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发展临空经济的意义
武汉设想的“四大板块”终于齐全。近几年,武汉市提出推进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经济区和大临港经济区“四大工业板块”建设的构想。东西湖区于1992年创办吴家山开发区,次年被武汉市政府批准设立武汉吴家山台商投资区,2000年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0年跻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东湖、沌口形成三大国家级开发区鼎足发展之势。大临港经济区建设已经于2010年启动。2013年3月18日,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湖北省首个发展临空经济的国家级功能区,为开发区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也是武汉打造临空工业板块的重要空间载体。
助推大汽车、大光谷和大临港经济的发展。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涵盖东西湖区、孝感市临空经济组团、黄陂区临空经济组团,是一个跨行政区的新型平台。该开发区毗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区内公路直接连通机场高速,核心区与机场距离在15公里圈层之内,车程不到10分钟,具有发展临空经济的天然优势。目前,开发区已经拥有三江航天、空军凌云科技、武汉航达等多家以飞机维修、航空服务等为主的航空企业。而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则于2012年和天河机场实行“港区联动”,将空港的功能延伸到保税区,实现了货物快速通关过港。
深化产业协作。临空产业附加值高、带动力强。2012年,东西湖区成立了临空经济管理处,将全区500平方公里可开发地区全部纳入临空经济区建设规划。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2012年已与天河机场“港区联动”,实现货物快速通关过港。国家商务部投资事务局将会根据开发区的产业特点和优势,在产业招商规划、促进企业和项目对接、策划国内外活动等方面提供帮助,并重点推介通用航空飞机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保健等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及临空经济产业。双方还将开展临空经济区发展的整体规划、组织开发区商务系统开展业务培训,配合开发区招商引资需要在境内和境外举办专场推介、促进国际商品商贸和采购中心项目等方面展开重点合作。
推进武汉产业国际化。早在2012年12月3日,武汉市重金征集临空经济区的建设方案。新加坡CPG集团新工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设计方案胜出。该方案借鉴新加坡樟宜机场的模式,以生态友好为原则,形成了南部现代服务业走廊、北部空港产业发展走廊、武汉北部经济中轴三大主题空间,突出“以客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以及“以货为主”的空港相关产业的发展。此次扩大临空经济区范围,将促使武汉临空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
建设最有特色的“国际社区”。 2013年5月初,武汉市原则通过《武汉市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提出增开国际直航航线、加快领馆区建设、配套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力争到2016年,让武汉“国际范”名副其实,初步成为中部地区的国际交往门户。力争到2016年,每个国家级开发区建成1-2个标准国际社区,届时在汉居住境外人士突破5万人。而临空经济区内大型中心公园、社区公园、休闲滨江水通廊,最接近天河机场,这样的环境条件和区位优势,是建设“国际社区”最有利的条件。