社会交往的主流部分;政治是规范化的社会管理,通常情况下它占据社会管理的主流部分;文化是规范化的社会意识,通常情况下它占据社会意识的主流部分。经济、政治和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或主流领域。
1、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由于社会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而且政治是规范化的社会管理,通常情况下它占据社会管理的主流部分,那么政治就是一种特殊的经济。
2、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由于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管理,而且政治是规范化的社会管理,通常情况下它占据社会管理的主流部分,那么政治就是一种特殊的经济。那么文化就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由于政治就是一种特殊的经济,那么,文化也是一种更为特殊的经济。
3、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所决定,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给予政治和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政治、经济的发展。
4、经济、政治与文化相互交融。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质;经济与政治相互交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八、文化的多样性
社会意识是关于社会管理的规则体系,社会管理又是关于社会交往的规则体系,因此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将会形成不同特征的社会交往,进而形成不同特征的社会管理和不同特征的社会意识。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多样性决定着社会交往社会管理的多样性,进而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多样性。文化是规范化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多样性在根本上决定着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就应该做到:
1、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进步。
3、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既保持各民族文化差异和平等竞争的权利,又维护文化互动交流、自由创造的权利。
九、文明——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交往、社会管理和社会意识综合发展水平的衡量尺度,也是人类经济、政治和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衡量尺度。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基本部分。
1、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对精神文明特别是其中文化建设起决定性作用。
2、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方面,主要是指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二是思想道德方面,主要是指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