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学与做人(6月13日)
关键词:中国书法 家学传承 做人 贾春宝
古人讲: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写书法就如做人。
人往往会由于其书法造诣,以及诗文中所体现得到志向与风采,而得到别人的评价与认可。就如同样是书法艺术之最高境界,欧风柳骨,颜体的雄浑,以及赵体的阴柔,都拥有其独特的美感,同时也彰显那些书法家不同的性格,以及面对生命与大义的选择的时候,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古人云: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如果一个人不能用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志向,是难以闻达于世并流芳于后世的。我们也往往通过文与字所传达出来的气息,来对别人的品德与为人进行评价的。
自从推翻帝制并废除科举,书法不再是“学而优则仕”的敲门砖,西风东渐,来自世界各地的风吹掉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自信,正统书法成为旧文化的一种糟粕而被扬弃。
当下,不仅写书法的人越来越少了,教习书法的就更是少了,而且书法更多地沦落到了培训行业之中兴趣爱好门类,不仅不做必修的要求,而且连很多培训班都被商品经济的浪潮所传染侵蚀,并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这是一种颇为值得悲哀的事。
教书法更多的是在教做人,在传承一种处世态度。所以要从内心敬重那些有缘教你研习书法的人,至少他们拥有你有所欠缺,而且对你的成功至关重要的东西。
因为古人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读书金榜题名,在个人可以收获名利前途,在家族可以光宗耀祖的。
中国传统教育,更多的是在教育后代做人之道,而不是谋生之道。在古人所学习的小学启蒙读物,以及四书五经之中,与其是在学习历史与人文的知识,不如说是在学习如何在世间为人处世。如何养成忠诚守信的品质,并让那些美好品行在自己身上传承下去。
假如说不同的书体代表不同的家学,那么其实中国人是最为注重楷书的功底的。因为楷书是一切书法的基础,一个人的楷书功底不仅决定了其行书、草书等书法的水准,更彰显其做人处事以及性情美德。换句话说,假如连字都写不好,那么一个人是无法在人世间立足,并得到尊重的。
研习楷书讲求的是功力。在楷书之中,所研习到的并不单纯是点划、间架结构与藏锋回锋之中的精到之处,而且有成熟沉稳之感。需要有平和的心态。
研习楷书是需要有严谨的家风与个人的修为的。书法写的好,是需要天赋的,那更多的是需要相应的性格,禀赋,修养与家学之渊源。需要有健康的身体,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有自我约束与规范。
研习楷书,需要有严谨的思维方式,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即使没有任何监督,都时刻提醒自己需要有一根红线,不要踏过雷区。
研习楷书最讲究平衡,细节问题掌握不好,会导致整幅作品的失败,楷书的笔画之间,间架结构之间,行笔的节奏之起承转合,要经得起推敲与挑剔的眼光。
楷书最适合写的是经文、家训与对联匾额,是需要经得起仔细研读,反复赏玩的。如果说从艺术角度而言,草书更具有艺术的美感,那么楷书工整与功力深厚,更容易让人有肃然起敬之感。
研习楷书的同时也是在锻炼身体,修心养性,在对身体状况的要求之中,小楷需要平心静气,大楷需要气注笔势,气定神闲,都需要一定的功力做基础。
楷书会给人一种安全感。专攻楷书的人,内心总是会有危机意识,总是需要有相应的完美主义倾向。虽然总是会有强迫症的嫌疑,但却给人带来无形的保护。
当你的起居更多地受到约束与规范,所处的环境是否整洁,一言一行,一坐一走,都必须讲究细节,日常生活细节更多的被约定,那么自然也就形成对自我的规范,从被规范到自我规范,从被约束到自我约束,会让跟其相处的别人有相应的距离感与安全感。
楷书是行书的基础,基础越坚实,行书发展所形成的支撑力就越充足。
行书之中同样会让人产生艺术的美感,其所代表的更多的是实用主义,同样缺乏那种忠诚与彼此信任的基础。因为习惯于那种行云流水,就很难有那种心心相通的感觉。
草书更多的是放荡不羁的浪子,是把一切都看破的逍遥自由,他们不循规蹈矩,不拘小节,洒脱飘逸,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原则,宣扬的是洒脱的出世哲学,虽然避免给世俗的同流合污,却也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虚无。
没有楷书的功底与行书的洒脱,就习惯于草书的自由散漫,那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情况下,从就业与生意之中,是很难整合到别人的资源的,毕竟那更多的是率性而为。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待人处事之原则,没有必要强求统一,但跟什么样的人交往,却时刻在影响自己的事业是否成功,生活是否幸福,每时每刻的内心感受。
贾春宝
2013年6月13日星期四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